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爲何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

王新阿寶


有網友問: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為何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其實,日本在二戰早期和中期,不製造中型坦克的原因非常簡單。沒有這方面的急迫需求。

日本是海權國家,日軍要想在太平洋戰爭獲得勝利,必須的是三樣裝備,第一就是海軍軍艦,第二就是大航程飛機,第三就是運輸船,而且排名不分先後。日本就是有10萬輛虎式坦克如果軍艦,大航程飛機和運輸船這三樣裝備弱小,同樣沒有絲毫用處。

沒有足夠的航母,驅逐艦和大航程飛機,制海權和制空權都搶不到,你憑什麼在太平洋島礁和東南亞戰場部署虎式坦克部隊?讓坦克部隊游泳去塞班島,硫磺島,還是游泳去菲律賓?

其實,就是德國也沒有能力在遠海部署虎式坦克。德國海軍連附近的地中海制海權都拿不到,而且,德國運輸船也沒有能力運輸虎式坦克。

首先德國的船用起重機,運輸船甲板等等,都不無法承載虎式坦克這樣的重量。日本運輸船其實也運輸不了這樣的坦克部隊。原因除了制海權和制空權以外,同樣是運輸船起重機和甲板無法承受。

一直到1944年塞班島戰役以後,日本發現很有可能要爆發所謂的本土決戰了。才開始發展中型坦克,因為沒有運輸能力限制,也不需要艦隊護航了。直接就製造了18.8噸車重,配備75炮的三式坦克,全部部署在九州島準備反登陸。

隨後又匆忙研發和製造了,30噸車重,使用75高炮的四式坦克。本來這種坦克還要安裝世界上第一種自動裝彈機,但是時間緊迫,才取消了自動裝彈機。

到了1945年,美軍登陸已經迫在眉睫,日本又匆忙研發了5式坦克。重量為35-37噸,使用88炮。這種炮其實就是德國的88炮,是日軍根據從我國繳獲的88炮仿造出來的。還有一個版本是75炮加半自動裝彈機。

日本在二戰是有能力研發中型坦克的,但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武器優先級裡,坦克的排序非常靠後。只有本土決戰迫在眉睫的時候,才匆忙研發了3式,4式和5式坦克。


深度軍事


地理限制

日本是一個島國,這就註定了它優先而且是必須側重發展海軍,因為資源貧乏,有多山地,像樣的中型重型坦克很難成批量生產更別談展開大規模部署。在二戰中後期,資源完全消耗殆盡,及時出現類似四式戰車那樣可以媲美謝爾曼的設計也很難真正對戰場造成影響。畢竟,你剛醒悟人家那邊已經上千輛的規模和各種改進型號外加各種空海打擊,怎麼打?

日本當時統帥部應該是權衡之後,寧願把有限的鋼鐵用在海軍身上來的更實際。只能說曾經的東鄉平八郎的榮耀讓他們過度迷信海軍單兵作戰,陸戰思維仍處於一戰水平。

心理因素

日本地處東亞,經過日清,日俄戰爭之後可以說基本上處於其在國內吹噓的無敵論一樣。外物強敵,本身就是對軍備發展的一種潛在制約。在一開始,陸軍的科技研發就已經落伍世界,一戰可以說大大加強了歐美列強對於新兵器尤其是裝甲軍團的認識,而日本在這裡就已經先天不足。

再加上兩次所謂賭上國運的戰爭都是以海軍的大勝促成的,雖然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搶佔高地炮轟龜縮在港內的俄軍軍艦乃是最重要的一環,但當時由於傷亡太大,不久就被東鄉殲滅俄軍遠征艦隊的喜悅掩蓋了。

這體量,汽車都鄙視

別人家的孩子

二戰時期的日本過於迷信所謂精神力量,天皇制度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刻意貶低武器的作用。輕視世界軍事發展,尤其是陸軍在戰爭初期的勢如破竹,讓日本滿足與當前,不思進取。

