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穩定在75分以上,很難嗎?

在複習中你遇到過瓶頸嗎?可能花了大量時間去備考,還沒別人裸考考的分高?

本文旨在提供行測科目具體複習方法,解決行測如何提分的難題,從而讓你的行測成績穩定在75分左右。國考中行測申論總分達到145至150分左右,進面試也基本沒什麼問題了。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行測加申論考到180分,那老師也無能為力。

行測如何到75分,不是一蹴而就,經典的三段式複習不能丟(對此階段有深刻認知的同學可忽略此段)。

第一個階段,學習知識點,打好基礎,尤其是公考新手,使你的行測基本上達到60到65分。

第二個階段,學以致用,簡稱刷題,使你的行測從65分到70分左右。有很多同學反映刷完效果不是特別好,那是因為缺少總結。

第三個階段,全真模擬,使你的行測穩定在75分左右。考查對時間的把握與對答題順序的調整。

下面具體闡述:

第一階段

知識點學習

◆ 參考用時:佔個人備考時間的40%

◆ 目標:系統掌握知識點,行測分數穩定在60分左右

第一階段是基礎學習。

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個階段是起步階段,也是最為重要的階段。從時間上規劃,建議這一階段的複習時長佔備考總時長的40%,為什麼不具體的告訴你要花多長時間呢?

因為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比如應屆生不論是學習時間、學習環境還是學習能力都比較理想,一對比社會在職人員時間就比較緊張,可能備考的戰線會拉得更長。如果現在距離考試還有5個月的時間,那前兩個月你就需要把這一輪複習結束掉。

行測穩定在75分以上,很難嗎?
在這個階段你需要掌握行測的大概450個知識點,目標是把分數穩定在60分左右。

文科類知識點,比較委婉,不會像理工類這麼明顯,可能掌握了會答題,不掌握通過語感也會答出來,如上面這道例題。但正是這種委婉在前期備考時很容易,到了後期很難提分,因為會不穩定。

因此在前期學習的時候不要只靠感覺,而是把它量化,這樣才能讓成績比較穩定。就比如去泰國旅遊,有人玩了三天,有人玩了三個月,這些人回來都說我去過,但效果肯定不同,旅遊體驗也不同。

第二階段

學以致用

◆ 參考用時:佔個人備考時間的40%

◆ 目標:通過整理錯題和總結舉一反三,行測達到70+

第二階段是學以致用,應用知識點,簡稱刷題。

有考生覺得既然都學會了應用肯定沒問題。學以致用與學習知識點是有區別的,學習知識點的時候是事先知道這個點,然後附上相對應的題目,學以致用直接面對的是題目,不會直接告訴你這道題考什麼知識點。

這使得你在初期刷題的時候思維容易混亂,你常常糾結一道題,不知道考什麼知識點。所以這部分備考時間一般佔40%左右。它跟第一階段是相輔相成的,通過題目去回扣第一階段。

如以上例2,我們知道考因果關係知識點,在選答案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找因果關係的選項。那假如一道題,選項中有因果關係、轉折關係,遞進關係、並列關係,事先不告訴你,你知道這道題考查什麼知識點嗎。

比較常見的還有圖形推理題,知道要找規律,但知識點這麼多,有筆畫、重疊、封閉空間、對稱、直線、曲線、角等等,雖然前期都學過,但答題的時候還是會發愁,不知道從哪個點入手。

行測穩定在75分以上,很難嗎?

最終你也許能做出來,但花了很長的時間,而有的人只花了很短的時間做出來了。正確率上沒區別,但別人用時就比你短,就會有更多的時間放到資料或數學模塊上,或許最後總成績就比你多了七八分,這就形成了差距。

所以說學以致用是複習的一個重點難點,其本質就是你去找這個題目對應的特徵或者知識點對應的特徵是什麼。有什麼特徵的題目,就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處理,這就是這個階段主要的內容。以此舉一反三,這一階段行測就可以從60多分上升到70到75分了。

那怎麼去刷題?可以去刷真題或模擬題,最好是集中刷一類題目,比如類比推理,就全部做類比推理。有考生說,我刷題了但沒什麼提高,還是隻考了60多分。為什麼呢?因為你缺乏了對錯題的整理以及歸納,你只是在刷新。怎麼整理,分四個方面總結:

