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教程》台灣版序

《网络媒体教程》台湾版序

寫於2005年6月。

1996年底,第一次telnet到臺灣交大BBS聊天室。為引起注意,我說:“我是北京人。”聊天室裡立即有人回覆說:“我是山頂洞人。”面對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幽默,我告訴臺灣網友:“我現在在北京昌平的辦公室裡。北京今天晴,最高溫度5度,最低溫度零下4度。” 聊天室開始有人查我的IP,在確認我來自北京之後,他們轉而懷疑我是不是“中共特務”。在1996年,臺灣網友不太相信在中國大陸普通人也能上互聯網。

2002年中,“614”請求加入我的MSN,沒想到“614”竟然是《中時電子報》的創辦人劉一賜。我們兩個在MSN上僅談了10多分鐘,就達成了他在臺灣幫我出版《知識英雄2.0》(臺灣版拆分為《中國信息強人》、《中國科技鬥士》兩本)的協議。今年5月,“秀雯”加了我的MSN。陳秀雯是華翰文化/晴天文化總編輯,她說看過我在臺灣出的書,有意在臺灣出我和韓磊的新作《網絡媒體教程》。我們在10分鐘之內敲定了合同,幾個小時之後,我讓她下載到了書的電子版,並給她發去了用印之後的合同掃描件。第二天一大早,她說她已經將書稿打印了出來,正在捉摸臺灣版的書名。這期間,我用我朋友蔣濤剛從臺灣帶回的USB電話和陳秀雯打了幾次Skype電話,落實了很多細節。我沒去過臺灣,但有了互聯網,大家就像在一個辦公室裡一樣近。BBS、MSN、Skype這些網絡媒介的功效比之僅僅作為閱讀的傳統媒體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其特徵也絕非從傳統媒體可以例比而來。所以在今天,我們看到了很多研究傳播媒體的大學教授所寫的關於網絡媒體的不知所云。

我起先是個文學青年,大學讀中文系。在確定自己無法成為詩人之後,我又痛感到自己的道德勇氣無法支撐自己成為一名小說家,剩下的就只有文學評論了,文學評論實在沒勁。1991年,大學畢業之後,我改行做了大眾媒體記者。1994年因揭露一歌星假義演吃官司後,我對為命請願這樣非我所能的事失去了興趣,從此轉入IT報導。文學評論沒勁,IT評論也沒勁,1997年我開始專注於IT人物寫作。在出了5本人物與企業素描之後,2000年,我開始進行互聯網媒體內容分類、功能需求和頁面展示三方面的跟蹤與研究,並在donews.com上進行了實踐和試驗。《網絡媒體教程》就是這樣一份實踐試驗報告。

記者是文字匠,其技巧和木工的鋸料、刨料、打眼、開榫、推槽、裁口一樣,不需要多少天分,體力活、熟練工而已。我做了14年記者,算是基本掌握了這些技巧。等我真的掌握了這些技巧之後,再來重複這些技巧的時候,便有些無味了。所以,我現在的新聞作品越來越少。

重複這些技巧,無法再使我興奮,但這些技巧對那些初入道者或許有用。我便將這些技巧總結出來放在了《網絡媒體教程》裡,算是對自己14年記者生涯的一個交待。今後我會把更多精力放在互聯網媒體的內容分類、功能需求和頁面展示上。這三個方面是互聯網媒體從技術到運營的“中間件”,屬於網絡媒體的基礎建設,每個網站都需要直面這三個問題。對這三問題回答的好壞,每時每刻都影響到該網絡媒體的質量。可能是因為界定尚未清楚的原因,對這三個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未來幾年,我會在這三個方面多下功夫,兩三年後的《網絡媒體教程2.0》將會主要集納這三個方面的內容,而不像這本1.0,僅僅是我們關於網絡經驗和媒體經驗的相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