而日本海軍的大步發展得益於大量戰爭賠款外,還有的就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時刻壓迫。讓日本人不得不持續點亮海軍科技樹,可以說日本海軍在前中期在世界上絕對算是一流的。


國貧,目空一切

前面也說了,日本錯失一戰的學習機會,在心理上以及知識層面就先天不足。進而影響的就是上層決策,大幅度傾斜海軍。但是當時初期的歐美列強還都是三號坦克,Bt系列等小傢伙,並不比日本好多少。

日本由此沉浸在東南亞戰場節節勝利的喜悅中,當諾門坎戰鬥以及德國出現頹勢之後,其大本營或是有些醒悟,擴編了一些裝甲師團。但是日本所謂的20噸以上重坦克,呵呵,在美國那裡還是輕型坦克。


國際趣多多


日本的工業能力其實相當有限,但因為是島國海軍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建造航母和戰列艦方面投入相當大,才在海軍技術上有了大量的成果。之前在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就憑他那些小破坦克足以實施突破,在諾門罕事件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雖然早就發覺了坦克技術的落後,但造飛機都來不及,坦克嘛就只能忍耐一下了。

其實日本坦克技術的起步並不晚,1918年,在一次大戰還有一個月才結束的時候,日本陸軍就從英國引進了Mk4型坦克。而且和其他日本裝備類似,鬼子的坦克在短短十年時間裡就開始從直接引進轉為自行設計生產。1929年日本就用22個月時間設計出了第一種中型坦克89式,這種坦克雖然皮薄跑得也慢(在泥地裡即使把柴油機開到最大轉速,時速也只有4公里),但用來對付絕大部分部隊都沒有反坦克武器的中國軍隊還是夠用的。

在中國戰場曾經橫行一時的89式中型坦克。

而且日本坦克也一度曾經接近過世界先進水平。

1937年的中型坦克招標,日本陸軍曾經計劃採用大阪兵工廠搞的類似雷諾FT-17發展型的破玩意。但是因為侵華戰爭爆發,陸軍突然間有了好多好多軍費,高興得不行的陸軍軍頭們於是就採用了三菱設計18噸方案,定名為97式中型坦克。

注意圖中的是採用47毫米長身管炮的97改,97式和97改幾乎成了二戰日本坦克的代名詞。

97式的性能在當時看還不錯,它的獨立平衡式螺旋彈簧懸掛系統是日本戰車之父原乙未生設計的,裝有57毫米短管榴彈炮,帶有肩靠的炮尾在有經驗的炮長的操縱下甚至可能對運動目標實施原始的跟蹤瞄準射擊。97式的首上裝甲和炮塔正面側面都是25毫米,這個指標按照1937年的標準也不錯了。

但是日本陸軍裝甲兵發展不起來,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們在日本陸軍裡嚴重缺乏後臺。日本陸軍當時分為五大兵種:分別是步兵科、炮兵科、騎兵科、工兵科和輜重兵科,到30年代又增加了航空兵,你看,根本就沒有裝甲兵什麼事兒。五大兵種當中,步兵和炮兵出身的高級將領在日本陸軍佔據著統治地位,少數幾個騎兵出身的高級將領點綴其中。

甲級戰犯、首相、陸軍大臣後來又兼任參謀總長的東條英機,步兵科出身。

甲級戰犯、何梅協定的簽訂者,日本陸軍最後一任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步兵科。

甲級戰犯、海拉爾特務機關長、大政翼贊會總裁橋本欣五郎,炮兵科。

日本陸軍在侵華戰爭前非常窮(當然是按照帝國主義標準來看),在步兵科和炮兵科高官把持陸軍大權的情況下,不可能把非常有限的預算大量分給裝甲兵。侵華戰爭爆發後,尤其是德軍1939-1940年憑藉裝甲集群在空軍協同下的突擊連續幹挺了波蘭、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德國裝甲兵這種井噴式的大爆發讓日本裝甲兵也曾經想入非非,做起了裝甲突擊的夢。

