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液體黃金」——隴南橄欖油

在很多人眼中,油橄欖只分布在西方地中海沿岸。50多年前,周恩來總理把油橄欖從異國他鄉阿爾巴尼亞引入中國,武都區白龍江沿岸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帶成為油橄欖的最佳適生區。從此這個舶來品,在隴南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壯大。

多年來,在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委,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隴南市把油橄欖產業作為解決適生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神奇的“液體黃金”——隴南橄欖油

A, 最佳適生區

“中國油橄欖之鄉”

中國引種油橄欖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八世紀。當時,通過“絲綢之路”,油橄欖從波斯傳入中國。之後,中國開始了油橄欖的漫長引種歷程。

直到196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阿爾巴尼亞時,阿政府贈送了一萬多株油橄欖樹苗,作為“中阿友誼樹”正式引入我國,在長江流域8個省區12個引種點試種。

據統計,在1956—1987年的30年間,我國先後引入有登記的油橄欖品種156個,發展油橄欖的熱潮在長江以南各省區全面展開,高峰時曾在200多個縣種植油橄欖,種植2000萬株。

油橄欖發展初期,由於沒有種植經驗,適生環境不清楚,引進的多種油橄欖品種中,很多不能適應當地的水土,加之苗木質量差,掛果率和產量都比較低,影響了農民種植收益和積極性,不少種植區停滯不前,有的甚至出現下滑。

可意想不到的是,原本不在引種試驗區的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的長勢和結果都非常良好。

1975年,在時任甘肅省委書記宋平同志的關懷下,隴南市開始引種油橄欖。當時作為科技交流,原武都地區林業科學研究所,首次從漢中褒河林場引進4株卡林品種苗試栽,5年後開花結果。

這種被偶然發現的“巧合”,讓油橄欖產業在隴南當地不斷髮展壯大起來,從引種試驗,到示範推廣,再到現在產業化發展,隴南油橄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隴南的白龍江河谷、白水江河谷以及西漢水流域都屬於乾熱河谷區,土壤中性偏鹼,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氣候、土壤條件與地中海沿岸極其相似。

經過多次反覆考察論證,確認武都區白龍江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帶,是全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區,後經市區兩級科研人員試驗推廣,將種植海拔提高到1500米範圍內全區19個鄉鎮420個村,可栽植油橄欖的適生面積在50萬畝左右。

經過50多年的努力發展,截至目前,隴南市已在白龍江流域的武都區、宕昌縣,白水江流域的文縣,西漢水流域的禮縣、西和縣等八縣一區共發展油橄欖60.86萬畝,佔全國的49%;年產油橄欖鮮果3.8萬噸,佔全國的81%;年產初榨油5700噸,佔全國的85%;綜合產值達12.51億元,佔全國油橄欖綜合總產值的75%,隴南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油橄欖示範基地”。

中國林科院油橄欖專家鄧明全說:“隴南油橄欖試驗示範取得的成功,挽救了中國的油橄欖產業,看到了油橄欖在中國發展的新希望,中國油橄欖看隴南。”

而今,走在隴南的山間田地,油橄欖在山坡上,河谷裡生根發芽。而油橄欖也終於漂洋過海,找到了最舒適的家。由國際橄欖油理事會繪製的《世界油橄欖分佈圖》上,隴南被劃分為一級適生區。

B,強大的支撐———

“把油橄欖產業做大做強”

“把隴南油橄欖產業做大做強”。這是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奮鬥目標,基於此,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規劃,成立開發機構,集中人才、資金,突出重點進行規模發展。

2010年以來,我市先後成立了經濟林研究院油橄欖開發中心、研究所,武都區還設立了油橄欖產業辦公室和油橄欖研究所、隴南市油橄欖開發協會。完成重大科技項目4項,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3項,獲得專利2項,篩選出了油橄欖良種7個,為油橄欖的發展注入了科技和人才動力。

近年來,油橄欖中心市、區油橄欖研究所(辦、協會)選送技術骨幹到國內外參加培訓,並組織培訓了一大批農民技術人員,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一套油橄欖栽培的技術和經驗,試驗推廣了萊星、鄂植8號等6個省級良種及一批引種試栽科拉蒂等含油率高達30%以上的早實、豐產、含油率高、抗性強的新優品種,開展了橄欖茶和從油橄欖葉片中提取黃酮,果渣再利用等技術研究,為油橄欖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撐。

“我市自2009年開始進行油橄欖組織培養試驗研究,通過多種科研手段,培育出了更適合西北土壤的品種。世界上油橄欖的栽培品種有300多個,隴南市已引進126個品種。”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陳霄鵬介紹道。

此外,我市還採取招商引資、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培育壯大一批油橄欖加工、流通企業,支持企業在改進產品包裝、研發餐用橄欖果、橄欖油精深加工、廢渣廢水循環利用等方面開展技術創新,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

隴南祥宇油橄欖公司從意大利購進一條日處理橄欖果100噸生產線,從鮮果清洗到加工成油全自動化生產,有效提高油品純度,為進入高端市場打基礎。同時,該公司新建半地下萬噸級恆溫避光儲油庫,從而使其生產加工規模和貯藏量均躍身亞洲第一。

截至目前,我市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初榨油生產線,年產初榨油3885噸。

今後,我市將積極建設油橄欖良種繁育園、科技展示園和橄欖油精深加工工業園“三個園區”,建成國家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油橄欖種質資源中心、油橄欖技術服務培訓中心和全國油橄欖產品集散中心“四個中心”,重點開展良種引進、品種改良、配方施肥等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全面提升產業效益。

C,一流的品質———

橄欖油界的“諾貝爾”

祥宇、田園、世博林、豐海、凱立鵬、恩來......

