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兰州模式

中国兰州网12月30日消息 作为一个省会级城市,兰州需要扶贫吗?这一点很多人在质疑。

六盘山,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兰州市所辖的榆中、永登、皋兰三县,正地处六盘山片区,31.79万贫困人口(2011年数据),兰州市的扶贫担子并不轻。

然而,在今年年末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兰州市已经处在了全市整体脱贫的收尾阶段。那么,兰州市是如何做到的?又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模式?

下一步,兰州市要做的,是携手兰州人共同迈向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新阶段。

兰州的精准扶贫之路

兰州提出从2013年开始,每年实现1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到2015年实现兰州市整体脱贫的目标。

11月27日至28日,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的首个中央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出席会议的除了中央领导外,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均在出席名单之列。在这次大会上,22个中西部省(区、市)领导与中央签下了“军令状”。

当各省(区、市)一把手走出会场后,接下来的任务是要将“军令状”的压力层层传导,各地市、各县也要向上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

显然,扶贫开发,已经上升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新高度,这次会议亦被认为是“史上最高规格”。

在中央“放下狠话”——“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时,甘肃兰州的脱贫攻坚任务早已悄然下达。兰州提出从2013年开始,每年实现1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到2015年实现兰州市整体脱贫的目标。

2015年底已至,兰州市的脱贫目标能否实现?《民生周刊》记者走进兰州一探究竟。

一场与贫困的斗争

兰州,是一座具有代表性、重要性和枢纽性的丝绸之路重镇,当各种文明在西行路上穿越不同的时空,碰撞、融合、分化,演绎出落差显著的历史叙述时,这个中国版图上唯一一座被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却由于经济欠发达而成了东西方往来通道上的“洼地”。

当我们惊叹于这里未被世人过多打扰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时,感慨于这里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的安静传承时,也看到了这里由于先天的地域条件限制所带来的极度贫穷。

2011年,根据中央界定的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在兰州下辖的61个乡镇、731个村,127.4万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将近占1/4,共有31.79万人,涉及42个乡镇、300个贫困村。这300个村主要分布在榆中、永登、皋兰3个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以及七里河插花贫困区四大兰州市贫困片区。

六盘山片区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这里集“老、少、穷”于一体,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十分恶劣。在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六盘山区被列入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紧接着,2011年底通过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六盘山区为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自此,国家加大了对六盘山区民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六盘山区的落后面貌。

尽管这些年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六盘山区的脱贫担子仍然不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逾7亿人摘掉贫困的帽子,“中国式扶贫”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对于兰州,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已经大幅缩小,但剩下的,却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无到有的考核标准

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兰州市并没有因其贫困片区内贫困程度较深而无计可施。从2013年开始,兰州市每年集中精力帮扶1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我们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集中到这100个村中,不再是‘撒胡椒面儿’。”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说。

与往年相比,今年,兰州市对扶贫工作的投入是空前的。

2015年,兰州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4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8亿元,行业扶贫资金7.98亿元,精准到户贷款5.07亿元、双联(早在三年前,甘肃省、市、县、乡四级单位就已开始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被称为“双联行动”)贷款0.84亿元、妇女小额信贷1.19亿元、双联帮扶资金0.83亿元。2015年共91个村整村脱贫,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就达6.64亿元。

什么才算贫困村整村脱贫?兰州市扶贫办刘祥明坦承,除了2011年中央规定的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外,再无其他标准可依。

有了参照系,标准制定的工作很快开展起来。2013年9月,结合实际,《兰州市贫困村扶贫工作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初稿)出台,并面向全市公开征求意见。

在这份初稿中,贫困村整村脱贫的考核标准被分成了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涵盖广泛,每个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比如,关于收入水平,考核标准规定贫困村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个百分点以上,贫困发生率控制在8%以下。

考核标准不仅对贫困村有详细的考核规定,还附有一张事无巨细的贫困村农民收入入户调查表,表中除了一些基本项外,甚至包括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及各种生产生活费用。此外,对于工作人员入户调查方面,也有十分严格的硬性规定。

一直致力于推动考核标准出台的兰州市副市长胥波表示,压力虽然很大,但无论如何,有了标准就有了抓手,工作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干得好与不好,一目了然。

随着兰州市扶贫工作的深入,考核标准也在不断调整与完善。几乎在这份标准出台的同时,兰州市扶贫考核的大幕也已拉开,按照标准考核逐渐成为兰州市扶贫工作的常态。

依据这份考核标准,到2014年底,兰州市共有209个村实现整村脱贫,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31.79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13.95万人。

层层分解的使命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调研时提出“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甘肃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1+17”政策文件,由于兰州今年实现全市整体脱贫后,明年将转入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新阶段,兰州市委、市政府对照甘肃省“1+17”方案,结合兰州实际,将“1+17”扩展细化为“1+21 ”。

“1+21 ”精准扶贫方案是一套组合拳,涉及精准扶贫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兰州绘制了扶贫攻坚的作战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对于此轮扶贫工作,兰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兰州市委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4次召开常委会议,兰州市政府也多次召开常务会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

