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書畫最忌甜熟、爛熟、過熟

言恭達:書畫最忌甜熟、爛熟、過熟

黃賓虹 臨鏡籀文

書畫最忌甜熟,爛熟能傷雅,過熟則腐,故舊有“詩到老年惟有辣,書如佳酒不宜甜”之告誡。書宜樸不宜巧,然須是大巧之樸;書宜淡不宜濃,然須是濃後之淡。

書篆貴熟,熟則使轉自如,氣勢自得;書篆又忌熟,熟透易俗,難得天意。書篆貴得筆意,避俗去巧,筆少意足,黃賓虹、章太炎之篆,筆意甚高,值得細讀。書篆貴淡不貴豔,貴自然不貴著意,貴老重不貴秀嫩,“秀處如鐵,嫩處如金”方為用筆之妙,可謂信夫!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於一般的勞動技能而言,都是追求由生到熟,並熟能生巧。書法因為書寫技能的存在,大多認為要技巧嫻熟。但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書寫中要追求審美意境,不但要“生後熟”,更要“熟後生”。書寫的技巧要“熟”,但要有度,如言恭達先生所告誡:“書畫最忌甜熟,爛熟能傷雅,過熟則腐”,過熟則墮入輕浮、庸俗、油滑、便易的境地,而讓真正的“熟”消失了。

言恭達:書畫最忌甜熟、爛熟、過熟

黃賓虹 篆文楹聯

關於書法技法“生”與“熟”的概念,前人多有論述並強調“用生為熟”於書家的重要性。宋歐陽修雲:“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明湯臨初《書指》雲:“書必先生後熟,亦必先熟而後生。始之生者,學力未到,心手相違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徑,不隨世俗,新意時出,筆底具化工也。故熟非庸俗,生不凋疏。”明宋曹《書法約言》雲:“書必先生而後熟,既熟而後生。先生者學力未到,心手相違;後生者不落蹊徑,變化無端。” 欲“熟”則要“意在筆先”,下筆前要深思熟慮、胸有成竹,要有過硬的手下功夫,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會“神氣完備而有餘”。

劉熙載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概述道:“書家同一尚熟,而熟有精粗深淺之別,惟能用生為熟,熟乃可貴。自世以輕俗滑易當之,而真熟亡矣。”他認為熟有精深、粗淺之別,為防治“熟”流於俗,必須要用生為熟。在書法的初學階段,是由生求熟,熟能生巧的過程,熟在技法的層面,這是第一階段;在法度既熟的情況下,就要用生為熟,進行創新,尋求自我的形式語言,熟在精神風格方面,這是第二階段。“生”往往與“拙”相應,熟中求生,看似不經意、不用心,實乃“大巧之樸”,追求的是“濃後之淡”的境界。由生到熟易,由熟到生難,這也正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

言恭達:書畫最忌甜熟、爛熟、過熟

章太炎 閒將笑把七言聯

(抱雲堂彭慶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