我们不是药神,但可以成为推动变革的药神「热评」

【小柿子说】“好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在《我不是药神》中是这样,在社会变革中是这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亦然。好的电影作品,往往可以多层面给予观众启示。新优势企业文化咨询&从传播机构首席顾问孙健耀,在这篇短评中,抓住了“个人推动变革”这个点,进行解读,希望对你有启发。

我们不是药神,但可以成为推动变革的药神「热评」

虽没有太多造势宣传,据说,《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已经突破10亿大关。周末也去凑了个热闹,发现这不是一部可以简单归为悲喜剧的电影,而是一部非常具有时代感的社会生活剧。

影片主人公程勇与原型人物陆勇的经历存在诸多差异,只是戏剧冲突更激烈,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描述也更深刻。在中国有大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程勇卖的印度仿制药“格列宁”价格低廉且疗效显著,由于没有在我国国内注册,按照相关法律就是“假药”,相反,德国“格列宁”是合法药物,却价格极其昂贵,导致广大患者为了活命,只能购买违禁“假药”。

最终,依法被抓的程勇因为千名患者的联名求情,而获得轻判,多年以后,中国医疗医药体制的逐步改革也极大减轻了患者们的经济压力。不能否认,其中有程勇、陆勇们的功劳。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前些年流行的一句话: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什么叫“改革”?“改革”即是对现有规则的突破和创新,换句话说,不打破规则,就谈不上改革。最重要的,所谓改革一定是规则制定者的主动作为。

我们不是药神,但可以成为推动变革的药神「热评」

但是,现实生活中,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往往来自民间。这种来自民间的力量不仅仅是一种呼声,而是一种与现有规则相对立的行动。也正是这种激发矛盾的“违法”行为彻底暴露出现有规则的不适应性,促使规则制定者深刻反思并下定决心对现有规则进行修改。

当前,科技革命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而也将导致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理念、商业模式与组织运营流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机制随之而变。我们不能期待所有的变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因为真正的管理落点和管理原点其实都在生产经营的一线。此时此刻,我们能不能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确保不同意见的正常发声,允许叛逆行为的大胆尝试,非常重要。

改革永远是进行时。这不是一句建立“容错机制”就可以实现,“容错”的概念本身已经对相关事物做了对错界定,我们更应该建立“容违机制”,那些貌似“大逆不道”的想法和行为,只要动机至纯,哪怕这种动机只是源于利己思想,只要风险可控,哪怕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我们都可以给予足够的突破空间和自由。

我们不是“药神”,却有可能成为催化变革的“药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