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描輕寫|畫框

淡描輕寫|畫框

俗話說“人靠裝,畫靠框。”一幅好的字畫,最好是裝裱或加框後再懸掛。聯想到攝影,攝影本就是框的藝術,用取景框取景,需要把沒有框架的風景轉移到有框架的照片裡。拍這張照片,最初的想法就是把八面玲瓏的亭子作框,把萬壽山,桃花、老樹、小徑、昆明湖、遊船和淡淡的天空鑲住。

許多人都說,攝影難以超越繪畫,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太容易模仿,站在同一位置,用框重合已有照片中風景的邊緣,就成為自己的一張好作品。但說白了,這只是機械地搬運美景,而不是拍出自己心中的風景。從這個角度講,“框”可以幫助你保持熟練的行為狀態,迅速解決問題,但也會束縛你的創新思維,並且一旦形成習慣,就會成為思想和觀念的囚徒,再也跳不出這個“框”。

不論繪畫還是攝影,只要是成功的作品,畫框內必然是高度精神化的藝術世界,畫框外是作為畫框內藝術世界的源泉,即作者思想的深度、知識的厚度、閱歷的廣度、技能的精度。兩者既以畫框為界,又以畫框為彼此連接的通道。不同的審美與思考,同一題材亦可呈現出無數種迥然各異的外觀形象。

茨威格在《拜占庭的陷落》中講述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攻城一方的強大艦隊處於外海,無法施展力量。根據經驗,船隻能在水裡航行,但他們決定利用圓木作為滑板,送船上山。最終,在對方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整整一支艦隊越過了山嶺,出其不意地抵達內港,贏得了勝利。打破一個個“框”,關鍵是要有這種變通意識。無法改變風向,可以調整風帆;難以改變事物,可以重塑觀念。就像徐克拍出了不一樣的《智取威虎山》; 就像第14屆全國影展銅牌作品《犇》,雖然有些模仿蘇聯作品《歸途》,但無論是誇張角度還是藝術感染力,都要較之《歸途》勝出一籌;就像很多時候,我們跌入困境,並非全因外界所致,而是我們的心陷入了泥淖……

打破了“框”,才能發現、創造更優美的“框”,才能使畫框和景物素材達成相得益彰的融合,這也就是畫框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