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鐵牛重40噸,守護黃河千年,至今完好無損卻少有人知!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越來越關注城市建設,並且在正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除了近年來火熱的高鐵建設,其中房屋建築建設方面也正在興起。現在的建築為了博取世界的眼球,都形態各異,那麼一些特色的古代建築,你知道是什麼樣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唐代鐵牛重40噸,守護黃河千年,至今完好無損卻少有人知!

今天要說的是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外的著名渡口—蒲津渡。在公元五四一年,黃河之上架起了第一座連舟浮橋。到唐開元初期間,隨著蒲州的興盛發展併成為了當時全國六大雄城之一。唐玄宗為了更好的開疆擴土,就下令邀全國之力在蒲津渡修建了歷史上聞名的蒲津橋及唐開元鐵牛。

唐代鐵牛重40噸,守護黃河千年,至今完好無損卻少有人知!

蒲津橋修建在唐開元十二年竣工,以船為基,上鋪木板,全長共360米。建造的四隻鐵牛分別立於黃河兩岸作為鎖樁,用鐵索為鏈,拉起橋身,固定橋的整體,這在當時可是一項雄偉奇特的工程。至此,蒲津橋也成為了黃河上的第一座固定的鐵索浮橋,黃河的天塹也成為了是人皆知的通衢大道。

唐代鐵牛重40噸,守護黃河千年,至今完好無損卻少有人知!

造型精美的四頭鐵牛,外表打造為古銅色,每隻鐵牛高1.9米、寬1.3米、長3米,重達40餘噸,鐵牛是我國目前發現最為罕見的珍貴文物,在國內重量最重、工藝水平最高、歷史最久的稀有建築。每頭鐵牛的旁邊還各站立著一個鐵人,分別是維、蒙、藏、漢力士,人物造型活靈活現,靈氣逼真,令人震撼。

唐代鐵牛重40噸,守護黃河千年,至今完好無損卻少有人知!

據專家考證,唐元開鐵牛雖只是為了固定橋身,但他們的建造工程量是非常巨大的。鐵牛和旁邊的鐵人、兩座鐵山和一組七星鐵柱,全部都是由黃河兩岸當地的數萬民眾憑藉“小高爐”就地鑄造而成,一次澆築成行,總耗鐵量近800噸,佔當時唐朝全國產鐵量的80%,可見工程之壯觀,令人大開眼界。

唐代鐵牛重40噸,守護黃河千年,至今完好無損卻少有人知!

蒲津橋延續到宋代仍是連接山西、河南、陝西這三省的交通要道,直到元朝初期浮橋因一場戰火被毀,通行的時間延續了500年。明朝期間,蒲州城是出入中原的關鍵關口,蒲津橋又被重修並且重新使用將近百餘年。直到清朝因為黃河改道才徹底被停用廢棄。這座宏偉的大橋沒有連續通路至今真實令人惋惜。

唐代鐵牛重40噸,守護黃河千年,至今完好無損卻少有人知!

不過上世紀是,三門峽水庫蓄洪而使黃河當地的河床淤積,鐵牛遺址被埋入河灘淤泥下面。一九九八年,當地的有關部門經經過一年多的勘查,組織了上百名的工人,在黃河周邊挖了4000多個探孔,終於讓千年鐵牛重見光明,這件事也引起全國的廣泛關注,鐵牛以及蒲津橋的偉大建築工藝也漸漸的在全國相傳開。

唐代鐵牛重40噸,守護黃河千年,至今完好無損卻少有人知!

蒲津橋始於唐朝,同時也驗證了唐朝的繁榮盛世。如今的蒲津渡已被建立了“蒲津渡遺址博物館”供廣大民眾觀賞。景區也根據先前的痕跡,重現了昔日的壯觀偉大,雖沒有滾滾黃河的磅礴,卻也能引領遊客想起當年大唐的繁榮昌盛。往事已過前年,但當時蒲津渡建成之際的宏偉壯觀之景仍歷歷在目。

如果有機會,不妨來這裡走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