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迪不完全指南

“蹦迪”一词其实是Disco Dancing的缩写,早年在Rave(泛指电音节或其它电音爱好者的派对形式)文化还未盛行之时,去迪厅跳迪斯科舞是年轻人十分热爱的娱乐消遣方式。如今的“蹦迪”已然被泛化,不管是摇滚嘻哈电子,只要能随着音乐跳动,就都称为“蹦迪”。从电子音乐种类上区分,最适合蹦迪这个词的其实是techno和Disco。

Disco标志着以舞曲为基础的早期流行音乐的开始。绕开70年代日益繁盛的声音和funk,disco强调节拍,甚至是歌手和歌曲。Disco是在那些不放任何的音乐除了舞曲的夜总会,discotheque后命名的。大部分在纽约的discotheque都是同性恋的俱乐部,DJ们因此专门挑选强烈节奏,重型风格的疯克唱片来播放。在disco出现后,唱片开始在电台播放,并且有很大的销量。很快,唱片公司和音乐制作者开始削减除了disco以外一切音乐形式的创作。在1973年,美国的Karen Lustgarten还写了一本书《蹦迪完全指南》,详细归纳总结了当时大部分蹦迪舞种,堪称蹦迪届的教科书。

蹦迪不完全指南

伴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身体扭摆的一种舞姿。传入中国不过十余年,Disco普及的程度却令人乍舌。跳disco的服装无须过分讲究,然而最初在眩目的七彩光影里疯狂劲舞的英国青年不约而同地有着相似的打扮。他们留着像干丝面一样的披肩发,穿紧身的白色衬衫,做旧的须边牛仔裤,在周身装饰着各种各样的闪光片、金属环等,造成一种惊心动魄的激烈氛围。

Disco为向来尊崇含蓄、文雅、礼仪、庄重的国人带来了一种使人耳目一新的选择。跳disco须得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学历,忘记一切有碍于你放开手脚狂舞乱跳的人格面具。

每一种青年文化活动大多伴随着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的生成,蹦迪亦如此。在国内,目前与蹦迪相关联的几个关键词大概是:甩手、撒纸、养生迪。

甩手:应该称之为Waccking,也叫甩手舞,是一种在party和gay文化下产生的舞种。简单来说就是甩手在蹦迪过程中,随着音乐节拍简单摇晃自己的双手。

撒纸:早期的撒纸文化来源于意大利,通常用于巡游或是运动会等庆祝活动上,在婚礼上也是屡见不鲜。人们会准备彩色纸屑抛向空中,表示喜悦和欢乐。现代意义上的彩色纸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后期,当时“异教徒”的发展十分兴盛,他们在以谷类和甜食为主的特殊的象征仪式上大量用到这些彩色纸屑。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崇尚嘻哈的玩咖将撒钱币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比如不少的迪拜金主喜欢撒美金。我们目前在国内所接触的撒纸来自于韩国夜店,不再局限于过去“卡座骰子蹦一夜”的蹦迪模式,而是开始推崇撒纸的方式,撒的越多代表消费越高,相比之下,是一种低调的炫富方式。撒纸工具也由原来的手动抛撒变为撒纸枪。

蹦迪不完全指南

养生迪:当下养生迪成为娱乐新趋势,90后的青年人自嘲已进入中年时期,身体不如从前,调侃蹦迪应该带上护膝,喝威士忌加枸杞,穿着较少但也要贴上暖宝宝,力求将又嗨又丧的养生迪进行到底。然而,蹦迪的人群中真的会出现以上情况吗?也许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养生迪的出现是一种自我焦虑的释放,青年人为自己的作息不规律、丰富的夜生活等找借口,力求获得某种自我解释。

蹦迪过程中,抓住每一个beat,摆好每一个pose,“身体不过是连接灵魂与音乐共振的媒介”。

本文作者

蹦迪不完全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