一批批國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破土而出,迅速成長,初榨橄欖油的品牌知名度隨著規模化生產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隴南油橄欖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明星”。

經過40年發展,隴南市的油橄欖已開始步入了產業化開發的新階段。以種植大戶和示範基地為依託,成立了祥宇、田園、世博林、恩來等油橄欖加工企業,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榨油設備,生產出了符合歐盟標準的特級初榨油,並不斷延長產業鏈條,開發了化妝品、洗滌用品、軟膠囊保健品、橄欖茶、橄欖酒等新產品,使產品的附加值大大增加。

同時,我市積極打造名優品牌,彰顯產業優勢。積極開展了“一註冊”、“兩標準”、“三認證”工作,註冊了“祥宇”、“田園品味”等商標43件,無公害產地認證14項。

為了進一步提升油橄欖產業的品牌含金量,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我市加快了良種引進步伐,積極從國外引進、推廣優良油橄欖品種,建成了甘肅省油橄欖良種繁育基地,良種引進及試驗示範走在全國前列。

為了讓這個“金果果”走出國門,隴南市從戰略佈局高度出發,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多次舉辦新聞發佈會及推介會,為隴南油橄欖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隴南市橄欖油品質也通過了多次國際大賽的考驗。

2017年上半年,“祥宇”牌特級初榨橄欖油在美國紐約、洛杉磯、日本、澳大利亞舉辦的國際特級初榨橄欖油大賽上分別榮獲金獎、銀獎和銅獎;

近日,在以色列舉行的“2018年特拉橄欖油大賽”上,祥宇公司選送的“祥宇”牌單果級特級初榨橄欖油,在大賽中榮獲最高榮譽金獎;

在2018年4月3日,西班牙馬德里結束的國際油橄欖理事會橄欖油官方評比中,隴南田園油橄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橄欖油在全球多個國家、189個參賽油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馬里奧·索利納斯獎!成為了獲得這一國際橄欖油品質最高獎項的首款中國橄欖油。

據悉,馬里奧·索利納斯獎是由國際油橄欖理事會(IOC)授予最高品質特級初榨橄欖油的唯一官方獎項,是橄欖油界的“諾貝爾”。

一次次亮相,一座座獎盃,中國原產橄欖油引得世界矚目!

 

D,產業領跑者———

“中國油橄欖看隴南”

“中國油橄欖之鄉”

“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全國油橄欖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

“中國馳名商標”

……

一項項殊榮,見證了隴南油橄欖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歷程,也向世人展示了隴南油橄欖作為行業領跑者的榮譽,中國油橄欖看隴南……

———基地面積、鮮果產量、初榨油產量和經濟效益全國第一。

———初榨油生產能力全國最大。隴南市現有加工企業14家,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初榨油生產線17條,佔全國生產線總數的65%,形成了每個榨季處理油橄欖鮮果近3萬噸的生產能力。

———在良種引進及試驗示範方面,隴南市走在全國前列。隴南市已收集引進油橄欖品種114個,建成了亞洲收集油橄欖品種最多的種質資源基因庫。建成了甘肅省油橄欖良種繁育基地,年繁育良種苗木1200多萬株,出圃500多萬株,不但滿足了市內需求,還供應全國27個省市和港、澳、臺地區。

———新產品研發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油橄欖研究所,組建了3個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完成重大科技項目4項,獲得科技進步獎3項,研發出了食用橄欖油、橄欖油系列化妝品等10大類80多種產品,獲得國際國內各類獎項60多項。

更鼓舞人心的是,2016年,由隴南市人民政府牽頭成立了中國油橄欖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吸納全國58個相關科研院所及企業、25個產業管理機構及54位專家參加,搭建起了技術轉化、信息交流和人才培養平臺。

鑑於多年來的成績,隴南市獲得中國食用油產業突出貢獻獎,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全國唯一的“國家油橄欖示範基地”;隴南橄欖油被國家質檢總局評審認定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武都區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油橄欖之鄉”榮譽稱號,確定為“全國知名品牌示範區”。隴南祥宇油橄欖公司是國家橄欖油標準制定的唯一企業,“祥宇牌”橄欖油獲得業界第一個國家馳名商標。

功夫不負有心人,隴南的油橄欖正在昂首闊步,領跑全球。

(本報記者 王 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