不過位高爵顯的陸軍軍頭們不可能放任裝甲兵在陸軍內做大,一巴掌就把裝甲兵自辦的一系列宣揚裝甲兵制勝論的刊物都給禁止了。到了太平洋戰爭中,雖然日本陸軍也知道自己的97式和97改連美軍輕型坦克M3和M5都打不過,但也是沒啥太多辦法了,因為太平洋戰爭決勝的兵力是航空兵,日本當時陸海軍基本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航空兵的建設上,同屬資金和資源密集型的坦克部隊肯定得往後靠靠了。

1943年之後,無論是日本陸軍還是海軍,幾乎把一半的資源都投入到了飛機的生產當中,圖為日本陸軍的飛燕式戰鬥機總裝線。

而且日本的國力相比美英德蘇根本不值一提,日本在1937年鋼產量達到高峰,也就580萬噸,後來由於運輸力和其他資源配套越來越不給力,鋼產量一路下滑到了1944年只有470萬噸左右,而同期美國的鋼產量已經接近9000萬噸!

就這點鋼產量,即便日本設計師再牛也搞不出來大量的坦克啊,所以整個戰爭期間日本各種大小坦克的總產量只有5000多輛,德軍以複雜著稱的黑豹坦克產量也比這高出差不多1000輛。

而且這5000多輛是日本坦克總產量,這裡面可還包括下面這種小蝦米坦克——94式超輕型坦克,這破玩意完全就是個笑料。

日本是個徹頭徹尾的資源匱乏國家,除了少數木材和煤炭之外,幾乎所有的工業原料都需要從海外用船運往國內,更可悲的是日本的船從來就不夠用,就這點實力更不可能跟盟軍拼坦克產量了。

不過日本人在被謝爾曼頻頻爆頭之後,也搞了不少新型裝甲車輛,比如三式、四式中型坦克、沒完成的五式坦克、還有一式炮戰車等等。不過這裡面只有一式炮戰車參過戰,其他型號沒有一輛曾經參加過正經戰鬥日本就投降了。

曾經被日本陸軍寄予厚望的四式中型坦克,終於裝備了長身管75毫米炮,不過他們還不知道,美軍和蘇軍的75、76毫米炮坦克那時候都已經停產了。

其實日本的投降對於日本裝甲部隊來說也是好事,美軍的M-26和蘇軍的IS-2都早已飢渴難耐了,日本陸軍剩下的3個坦克師團和20多個戰車聯隊根本不夠給人家塞牙縫的。


蒸汽裝甲艦


二戰時期日本能夠製造出,瑞鶴,翔鶴,赤城,加賀等世界著名的航空母艦,但是卻沒有能力製造出一款合格的中型坦克,實在是令人惋惜。但是事實上日本的這種現狀其實僅僅是日本海陸矛盾的冰山一角罷了,日本軍隊長時間處在一個,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的尷尬階段,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所以說在資源的使用上面一定會對一方進行傾斜,而日本也明白自己可以沒有陸軍,但是一旦沒有海軍就只能被困死在海島上面,所以說日本才會全力發展海軍。

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製造的坦克都是一些噸位輕火力差的輕型坦克,和謝爾曼坦克戰鬥力接近的四式中戰直到日本投降都沒有批量生產,這個年日本陸軍接受的資源少有很大關係,反觀德國和蘇聯,這裡兩個國家都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坦克的研發生產上面,所以才會生產出數量眾多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在大平原上面馳騁。

更何況日本面對的是中國,一個幅員遼闊但是工業薄弱的國家,這個國家所有的坦克都依賴於進口,而中國也僅僅擁有數量不多的德國一號坦克、英國維克斯六噸半戰車和後來蘇聯援助的T-26坦克。所以說對付中國完全沒有必要生產坦克,也完全沒有必要研發坦克,這也是日本坦克技術薄弱的一個原因。

而且日本的所謂120噸實驗戰車(就是坦克世界裡面那個),從始至終都是海軍設計生產的產物,和陸軍沒有半毛錢關係,甚至膛線的纏繞方向都是和陸軍相反的。這樣一個海陸割裂的國家怎麼可能生產出優秀的坦克呢?


