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城,爱国之民——《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简介

瑷珲镇,清代称黑龙江城,位于祖国北疆黑河市区东南部30公里处,黑龙江中上游西岸,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江相望。瑷珲城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为黑龙江将军驻地。原建在黑龙江左岸,康熙二十四年(1685),迁至黑龙江右岸,即今址。

依傍浩瀚的黑龙江,眺望巍峨的兴安岭。古城瑷珲敞开宽广的怀抱,以其广袤的黑土地,苍翠的松树林,展示着雄浑、辽阔、丰饶与壮美。

英雄之城,爱国之民——《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简介

松树林

这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城。蜿蜒的黑龙江流淌到这里,忽然变得宽阔笔直,波平浪静,因此此段素有“十里长江”之美誉。而“十里长江要出十个将军”的传说,至今已神奇般地印证了九个将军的出现。

这是一座充满失地之痛的古城。咸丰八年四月十六(1858年5月28日),作为清廷首席代表的黑龙江将军爱新觉罗·奕山与俄方代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谈判时,面临凶悍的武力威胁,懦弱地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与俄方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条约规定,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为中俄“共管”。从此,这条世界第八大河由中国内河变成界河。《瑷珲条约》的签订及此后1900年的“海兰泡惨案”,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

英雄之城,爱国之民——《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简介

瑷珲历史陈列馆内《海兰泡惨案半景画》油画

《盗御马》的主角窦尔敦在这里辞世。刚强豪爽的窦尔敦,面对当地官宦强占民田,与结义兄弟劫御马、劫皇杠,分给贫苦百姓,最终被朝廷诱捕,誓死不屈。最后,改判到黑龙江流放。其间参加了雅克萨战争。他武功高强,手持斧头英勇杀敌,屡建战功。身负重伤在瑷珲附近的火石山定居,因伤重过世。后人继续在此集聚,形成了声名远播的窦集屯。

抗俄名将萨布素曾在这里英勇杀敌。萨布素骁勇善战,率兵围攻雅克萨,大败俄军。康熙二十八年,清廷使团赴尼布楚谈判时,萨布素作为成员之一,确保使团的安全。双方在平等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如今,萨布素挥戈骑马的雕像高高矗立于祖国边城,雄姿勃发目视远方。

英雄之城,爱国之民——《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简介

瑷珲历史陈列馆内《雅克萨大捷》油画

坐落在寒地黑土区的瑷珲古镇,大豆飘香,稻浪滚滚,山野遍地,牛羊肥壮。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部分,瑷珲新城遗址、黑龙江(瑷珲)副都统衙门、瑷珲海关旧址以及古城庙宇、清真寺、魁星阁令人怀想久远的沧桑和昔日的繁盛;而新建的瑷珲历史陈列馆、知青博物馆、瑷珲卫国英雄园、瑷珲国家森林公园、“十里长江”景观公园则展示了古城原生态和人文记忆,让游客心驰神往。

英雄之城,爱国之民——《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简介

“十里长江”景观公园全景图

英雄之城,爱国之民——《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简介

瑷珲历史陈列馆

英雄之城,爱国之民——《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简介

知青博物馆

《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通过“北疆锁钥龙江明珠”“黑水重镇”“社会发展”“特色文化”“名镇古迹”“民俗风情”“艺文”“名镇名人”“大事纪略”“附录”十个部分,让读者坐看数百年风云变幻,感受满满的爱国热情豪情。掩卷沉思,诚如历史学家阎崇年的凝练概括:这城是英雄之城,这人是爱国之民。

欲赏古城新貌,请看《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

欲知流人文化,请看《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

欲品边疆美食,也请看《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

一志在手,尽知瑷珲。

英雄之城,爱国之民——《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简介

《中国名镇志·瑷珲镇志》

编者: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志编纂委员会

定价:105.00元

撰稿:田桂珍/编校:张健、董琳/复审:李江/终审:于伟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