虞海燕就曾多次只身赴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和兰州新区、七里河区等三县两区的乡村调研。除了率先垂范,虞海燕还表示,兰州市要落实“逢提必下”机制,对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拟提拔干部,要安排到贫困乡镇、村挂职锻炼,对新考录和没有基层经历的公务员,同样要先安排到贫困乡镇、村挂职锻炼。

在兰州,扶贫任务是被层层分解的。今年,兰州市政府与全市23个相关部门和4个县(区)签订了扶贫攻坚目标责任书,责任书对扶贫任务划分了具体明细,并对责任人、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做了明确规定。

兰州市市长袁占亭表示,要进一步树立“最艰巨任务”和“最大任务”的鲜明工作导向,全市上下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存在的短板和差距,把工作力量和资源进一步向精准扶贫上聚焦,全力以赴补差距、补短板,努力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在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的同时,兰州市每个部门、每个县区的每名联扶干部身上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扶贫故事。

榆中县马坡乡太平沟村坐落于大山深处,村庄依山而建,唯一的通村公路蜿蜒曲折,仅能容小型客车交错而过。

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一年多,今年首次承接帮扶任务。摸底、调研、取经,是少不了的前期工作,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还请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编制了一份《榆中县马坡乡太平沟村整村精准脱贫暨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方案》。按照这份方案,以美丽乡村为建设标准制定的太平沟村精准扶贫措施随之实施。

为解决改变村容村貌所需的建筑材料,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竟然捡起了黄河石——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王正选在上班途中,带头捡拾黄河石;副局长杨宪锋则带领员工利用下班时间,沿黄河岸边捡拾。手搬、肩扛,从兰州城区的银滩大桥到雁滩,他们每人至少捡拾了50块碗大的黄河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捡石行动的带动下,石料厂经理免费捐助石头,太平沟村支书、村委班子成员和村民纷纷自觉拉运石头。

于是,这些亲手捡来的黄河石,变成了1.2公里通村道路山体护坡石,变成了800平方米人工湖和1000米水渠的护坝石,变成了农耕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四孝文化标碑石,变成了硬化道路、修缮围墙和文化广场的基石。

“支部+协会”的创新带动

太平沟村的巨大变化只是兰州市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兰州,每一个曾经的贫困村都受益匪浅。

“今年洋芋减产,收入减了不少,眼看一家人生计成了问题,多亏‘支部+协会’互助资金借了1万元,买了两头怀崽的母牛,生下小牛犊卖给合作社,收入可达万元。”榆中县甘草店镇蔡家沟村民蔡永锐笑呵呵地说。

“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模式,创自榆中县中连川乡中连川村。

2007年,榆中县中连川乡中连川村收到了甘肃省扶贫办的10万元奖励款和榆中县财政拨付的10万元扶贫款,如何让这笔钱发挥更大的作用?村党支部一干人反复研讨,思路逐渐清晰起来:20万元作为全村发展资金,让它“滚”起来,带动全村人脱贫致富。

怎么“滚”?简单说就是创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办村里的“土银行”。以“五户联保”的方式让需要钱的农民来借。管理机构上,中连川村经注册登记,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并制定协会章程;操作办法上,互助资金接受协会监督员、全体会员及县乡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委员会必须按照财务制度对每一笔业务及时办理,做到日清月结,并进行公示。

在互助资金的扶持下,中连川村村民纷纷“借鸡下蛋”,2014年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达6000多元。

互助资金的“雪球”效应迅速扩散,榆中县其他乡镇相继效仿。兰州市领导决定,把“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着力打造成兰州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品牌。

2015年3月25日,兰州市召开“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动员会,决定在全市选择120村,开展试点工作。

随之,兰州市出台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意见》、《工作规划》等6项指导性文件,制定完善《协会章程》、《管理办法》、《监督制度》等相关规定,严格规范业务流程。

兰州市决定,由村级党组织领导组建互助协会,制定章程,发动农户入会;由市财政提供贷款贴息,县区财政担保,为每村注入50万元互助资金;以“三户联保”等方式为农户致富提供资金支持,每户最高2万元,年使用费率1.5%,使用费回收计入本金滚动发展。

目前这种模式已在兰州市120个村全面推开,成为兰州市村级组织建设和扶贫攻坚的“助推器”。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兰州农民纷纷入协会、找项目、学技术、谋致富,从“等、靠、要”救济,转变为“闯、创、干”自我发展。各试点村优先贷款给困难群众,引导他们把资金用在投资少、见效快、增收大的种养殖、加工及运输业上,让扶贫政策落实落细、精准到户。

榆中县甘草店镇咸水岔村成立“田园牧歌”养殖专业合作社,蔡家沟村成立“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七里河区西果园镇鹞子岭村村民杨如清带头成立“恒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各试点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全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兰州提出的2015年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的期限将至,确保如期脱贫,对于兰州来说,已不再是问题,下一步,兰州要做的是,携手全体兰州人,迈向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新阶段。