軍事新觀察


因為無需大規模發展機械化部隊。

日本陸軍面對的大部分是東南亞和中國的落後軍隊,基本處於一戰水平的實力,本來就資源匱乏的日本無需建造大量坦克。

這裡有人會說了?抗戰中國軍隊怎麼就落後了?幾十個德械美械師吃乾飯的?


沒錯,軍閥割據,號令不一,搞山頭,軍隊素質差,不懂保養武器,後勤不足,內訌,保存實力,讓軍隊很難強起來。


軍閥軍隊不是經過裝備更新就能成為現代化武裝的。

日本資源匱乏,不如把金屬武資去製造軍艦用來對抗美國。

日本二戰坦克產量只有數千,比起英美蘇德都是過萬甚至幾萬的產量是在不值一提,但是日本陸軍對坦克需求並非必須,海戰主要是制海制空權的爭奪,軍艦和飛機才是當務之急,坦克在島嶼爭奪戰中作用就被弱化了很多。

而且你把德國放在日本那個位置拿中國也沒轍。

德國在歐洲佔領的基本都是先進工業國,有現成的公路運輸線和完備工業區,而我們那時候工業落後,交通線不發達,一旦堅壁清野,德軍機械化部隊和兵力運行就非常困難,最後也會被拖成持久戰


歷史區總柴


圖為二戰時的日本“瑞鶴號”航母

作為世界上較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日本從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開始,到二戰結束時,日本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艦,可謂是聲勢滔天了。反觀日本陸軍武器系統,遠遠落後於美蘇英德等軍事強國,甚至不如意大利。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來簡單探討一下:

首先,作為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日本本身資源匱乏,底子薄弱。雖然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國力飛速增長,但仍然擺脫不了國小資源少的特性。在這一特定限制條件下,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資源儲備,日本都無法和歐美列強相比。因為,戰前的日本既沒有英法那樣遼闊分佈全球的殖民地,也沒有美蘇那樣自身擁有廣袤的本土,日本的資源尤其是鋼鐵、石油、橡膠這樣關乎軍工建設的戰略性資源幾乎全靠進口。

此外,日本是一個島國,欲侵略他國,必先跨越茫茫大海,因此海軍是日本優先發展的軍種。日本資源本來就少,又都給了海軍,陸軍能得到的非常有限,因此資源只能省著用。日本使用步槍和薄皮坦克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節省資源。如果日本像蘇聯和德國那樣大規模發展自動化武器和裝甲部隊,估計用不了一個月軍工生產就會出現無資源何用的尷尬局面,日本很可能就會不戰而敗,早就破產了。因此,日本國力的限制和自身國小資源少的尷尬國慶是日本陸軍武器落後甚至造不出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日本工業水平發展不如美英蘇等國。二戰前的日本雖號稱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但工業實力比歐美差了一大截。且不說日本和歐美工業產能的差距,單說技術水平,日本就沒法和歐美相比,甚至落後於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武器裝備比日本要先進,所以二戰中日本進口了不少意大利武器。此外,很多德國先進技術意大利可以直接引進生產,而日本卻不能直接拿來生產,只能進行借鑑,因為日本科技發展相對滯後,根本造不出來德國的先進裝備。舉個例子,二戰時日本造的汽車和坦克就像拖拉機,只能說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假如德國把本國最新研究成果-虎式坦克的設計圖紙給日本,日本也造不出來,因為沒有精密度機床和加工製造工藝。因此,工業發展水平落後是日本的一個軟肋。

第三,二戰時日本軍事思維落後。明治維新後日本建立了現代化的軍隊,在多次對外作戰中,日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獨有的戰術。例如,日俄戰爭中,日本嚐到了拼刺刀的甜頭,所以非常迷信刺刀,把拼刺刀看成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日本比較看重個人的拼刺,而不是像德國、美國、蘇聯那樣,依靠裝甲部隊的集群衝鋒。

