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主義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是什麼?

《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是列寧早期最重要的理論著作,列寧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恩格斯尚在人間,《列寧全集》和《列寧選集》都將此文列為第一篇著作。從這篇著作中可以看出青年時代的列寧已經擁有了很高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水平。

列寧在文中批判《俄國財富》雜誌自由主義民粹派的觀點,民粹派在研究社會歷史領域的問題時,採用的是一種唯心的歷史觀。他們的思路大致如下:研究社會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社會”,什麼是“進步”等問題,社會學要從“社會”的定義、進步的“定義”開始,也就是說要從“一般社會”開始。概念是社會學的出發點,明確“社會”的定義之後,才能進一步介紹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人口、組織、行為等等;然後直接著手探討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探討社會制度、家庭、宗教等機構。最後以社會發展的變遷為終篇。

這種研究社會問題的思路完全沒有考慮到社會形態問題,也不曾探究社會變遷的根本原因,從方法上來說完全是先驗的。

列寧指出:“要知道,從什麼是社會,什麼是進步等問題開始,就等於從末尾開始。”因為社會學就是要弄清楚什麼是社會,什麼是進步的問題。社會和進步的定義應當是研究的結論而不是研究的前提。資產階級社會學家一開篇就大談什麼是社會,什麼是進步,先驗的給社會和進步下定義。可是他們有什麼根據能在未開展研究之前就下定義呢?他們憑什麼不先著手研究事實,卻總是先驗地臆造一些永遠沒有結果的一般理論?這種倒果為因的研究方法本質上就是歷史唯心主義的研究方法。這種歷史唯心主義代代相傳,至今還是主流。例如馮友蘭在寫哲學史時,作為開篇的的那章談論什麼是“哲學”的問題;現在的大學裡各門學科的教材,都以學科的定義為出發點。老師在上第一課的時候都會問學生們:什麼是微觀經濟學?什麼是高等數學?什麼是有機化學?等等,它們把這個問題稱為“元問題”。其實所謂的“元問題”應該是結論,而不是研究的前提。所以,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拒絕一上來就給邏輯下定義的做法,他深知邏輯是研究的對象,要知道什麼是邏輯,非得對邏輯做過一番深刻的研究不可。

列寧主義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是什麼?

辯證法大師黑格爾

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是這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是從一般社會、不是從什麼是社會開始研究,而是果斷拋棄這些先驗的廢話。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學所研究的並不是那個抽象的“一般社會”,而是具體的社會經濟形態。馬克思主義者拋棄了所有這些關於一般社會和一般進步的議論,而只具體針對一種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一種進步(資本主義進步)作了科學的分析。因此,社會學的出發點不是“一般社會的概念”而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材料分析

馬克思主義者堅持研究要以充分佔有材料為前提的觀點,在充分佔有材料的基礎上,分析材料所展現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繫。馬克思主義者在佔有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材料基礎上,對材料進行分析,從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把社會關係分成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再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馬克思主義者發現思想的社會關係不過是物質的社會關係的上層建築,而物質的社會關係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識為轉移而形成的,是人維持生存的活動的(結果)形式。

因此,馬克思說:“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這部著作的導言曾發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鑑》上。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係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這種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

列寧主義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是什麼?

資產階級社會學家,歷史觀的唯心主義者不善於觀察物質生活關係、生產關係或經濟關係,而直接著手探討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這些形式是由當時人類某種思想產生的事實,就停了下來,不再深入的發掘這些思想的歷史根源;這樣一來,似乎社會關係是由人們自覺地建立起來的。

例如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以“價值”的定義為出發點,但他從未觸及“價值”定義究竟起源於何方,因而對資本有機構成、剩餘價值極端無知。馬克思的《資本論》並不是從“價值”的定義出發,也不是從“商品”的定義出發,他是把商品作為一個外界的對象物來研究,進而研究這個物的各種屬性。發現外物與勞動之間的關係,拿小麥和鐵來分析,最後才得到交換價值和價值的定義。李嘉圖的出發點是抽象的定義,馬克思的出發點則是現實的實物、現實的生產活動。

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形態中劃分成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後,再進一步的研究這兩者間的關係。馬克思發現,是物質的社會關係決定了思想的社會關係,而不是反過來

所以,馬克思說:“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列寧堅持了馬克思的這一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並對馬克思的研究路線進行了梳理。歷史唯物主義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時,先是劃分出了經濟領域,然後再從經濟領域裡發現起基礎性作用的社會關係,再進一步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這樣就發現了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源動力就是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促進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動源。生產關係構成社會關係的基礎,由它衍生出各種氏族關係、家庭關係、倫理關係、民族國家和政治關係,進而產生我們所能察覺到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這些社會關係作為社會存在,決定了人們的道德觀、倫理觀、法律思想、哲學思想、科學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形態。

列寧主義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是什麼?

列寧說:“馬克思一次也沒有利用這些生產關係以外的任何因素來說明問題,同時卻使人們有可能看到商品社會經濟組織怎樣發展,怎樣變成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組織而造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兩個對抗的(這已經是在生產關係範圍內)階級,怎樣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從而帶進一個與這一資本主義組織本身的基礎處於不可調和的矛盾地位的因素。”這也就是馬克思《資本論》中關於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的一般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