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叶冷淘啥滋味

槐叶冷淘啥滋味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

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

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

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槐叶冷淘》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夏天,杜甫寓居瀼西草堂时。

冷淘,即凉面,又称伏面。其起始缘于上古“伏日祭祀”活动——古时民间于伏日祭祀太阳神(炎帝)和火神(祝融),感谢他们为人类带来光明生长万物。三国时期开始食面以祭,但一开始食用的是汤饼(热汤面)。到了唐朝,才变成夏日吃冷淘,以适应消暑的要求。《唐会要》中载:“冬月量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

杜甫诗中所赞美的槐叶冷淘,即槐叶冷面,“盖以槐叶汁和面为之”(《杜诗镜铨》引张溍语)—这是采摘嫩槐叶捣汁后和面做成的面条,其颜色鲜碧而好看,煮熟之后,再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凉。这样,吃面的时候才有“经齿冷于雪”之感。此面碧绿清香,为进食消暑佳品,正如诗中所述“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槐叶冷淘是唐代上层社会的一种饮食,据《唐六典》记载 :“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宴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古人在食用这种面时,往往调以盐、醋、芝麻酱、芥末等,甚至还有猪肉、鱼肉、木耳、口蘑、花椒、黄瓜丝、蒜泥等。

从唐朝至明朝,槐叶冷淘一直盛行。而诗咏槐叶冷淘的,除了杜甫,宋代苏轼(1037—1101 年)的诗作亦佳,他在枇杷熟、桑椹落的时节,吃到了用槐芽做成的槐叶冷淘,令这位大美食家发出“此生有味在三余”的感叹。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

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

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宋·苏轼

王子仁注此诗曰 :“槐芽饼,即序所谓槐叶冷淘也,盖取槐叶汁溲面作饼,即鲜碧色也。”而晚于苏轼的陆游(1125—1210年)在《春日杂题·其四》中,也有“佳哉冷淘时,槐芽杂豚肩”的描写。陆游吃凉面时,正是用槐芽配有猪腿肉,口味颇佳。

国槐花苦,只能入药不能入食。笔者曾从书市淘来一本饮食图书,从隋唐饮食的记载中看,古人食用槐叶应当多是取其汁,再做成冷面(或槐叶饼),由于食用时往往又加上众多调料,并用于宴席,我猜想,如果天天用其充饥,恐怕也就不成其为美味了。

槐叶冷淘啥滋味


槐叶冷淘啥滋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2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