縱觀整個二戰,日本陸軍的戰術基本就是先用大炮轟炸,然後步兵端著刺刀衝鋒,最後白刃戰定勝負,用德軍的話說就是日本陸軍水平仍然停留在一戰時期。二戰時期當各國都開始向機械化部隊發展的時候,日本仍然是步兵加刺刀,完全沒有現代化戰爭的意識。日本的坦克和裝甲車只是步兵支援武器,運輸仍然主要依靠騾馬而不是汽車,其陸軍現代化水準連一戰時期的德國都達不到。所以,在二戰後期,日軍陸軍與歐美強國遭遇很快被美蘇英打成了狗,即使換裝的中國遠征軍都在緬甸狠狠的教訓了日本人。武器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前提是沒有代差。如果讓日本人拿著木棍去對付美英的飛機大炮,日本再勇敢也沒用。

第四,日本作戰需要。日本是亞洲唯一也是第一工業強國。其作戰對手基本上都是落後的亞洲農業國,即使與英美開戰後,其依仗的也是海軍和航空兵部隊,因此,二戰時日本沒有必要大規模發展先進的陸軍裝備。就如日軍的薄皮坦克在中國戰場耀武揚威,中國拿他一點辦法沒有,但在二戰後期,中國軍隊接收了美蘇裝備後,不僅可以與日本裝甲部隊一戰,甚至可以在局部取得勝利,因為日本薄皮坦克在美蘇裝備前就是一堆垃圾。再說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和擲彈筒在中國戰場已經算是先進的裝備,日本根本沒必要去製造虎式坦克生產複雜,且費錢費資源的新裝備。

二戰後期,日本本土遭遇盟軍特別是美軍轟炸

其實二戰後期,由於各戰場局勢危急,日本大本營科研單位也憋出了不少先進陸軍武器,不過已經為時已晚,因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轟炸機已經開始轟炸日本本土,許多兵工廠及資源儲備地均遭到轟炸,根本來不及造出與應美蘇等國相對應的自動火器,尤其是造不出重型坦克,因此,二戰結束時的日軍只能拿著三八大蓋繼續戰鬥。


獨舌視界


看了許多歷史大v又在胡說八道,筆者還是決定站出來闢謠了。

首先說這個所謂的日本是島國,所以只注重發展海軍的那個謬論。事實上,日本陸軍到後來戰敗前,發明了三四五式坦克。其中有那麼一種說法,好像是四式坦克吧,有美國人說,如果四式坦克早點投入太平洋戰爭,那歷史就要改寫了。雖然筆者不清楚這話的可信度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後來造的坦克,還是可以上臺面的。

而且早在侵華戰爭以前,日軍的裝甲部隊就向軍部代表提出要求,希望造更大,裝甲更厚的坦克給裝甲部隊。這就是日本97式坦克的起因了。而這時的日軍的獨立坦克部隊,實力不強的(筆者在8月3日回答的問題,為什麼抗戰時日軍很少出動坦克部隊裡面,就有筆者的回答,讀者請自行檢索)。

在二戰爆發前,事實上,世界各國都不怎麼注意坦克。比如歐洲國土最大的波蘭,雖然發展了坦克部隊,但還不如一些裝甲車好。再比如製造了老虎,黑豹,虎王,獵虎一系列坦克的德國。在攻擊波蘭的時候,德軍一共出動了2650輛坦克,這其中後來被淘汰的二號坦克高達1127輛。而且在攻擊法國的時候,德軍後來裝甲兵主力的四號坦克,這時候的其威力就和我們知道在蘇德戰爭中的一樣。

除了日本陸軍在時間不對頭上的客觀條件以外。另外就是資源分配的問題了。有那麼一種說法,昭和天皇在中日戰爭時候,或者說比較長得一個時間段內,天皇更傾向的是日本海軍,所以日本海軍可以得到鋼鐵資源。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日本陸軍內部的兵種矛盾才是日本坦克滯後的原因。

