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描轻写|画框

淡描轻写|画框

俗话说“人靠装,画靠框。”一幅好的字画,最好是装裱或加框后再悬挂。联想到摄影,摄影本就是框的艺术,用取景框取景,需要把没有框架的风景转移到有框架的照片里。拍这张照片,最初的想法就是把八面玲珑的亭子作框,把万寿山,桃花、老树、小径、昆明湖、游船和淡淡的天空镶住。

许多人都说,摄影难以超越绘画,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太容易模仿,站在同一位置,用框重合已有照片中风景的边缘,就成为自己的一张好作品。但说白了,这只是机械地搬运美景,而不是拍出自己心中的风景。从这个角度讲,“框”可以帮助你保持熟练的行为状态,迅速解决问题,但也会束缚你的创新思维,并且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成为思想和观念的囚徒,再也跳不出这个“框”。

不论绘画还是摄影,只要是成功的作品,画框内必然是高度精神化的艺术世界,画框外是作为画框内艺术世界的源泉,即作者思想的深度、知识的厚度、阅历的广度、技能的精度。两者既以画框为界,又以画框为彼此连接的通道。不同的审美与思考,同一题材亦可呈现出无数种迥然各异的外观形象。

茨威格在《拜占庭的陷落》中讲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攻城一方的强大舰队处于外海,无法施展力量。根据经验,船只能在水里航行,但他们决定利用圆木作为滑板,送船上山。最终,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整整一支舰队越过了山岭,出其不意地抵达内港,赢得了胜利。打破一个个“框”,关键是要有这种变通意识。无法改变风向,可以调整风帆;难以改变事物,可以重塑观念。就像徐克拍出了不一样的《智取威虎山》; 就像第14届全国影展铜牌作品《犇》,虽然有些模仿苏联作品《归途》,但无论是夸张角度还是艺术感染力,都要较之《归途》胜出一筹;就像很多时候,我们跌入困境,并非全因外界所致,而是我们的心陷入了泥淖……

打破了“框”,才能发现、创造更优美的“框”,才能使画框和景物素材达成相得益彰的融合,这也就是画框的意义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