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族的族譜都能追溯到三皇五帝大儒大賢,是怎麼做到的?

仙紋傳奇


現今族譜撰修,在世系追溯上,

常以始祖(或始遷祖)為分界線,始祖以後是近世世系,始祖之前,則是遠代的追溯,這是宋以後(也即近世族譜)纂修族譜的基本範例。也正因為此,近世族譜對始祖的追溯,最早也只是在宋朝

但一些族譜編纂者也會追溯始祖之前的世系,簡單的可能只涉及始遷祖之前的遷徙情況,比如李氏族譜追認李恪為始祖,然後簡單說明其後代怎麼遷到這兒來的,這種追溯比較簡單,幾乎沒有什麼文字記述,甚至有的還會加上“相傳”二字,所以也很值得懷疑。與此相反,有的宗族在修族譜是,就會不厭其煩的追溯到始遷祖之前,甚至形成完整的世系,這類族譜通常先來說明姓氏的起源,如朱姓追溯到顓頊,說顓頊後裔有一人名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峽於邾為附庸”、“戰國時為楚所滅,邾既失國,子孫去邑為朱氏”,接著與本支情況相接,敘述遷徙情況,最終為什麼以及怎麼遷移到這個地方的如果複雜一點,可能形成完整的世系,從姓氏起源的第一人開始,一直追溯到本支的始祖,然後再從始祖開始接續本支世系。

王氏族譜中的“姓氏源流”

王氏族譜中的遷徙過程

王氏族譜中的“古系”

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宋以前所留下來的傳統,魏晉以後,世重門閥,所以譜牒興盛,對於門閥士族,在修譜牒時,常常會往上追溯,這種習慣延續到唐代,甚至形成姓氏學。所以凌迪知在《萬姓統譜》中言明“考之《世譜》曰,五帝三王,無非出於黃帝之後。黃帝一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異者姓異,則知凡有生者,皆一人之身所分也。”

也就是說,大多數姓氏都是出自黃帝,他十五個兒子,有十四個兒子都是各種姓氏的第一人。另一方面,族譜既然是“尊祖敬宗”,所以對士大夫而言,當然是越追的遠越來表現其誠意。

當然,也有不少宗族,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認為是攀附,所以不屑為之,後世族譜典範的宋代蘇氏族譜,就僅紀錄始祖以後的事蹟。族譜通常短者三十年一修,長者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修,而每次修譜人都不一樣,對於這種追溯行為也持不一樣的態度,但總的來說,大多族譜都會追溯始祖之前的情況,只是有的簡單,有的會很完備。


楚邾


有時候,真真假假只在一念之間,過去的事,誰也沒經歷過,誰也無法斷定它的真偽,作為後來人,不管是“三分真,七分假”還是“三分假,七分真”,只要信其有,則為真,不信則假,如此而已。


古人記錄族譜的作用是飲水思源,讓子孫萬代知道自己的先人篳路藍縷的過程或豐功業績的過往,不管是紀念還是訓示,都是一種聊有成效的教育後人方式。

而這種方式也極貼合各個朝代上層統治者與下層黎民百姓的意願,因此,族譜被廣泛流傳開來。

然而族譜的真正大面積普及,卻並不久遠,大致與祠堂的普遍化相當,都是源自宋代忠君愛國思想的泛濫,以及程朱理學的官方、民間推廣,這是儒家思想重新定義後產生的直接後果。


然而,宋代距今也不過一千餘年,那時的宋人如何知曉自己祖先的過往,而宋代又是古代封建王朝主客戶四處流串的年代,各地百姓互遷有無,加上經濟文化的大繁榮,自然促使很多移民開始修造族譜和祠堂,以便把自己的身世寫個一清二白,至於其譜系的真偽大致有以下情形:

(一)口耳相傳的父輩教導,加上宋人的考證,勉強成型的族譜世系。

(二)攀附時局權貴,捏造近似的郡望大家,以便抬高自己身份,後世便以訛傳訛,這點宋代莆田人鄭樵便有重點提及。

(三)改姓以便跟隨當地名門望族,使自己家族地位得到提升。

(四)確實有族譜從頭到尾不斷傳承。


以上,除了攀附可以把自己和歷史名人掛鉤之外,名人因權力與地位遠優於一般群眾,其後代存活並發展壯大的機會也會高於一般人家,而在此情況下,其後代留存至今的概率也就大的多,再說歷史上名人之多,總有人能攀上關係。

至於三皇五帝,我們對於遠古的認知也僅限於他們,自然在更往前追溯時,也只能和他們聯繫上,而這點不管是宋代,還是商周,中國人的想法倒是傳承的很好,愛給自己抹金,好與不好,各隨人評說。


圭海四記


我們彭氏追溯到黃帝,能準確的確定我祖是黃帝八世,首先得知道黃帝的真實年齡,黃帝生於公元前2599年 ,昌意公生於公元前2562年 ,在歷史上,37歲生育第二胎 ,屬於正常現象,昌意公之子顓頊 ,生於公元前2513年,49歲生子也屬於正常,因為舊社會生女是不計算本族繁衍的。到八世籛鏗公生於公元前2325年,從第三世的公元前2513年到八世的公元前2325年,188年,代距為37.4,屬於正常代距。從籛鏗公到宣公的公元前74年,為2439年,代距為26歲多,屬正常代距。在這裡每一代就不細緻的衍算。比如黃帝到周文王是多少世呢?黃帝生於公元前2599年,周文王生於公元前1152年,還有人說黃帝生於公元前2717年,是多少世呢?有的姓氏說28世,有的姓氏說34世,最多的算到了43世,我說是49世,為什麼?有49世呢,我根據多家姓氏計算代數,得知,大多數人是各行其事,只知自己姓氏所掌握的歷史資料,來確定黃帝到本姓氏的得姓始祖,其中就有漏掉的現象,我綜合多家姓氏得姓始祖都是周文王之後裔,把多家譜擺到一起一看,發現從黃帝到周文王有49世,不知正確與否,可供黃帝后裔們研討。


用戶00588524706


族譜在東漢時期開始興起,晉朝和唐朝皇帝有讓各臣子上譜的規定,帶動民間修譜熱潮,宋朝各姓氏修譜盛極一時,明朝清朝發展到頂峰,謂“三十年不修譜,是為不孝”,大部分大姓氏的族譜都是從舊譜老譜承修的,對於秦漢以降的先祖顯祖的歷史人物的記載,應該是真實的,對秦漢上溯的所謂先祖顯祖,就當是傳說吧,如果追溯到炎黃時代,可信度就很低了。


安山峽水


族譜嘛,文化大革命時期很多族譜被毀掉了!能追溯到三皇五帝的話無非兩種可能,一是,這是真的,這本族譜是從三皇五帝時期流傳下來的,不斷的摘抄得以保存至今!二是,這個家族的祖上與神話中的大賢同姓,認為自己有這種血脈,自己加上去的!畢竟,中國古時候對於這個姓氏是很重視的!都希望自己有個牛一點的祖宗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