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見證百年巨變的鄉土志——從《江村經濟》到《開弦弓村志》

大約一百年前,也就是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位於太湖下游的開弦弓村——江村,開始受到世人的關注。從20世紀80年代起,它成為中國社會科學的調查基地。近百年來,昔日貧窮落後的水鄉小村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已經建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2017年12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叢書之一的《開弦弓村志》首次與世人見面。它重點記錄了將近一個世紀內發生在開弦弓村這塊鄉土上的滄桑鉅變,通過一個平凡村落,典型反映了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農村、農業、農民狀況,新中國成立後翻身得解放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遷,以豐富的社會調查資料,印證了“華夏社科第一村”。

一部見證百年鉅變的鄉土志——從《江村經濟》到《開弦弓村志》

“弓”字漾口

開弦弓村之所以能全國聞名,源自費達生、費孝通姐弟倆的眷顧。1923年起,姐姐費達生等為復興絲業而紮根開弦弓村,開展蠶絲業革新並在鄉村開創農民辦廠用洋機器繅絲的先河。1936年,弟弟費孝通到開弦弓村開展社會調查,1938年,他在英國留學期間根據開弦弓村的調查資料寫成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成為經典名著,從而,也使太湖之畔的水鄉小村落開弦弓村(即江村)聞名於世。

《開弦弓村志》內容主要有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展蠶絲業革新和費孝通初訪江村時期),解放初至1957年(農業合作化和費孝通重訪江村時期),改革開放後至2016年(特別是80年代起費孝通三訪江村開弦弓村成為社會調查基地後)。通過各個階段的不同狀況,可對比發現開弦弓村前後發生的巨大變化。

改革開放後,黨中央一直關心和重視“三農”問題,“三農”的發展變化可在《開弦弓村志》中得到滿意的答案: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江村”已成“江鎮”,村內有商店、飯店、農貿市場;有寬闊的街道,有公交車站;有農家書屋、影劇院等文化設施;有燈光球場;還有紀念費氏姐弟的紀念館和江村歷史文化陳列館——中國江村文化園;樓房鱗次櫛比,別墅比比皆是,至2016年,有531戶建樓房,1669間,有別墅248棟。農業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農業與工商業的經濟比重,在80年代初是7∶3,80年代末是2∶8。至2016年,工商業經濟收入已佔絕對地位,全村經濟總收入3.65億元,其中農業0.18億元,工業3.12億元,服務業0.35億元,來自農業的收入只佔4%。昔日費孝通考察開弦弓村概括的“男耕女織、農工相輔”農耕文化格局已被打破,開弦弓村已基本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農民變居民,至2016年,無論是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文化方面,已與城鎮居民無異;2015年人均收入36475元,村民生活步入小康社會。

《開弦弓村志》圖文並茂,配有100多幅圖照,更形象地襯托出該村在各個階段的社會、經濟面貌。其中,那些拍攝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和50年代已經發黃的黑白老照片,見證了歷史,顯得尤為珍貴。

一部見證百年鉅變的鄉土志——從《江村經濟》到《開弦弓村志》

中國江村牌樓

開弦弓村所在的蘇州市吳江區有著悠久的修志傳統。“歷代均有志士仁人纂修地方誌,宋、元時編圖經,明代開始編縣誌,現存最早的是明弘治《吳江志》,最早的專志是明嘉靖《吳江水考》,最早的鄉鎮志是明天順《同裡先哲志》”;“現存各種舊方誌42種,其中縣誌13種,鄉鎮志16種,專志9種,鄉土志4種”。今開弦弓村所在的七都鎮,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編纂的《儒林六都志》。

在1986年啟動的第一輪新方誌編纂階段,除《吳江縣誌》外,至2005年,有12部鎮志、6部專業志正式出版。2006年,啟動第二輪修志,於2013年12月即正式出版《吳江市志》(1986~2005),鎮志編纂做到全覆蓋,並編纂一批專業志和部門志。至2017年12月,已出版鎮志(開發區志)15部,專業志(部門志)24部,村志3部。

村志屬於鄉土志範疇。費孝通在吳江第一初級小學讀書時,特別喜歡聽校長的鄉土志課程。鄉土志也記載著各地方地理、歷史、名勝、人物和風俗等等。鄉土志和地方誌的知識和文化精神,深刻地影響著費孝通的人生志向和學術道路。他在《鄉土教材和社會調查》中說,他的“《江村經濟》,實際上是一本開弦弓村的鄉土志。”[1]

