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

一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1]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2] 《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 [3]

二:價值

1,作品體現了我國民族繪畫的優秀傳統和中國古代畫家“目識心記”深厚的默寫功能。   2,線描技法已臻和諧完美的高水平。突出地體現了我國古代繪畫以線造型的技法特色。  3,是人物刻劃、景物描繪達到形神畢肖、生動準確的神品之作。  4,是中國畫傳統的“散點透視”的佈局的典型。  5,是界畫、山水、人物融為一體的以工帶寫,以寫潤工的典範。  6,是顯示畫家高度的組織技巧和概括現實生活能力的範例。  7,是研究宋代社會的綜合形象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