(1)總結錯題。有個錯題本是非常必要的,但凡做錯了一定要把它放到錯題本上,你可以不抄題,只寫它考查的是什麼知識點。

(2)總結事後諸葛亮題目。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題目,就是當你去對答案的時候一看“噢對對對,這考的是一筆畫”、“這考的是因果倒置”,一看解析就明白了。這種就叫做事後諸葛亮題目,對這樣的題目需要加以整理。

(3)總結知識點。題目是做對了,對應的知識點是什麼呢?需要把它總結下來,而且在總結的過程當中找知識點特徵。以排列組合題舉例,題目當中有什麼特徵,會怎麼描述排列組合這樣類型的題目,這就叫總結知識點。總結這個知識點所對應的答題方法,會的不會的都寫上,總結得到位。

(4)總結題型特徵。

只要見到一類題目,就會知道要考查什麼知識點,如只要有這麼一句話“有多種可能性”,那這時候90%考查的就是排列組合了,這個叫做這個總結題型特徵。

按照以上四個方面進行總結,能夠使你對行測的把握不再只是題目表面,而是題目的本質。完成這個階段之後你的行測就可以能達到70分以上。

有這樣一些考生,他們成功的時候,不會告訴你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只是告訴你一句運氣好而已。其實,所謂的運氣好絕大部分都是實力與汗水的體現!行測穩定在75分以上,很難嗎?

第三階段

全真模擬

◆ 參考用時:佔個人備考時間的20%

◆ 目標:靈活取捨和安排適當的答題順序,行測分數達到75分左右

第三階段是全真模擬。

這個階段佔備考時間的20%,目標就是靈活取捨和安排適當的答題順序,只有你在最後做到舍取有度才能夠讓你的行測穩定在75分左右。那行測穩定在75分,也就是說有25分是可以丟的!

很多同學沒想明白這件事,每道題都不願意放棄,總想著我只要再做一點點這道題就出答案了,最後題目沒答對,時間也沒有了。所以有知識有能力了之後,一定要有取捨。那怎麼取捨,這裡給你方法:

第一步:限時全真模擬,建立表單,找到適合自己的答題順序。

嚴格把控時間,如上午9點到11點完成一份行測試卷,然後對答案列表單,表單寫上3條內容:這個模塊對正確率是多少、耗時多長時間、錯誤原因是什麼?一份試卷、一張表單可能不明顯,大概做十幾二十幾套試卷後,哪一部分強哪一部分弱就躍然紙上。如數學部分,錯誤原因是粗心,還是不會或知識點不熟。

但很多同學做完之後只在乎自己的分值,根本不在乎每個模塊的正確率如何,花了多長時間,錯誤的原因根本不看,一套試卷做完了分值高了就開心,分值低了就不開心,那這一套過程其實是浪費了。

縱向統計表單你就能得出適合自己的答題順序了:正確率高且穩定的模塊→ 正確率不錯但波動性強→正確率低。

第二步:取捨不是按模塊取捨,捨棄的是每個模塊裡的部分內容。

有同學取捨的時候,按模塊取捨,一下子舍掉了一個模塊,如行測的數量關係直接不做,全部直接寫答案。筆試後就鬱悶了,為什麼?因為一看題目發現很簡單,如果沒有直接捨棄至少能有兩道題能輕鬆拿到分。數學模塊裡也有白送分的題目,而且2015年往後數量的難度是直線下降,直接整個模塊放棄十分可惜。

所以不能按照模塊進行取捨,每個模塊都有自己的取捨度,數量的取捨度是50%,比如數量關係你在最後的時候有50%的題目做了,然後剩下的50%可以直接捨棄了。資料分析的取捨度是80%,就是你資料分析80%的題目是要得分的,最多有20%取捨。這樣你的分值也就大概在75分左右。

好了,以上全部內容就是行測備考的三個階段,如果考生能夠認真對待每個階段,完成階段目標,行測穩定在75分左右就屬於正常現象了。

行測穩定在75分以上,很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