可見,《江村經濟》有濃郁的鄉土志烙印,記載的民情風俗、人口、土地等生產生活方面的內容和一些真實的數據,為編纂《開弦弓村志》提供了很好的借鑑。《開弦弓村志》在多個方面引用“江村經濟”中的寶貴資料;部分再現了“江村經濟”原作內容,以及費孝通26次“訪江村”的學術成果;在“藝文雜記”中,摘選了部分學者的調研文章和媒體報道。

一部見證百年鉅變的鄉土志——從《江村經濟》到《開弦弓村志》

《江村經濟》(右為1934年英文版,左為1986年中文版)

《開弦弓村志》這部志書最主要的特色:一是突出了開弦弓村“社會學調查基地”和“中國農村的首選樣本”這一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的名村特色;二是創新了體例和體裁,增設“口述江村”類目,注重“風土民情”“村民生活”等鄉土材料挖掘以及費孝通學術思想的梳理概括,見人見物見思想;三是做到了“開門修志、眾手成志”,特別聘請長期追隨費孝通在江村調查的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劉豪興和開弦弓村的“農民教授”姚富坤參與編纂工作,運用了社會學的觀察視角和研究方法,緊接地氣,貼近百姓,使人耳目一新。

響應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的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吳江方誌辦落實習總書記指示的具體實踐和行動。“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鄉村振興,“老鄉”是主角,核心是人。《開弦弓村志》的編纂,從黨總支的動員,到各部門的資料徵集,從家庭調查,到口述史的採集,都激發了群眾參與的熱情,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建設美麗鄉村的積極性,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可以說,名村志是我們小康路上的“凝聚力”工程。《開弦弓村志》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開弦弓村的歷史變遷和文化信息,讓百姓記得住鄉思,留得下鄉愁,優秀的鄉風文明和鄉風美德也得以傳承和弘揚。村民們都十分自傲地說:“《開弦弓村志》是我們自己編的‘百科全書’,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一部見證百年鉅變的鄉土志——從《江村經濟》到《開弦弓村志》

西藏漾

費孝通曾在家鄉題詞“修志讀志用方誌,識鄉愛鄉建家鄉”。中國名村志《開弦弓村志》出版之際,正值全國上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江蘇大力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之際,開弦弓村已被列入吳江“十三五”首批試點村計劃。《開弦弓村志》既有歷史的發展經驗,又彙集社會科學的理念和思想,下一步,開弦弓村重點要以志為鑑,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以特色鄉村規劃為引領,建設“強富美高”新江村。最近,開弦弓村聘請了國內著名的田園鄉村設計團隊,專門為村莊描繪未來的發展規劃。通過進一步優化水系、田園、村落等空間要素,努力把開弦弓村建設成為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和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村莊已經實施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分類收集、建立“河長制”等一系列措施,環境面貌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是以費孝通學術思想為遵循,打造全國社會學教育實踐基地。志書記載,目前,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大學等把江村確定為社會學調查基地,清華、北大和中央民族大學等與江村建立了長期的學術聯繫,全國各地參觀調查人數超過6萬人次,開弦弓村已成為社會學人類學長期社會調查的聖地,是中外學者瞭解和研究中國農村的窗口。費孝通及其社會學是江村的一張文化名片,該村將以費孝通學術品牌為依託,沿著費孝通指引的方向,做大做強這張文化品牌,為中國的社會學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三是以傳承文脈為己任,進一步搶救保護江村文化。《開弦弓村志》率先出版了,但是,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保護和傳承村落文化,延續傳統文脈還任重道遠。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以及省、市、區各級方誌部門的指導下,江村已經啟動了“江村百人口述史”採集、影像志拍攝、農民家庭調查、家庭檔案建設等記憶工程,並向全社會徵集江村珍貴歷史史料。通過這一名村志文化工程,為“鄉村振興戰略”發揮應有的作用。

2018年將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開弦弓村人正隨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洪流,奔向黨的十九大制定的宏偉目標。

[1]《鄉土教材和社會調查》,載費孝通:《愛我家鄉》,4頁,群言出版社,1996。

一部見證百年鉅變的鄉土志——從《江村經濟》到《開弦弓村志》

《開弦弓村志》

編者: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志編纂委員會

定價:142元

供稿:《開弦弓村志》編纂辦公室

配圖:高孟君

編校:張健/審核:李江/終審:於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