扶贫要和小康联系起来——专访甘肃省兰州市副市长胥波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兰州市副市长胥波日前在接受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专访时表示,兰州市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整市脱贫,在接下来的几年将一手巩固提高脱贫成果,一手全力推进小康建设。

他认为精准扶贫是小康建设的一个重要过程、一个基础性阶段,兰州市从2011年就已制定要立足于脱贫、着眼于全面小康的工作目标。

高标准的脱贫

民生周刊:请介绍一下兰州市近年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

胥波:2011年兰州市按照国家标准核定贫困人口31.79万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25个乡镇,300个贫困村。2013年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确定了每年实现1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到今年底全市将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

国家层面的扶贫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兰州市在经过了粗放扶贫的阶段后,便开始着手改变传统的扶贫方式,从措施到方向都力求改变。习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更是对我们搞扶贫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民生周刊:兰州市将脱贫的标准制定得比较高,这是否给政府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胥波:精准扶贫一定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国家给出了界定贫困人口的基本标准,但是未给出脱贫的标准。如果按照2013年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为贫困人口,高于2300元便为脱贫标准的话,兰州市委、市政府的扶贫工作相对会轻松一些。

但是扶贫脱贫一定要和小康联系起来,要立足于脱贫,着眼于全面小康。脱贫必须要符合实际,根据我从兰州农村的调研和考察的结果,我们提出兰州的脱贫标准一定要高一些,不要单纯围绕2300元的杠杠。

举个例子,兰州当地人都爱吃牛肉面,拿最便宜的5元钱一碗的标准,一个人仅仅为了果腹生存,其他问题都不考虑,一天吃三碗牛肉面,一年要花5475元。就算一天吃两碗,还必须要面对用于看病、孩子上学、穿衣服等实际情况。这只是一个比喻,为的是计算一个人最低的生存标准是多少钱。

所以兰州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2013年年人均纯收入的脱贫标准为5200元,2014年为5900元,2015年为6500元。

严格制定扶贫工作考核办法

民生周刊:脱贫标准精确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就成为能否完成目标的关键。据了解,兰州市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扶贫工作考核办法,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胥波:关于扶贫工作的考核办法,之前国家、省里都没具体的标准,但是兰州市率先制定细化了贫困村整村脱贫的标准并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

其实,这些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是持续性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市委虞海燕书记每周至少安排1~2天时间抓扶贫工作,他多次不打招呼、亲自下村入户核对情况。在主要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兰州市各级领导按责任分工,都能认真抓好落实,特别是实实在在抓问责,2013年以来兰州市已对两个乡镇主要领导给予了免职处理,对23个单位进行了工作约谈。

兰州市坚持“逢提必下”导向。要求凡是意向提拔的干部必须放到扶贫一线进行工作锻炼,扶贫干部实实在在走进农村,和老百姓待在了一起,并且全年内不进行工作调动,一律等到年底扶贫工作结束后再根据完成情况调整,这样就使得乡镇的领导和扶贫人员可以一心一意搞扶贫。

民生周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精准扶贫关键在人,所以在扶贫工作中干部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兰州市也专门成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队的作用是否有效发挥?

胥波:兰州市由村第一书记、联扶干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共计1600余人。通过督促检查,目前各驻村工作队大都认真履行职责,推动了精准扶贫到村到户项目的落实。

通过开展扶贫工作,老百姓也感受到了党员干部作风的变化。同时扶贫工作也让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变化。兰州市的领导常对驻村干部讲:不要仅仅为了驻村而驻村,天寒地冻去农村住几天干什么?不要混天数,要实实在在干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对每个干部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禀赋

民生周刊:扶贫工作已搞了很多年,在兰州,扶贫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胥波:从长远来看,我始终认为扶贫工作的关键点在于智力扶贫,扶贫的根子在于扶人,通过教育等措施有效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增强内生动力达到从根子上脱贫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往往一个人成才了,能够带动一个家庭,甚至带动一方脱贫。

民生周刊:兰州在项目扶贫工作中是如何找到真正的“穷根”,发掘金点子的?

胥波:之前搞扶贫开发,有的给村民送头猪,送台电脑,有的拿衣服,有的抬张桌子,这也算扶贫,但是这是粗放式扶贫,老百姓的获得感不高。所以一定要用产业项目来使老百姓真正脱贫致富。

但是培育产业、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定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禀赋,根据每片土地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等实际情况找到优势,制定不同产业规划。只有找到了优势,才能扩大产生规模,规模大了才会有市场。

在兰州的贫困村,土地上种植种类很多,包括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百合、韭黄、玫瑰等。这就说明在增收项目上都是因地制宜,从资源优势上找出路,不搞“一窝蜂”项目。

目前兰州市正在乡村旅游方面下功夫,作为省会城市,要改变农村的面貌,借助地理优势和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乡村旅游,这是非常适合兰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