比如前文說到的坦克部隊申請這件事。軍部代表還好是梅津美治郎,他當時同意坦克部隊進行實驗。也就是同意將陸軍的一部分預算給裝甲兵了。如果換東條和阿南惟幾,一個八嘎呀路罵完,鬼管裝甲部隊用什麼坦克。

日本陸軍將領山下奉文在太平洋戰爭前,去歐洲考察了閃電戰的威力,回國後,也希望集中使用坦克部隊。在太平洋戰爭前,關東軍的對蘇作戰大演習中,關東軍,甚至是日本陸軍唯一的一個機甲軍出現在了中國東北(就是裝甲軍團,雖然和德軍不能相提並論,但可以看作是類似的部隊),存在時間也很短。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歐洲戰場被德軍打成路上神風敢死隊的m3斯圖亞特,在被日軍俘虜後,日軍裝甲部隊搶著要這個戰利品。會發生這個歷史,和日本陸軍內部的打壓是分不開了。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日本為什麼能造出一流的航母,卻造不出一流的坦克?首先:根本原因是,日本沒有這個需求。打一群游擊隊用的著坦克?有錢燒的?裝甲車就夠了。

第二日本是一個島國身為島國,日本必須優先發展海空軍(陸航)至於陸軍,則處於最末。因為島國要和別人在自己的領土上打陸戰的,那已經涼了。

第三點,日本資源主要依賴進口優先供給的海軍了那陸軍之間只能是砸鍋賣鐵勉強活著了。

第四日本內部也有過南下還是北上的爭論,但是因為,被蘇聯打得臉疼。南下的海軍,那又是各種高歌猛進的,所以說日本打個毛的蘇聯啊,那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嘛。


第五點,海軍打向哪裡,至少能給日本本土帶來一些利益,但是日本陸軍佔領的地方,那就是各種的游擊隊,各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再加上日本陸軍那種愚蠢的屠殺政策,也導致了被佔領區民眾反抗非常激烈。

然後,日本陸軍不但無法為日本本土帶來利益,反而會讓日本本土大量輸血,那麼日本本土更偏向誰?結果不必明說。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在二戰中,日本海軍的實力確實非常強大,在甲午戰爭,對馬海戰嚐到甜頭的日本人,更是偏執的發展海軍,在二戰期間其海軍戰鬥力甚至能和美國海軍一較高下。

相對於海軍,日本對坦克的熱度就要小很多,當坦克在歐洲和北非戰場大顯身手的時候,日軍坦克還在長期使用97式這種,重量輕,裝甲薄,火力弱的主戰坦克。

那麼日本為什麼能造出先進的航母,卻不發展坦克呢?主要有一下幾點

1、日本是海島國家

,海軍本來就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而且日本在擴張初期基本上就是憑藉強大的海軍,所以發展海軍是日本軍事系統的一貫思想。

2、坦克沒用,日本的主要戰場為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地形複雜,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叢林密佈,坦克很難發揮作用,而且日本侵略的國家大多武器裝備比較落後,日本現有的坦克已經能稱霸戰場,沒必要再研製新型坦克。

3、資源限制,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尤其是到了戰爭後期,這一缺點更是顯露無疑,鋼產量明顯供不應求,海軍和坦克很難兼顧。其實日軍在後期也曾研製過“四式中型坦克”,但是由於資源受限,只製造了6輛樣車。


一點點歷史


首先,日本是個島國,發展重視海軍,無可厚非,不管是甲午海戰還是日俄海戰,日本人都嚐到了甜頭,所以拼命壯大海軍。其次,日本人重視武士道精神,注重步兵建設,輕視了裝甲兵。最後,對手的能力,當時的中國,工業非常落後,沒有像樣的重型武器,好東西都在張作霖那裡,結果還讓他那個不孝子孫張學良拱手讓給了日本鬼子,中國軍隊大都是小米加步槍,沒有多少反坦克武器,所以就不需要重型坦克,而在太平洋戰場,日本人的對手是工業大國美國,要想與之抗衡,必須提高自身的武器裝備。綜上所述,對手不同所用的武器不同,如果反過來,日本也能造出像樣的重型坦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