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學校教育

“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學校教育

近日,一場名為“塑德務滋——雕塑文化進基層”的活動在江蘇鹽城市敬賢路小學舉行。活動包括國際大師精品展、捐贈雕塑和圖書、麵塑展演互動等環節,其中,羅丹、達·芬奇等藝術大師的12件雕塑作品首次在鹽城展出,雕塑家夏一棟、吳春南分別向學校捐贈作品《鐵軍》和《愛因斯坦》。(據1月21日《文化報》)

把展覽辦到校園去,而且是國際大師的精品在小學亮相,這樣的活動確實不多見。可見當地政府以及教育、文化部門,還有熱心公益事業的藝術家們對推進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提高廣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和身體力行。

“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學校教育

什麼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核心觀點又是什麼呢?言恭達先生在《藝思錄》中作了深入闡釋:

“以藝理推進藝技。藝術教育並不是單純要求你背記什麼,更要求你思考什麼。感覺的悟性與思辨的理性始終是藝術創作不可分割的兩翼,而藝術文化的時代創造其核心則是藝術理念的創新與通變途徑的正確選擇。鄭板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形象地點出了藝術創新的內質。”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曾指出:‘沒有一流的人文教育,清華不能辦成世界一流大學。’‘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要達到真善美在學科層面上的統一。’英國大教育家紐曼在任校長時也說過——真正的大學教育是什麼?不是技術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學的理想在於把每個學生的精神和品行深化到博雅的高度。大學首先是要培養學生的品德,健全地到達博雅高度即具備完整的人格。我認為,當下大學藝術教學應重藝術理念與創作導向的引領,藝術價值審美本體的引領與對時代文化創造的思考,應將史論研究和當下藝術評論結合起來。求道解惑,贏得的是文化智慧的積累,也就是今天在全球化語境下的藝術本土化實踐,讓書法從單一的藝術可視性進入時代人文性,改變‘快餐’,拒絕‘流行’,堅守雅正與清流。”

“‘五四’以來,前輩教育家對大學培養目標強調‘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以為在今天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應賦予它新的文化內涵與時代特質。‘獨立人格’的體現應是具備民族意識與時代精神,有家國情懷的集體記憶。‘自由思想’是求知理想明確,學術研究無禁區,培養多方面經典的閱讀與思考,寧靜心態,從容心緒,豐富心智,開放心懷。‘散其懷抱’‘思理為妙’,才能達到‘翰逸神飛’”。

通過對高雅藝術的觀摩和學習,可以對自我內心加以深層次的審視,可以淨化和提升我們的人格和心靈。對於新時代的人才教育,不僅使其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文化功底,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儒雅的藝術底蘊、創新的藝術構想。

(抱雲堂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