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動態」爭當家事審判「舉炬者」——淮安兩級法院家事審判改革側記

「法院动态」争当家事审判“举炬者”——淮安两级法院家事审判改革侧记

爭當家事審判“舉炬者”

——淮安兩級法院家事審判改革側記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處理好家事糾紛是共同締造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淮安兩級法院以高度的責任意識積極探索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爭當家事審判路上的“舉炬者”,融化親情的堅冰,驅散暴力的黑暗,傳播法律的光芒,努力實現“案結、事了、家和”。今年6月,淮安中院又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的意見》,助推家事審判改革工作。

注重調解 融化親情堅冰

“家事糾紛不僅涉及法律上的爭議,而且牽連到當事人情感和倫理上的糾葛,不能簡單運用傳統審判方式,更重要的是消除對立,恢復親情。”淮安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錢斌對全市法院民事案件改革作出了這樣的要求。近三年來,全市法院家事案件調撤率均保持在60%以上,2017年,市中院家事案件調撤率更是創紀錄地達到48.8%。

今年7月,淮安中院家事庭法官阮明收到了程某與其父親的商品房糾紛一案,在談話中發現雙方對房子的事情談的不多,反倒是訴苦和指責對方的話比較多,阮明敏銳地察覺到房子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問題的根源在於家庭矛盾。

法官一次次登門調查,探詢多年互不來往的父子倆的真實想法。兒子委屈地向法官說,自己曾經提著禮物去看望父親想緩和矛盾,卻被父親大罵了一通後將禮物扔了出來。法官向父親詢問此事,父親則說自己當時就後悔了,也在想著怎麼傳遞一下和好的信息,後來在街上遇到孫子和兒媳,想去抱抱孫子,兒媳卻抱起了孩子轉身離開。法官再向兒媳婦談話,兒媳婦坦言聽到丈夫受了委屈自己很生氣,而且感覺雙方也沒法再和好,就不願意再讓公公抱孩子。

真相揭開,誤解消除,大家都沉默了。阮明又趁熱打鐵讓雙方換位思考一下,多想想對方的難處,多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雙方終於達成和解協議,程某主動放棄對父親遺產的繼承,返還父親售房款等,更重要的是,多年不來往的父子倆又恢復了親情。程某的父親拉住法官的手說:“想想連自己兒子都不願意搭理我,我感覺這輩子真是白活了,想著想著都哭出聲來,多虧了法官,讓我這輩子沒有了遺憾。”

全市法院根據實際情況推出家事案件矛盾化解工作:淮陰區法院建立家事審判“親情修復中心”,讓當事人在“客廳”調解,在“沙發”上開庭,運用親情修復法化解家事案件。洪澤法院針對家事糾紛矛盾僅僅依靠庭審難以查清的情況推行庭前約談制度,在開庭前與原、被告見面交流。金湖、盱眙等法院對於部分初次起訴離婚的案件給予一定時間的冷靜期,引導原被告如實申報家庭財產。漣水法院實行家事案件審理過程中的心理干預機制,組建了一支具有專業資質的諮詢師隊伍。

驅散黑暗,保護人身安全

7月28日,軒軒兄妹倆向漣水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十二個小時後,拿到了法院出具的人身安全保護令。

尚未成年的軒軒兄妹在父母離婚後隨其父親軒某生活,其父親後來與張某再婚,時常對小孩禁食、罰跪等方式毆打。軒軒兄妹的生母發現小孩不敢正常上學、晚上做噩夢,小孩不願意再與生父共同生活。2017年9月29日,軒軒兄妹的生母以軒軒兄妹的名義向法院提出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漣水法院受理後,立即到找到居委會、派出所、鄰居走訪,然後找軒某夫妻談話,形成調查材料認定,軒軒兄妹兄妹遭受父親及繼母的家庭暴力,在12小時內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裁定:禁止被申請人軒某、張某對軒軒兄妹實施家庭暴力。

在法院發出人生安全保護令的第二天,軒軒兄妹的生母訴至法院,要求變更撫養關係。法院根據查明的事實,認定軒軒兄妹在隨生父軒某共同生活過程中遭受了家庭暴力,軒某與子女共同生活對子女身心健康確有不利影響,支持其訴訟請求。

《反家庭暴力法》出臺後,淮安清江浦法院在當天發出了全省法院首份人身安全保護令,至今全市法院共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38份,保護令成為家庭暴力受害者手中的“法律之劍”,施暴者頭上的“法律緊箍咒”,在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豎起了一道“隔離牆”。

此外,淮安市法院加強與市婦聯、公安、檢察、司法、民政等部門以及社工組織的聯動,全面落實反對家庭暴力告誡制度、人身安全保護制度及救助制度,協力為受害者驅散暴力烏雲的籠罩。

眾人拾柴 注重多元化解

“全市法院要充分利用其審判職能,引領、輻射、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實現家事糾紛的多元化解。”全市法院家事審判改革推進會上,淮安中院朱介進專委如是說。

全市法院加強與婦聯、司法等單位的工作聯動,建立家事調解員、家事調查員、家事心理諮詢員三支隊伍,目前全市兩級法院家事庭共聘請家事陪審員87人,一大批具有豐富調解經驗的“居委會大媽”們走進法庭,參與到案件的處理中,促進了家事審判親民化,極大的伸展了家事審判工作的柔軟觸角。2017年以來,全市8家法院均成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並下設關工委辦室。由市婦聯牽頭,市法院等部門參與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農村留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

盱眙法院以構建關愛青少年成長“防護林”系列工程為抓手,實施關愛留守兒童“司法引航”工程,還在部分中小學設立了“我的小秘密信箱”,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金湖法院聯合縣婦聯等七個部門實施“黃手帕”工程,在縣政法綜治中心、西苑社區、勞動橋社區設立家事糾紛巡回法庭、引入家事調查員等方式,在婦聯、各村(居)民委員會、鄉鎮司法所等機構選聘具有豐富調解經驗的特邀調解員,發揮他們貼近社會工作的優勢,開展家事糾紛矛盾化解工作。金湖法院還通過“黨員爸媽”等形式與多名孤殘兒童進行結對幫扶,對西苑社區的3名單親困難未成年人和1名刑事案件未成年人進行經濟幫扶和心理疏導。漣水法院推進“兩官”結對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活動。即法官與大學生村官一對一結對,共同開展留守兒童的關愛活動,開展“成長路上,我們與法同行”專項活動。

普法宣傳 播撒法律之光

8月8日下午,淮安中院十五號法庭裡,一場同居關係的庭審剛剛結束,該案審判長、少年與家事審判庭庭長沙瑞新向旁聽庭審的百餘名市婦聯幹部就案講法,讓法庭變成了法治講堂。

“家庭不是法外之地”,淮安兩級法院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秉承“普法宣傳和執法辦案一樣重要”的理念,走進社區、街道、學校……努力將法律知識帶進每一個家庭。兩級法院充分利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優質資源,組織全市各高中職校、中小學校學生來基地參觀並接受法制教育。定期開展“送法進校園、送法進社區”活動,做好未成年人自我防護及社會成員關護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工作。全市兩級法官受聘擔任各中小學法制副校長或輔導員,與校方共同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動,使中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制宣傳。清江浦法院“家事法官會客廳”得到市委政法委趙洪權書記充分肯定,並鼓勵擴大宣傳效應,將品牌項目朝向社區延伸,擴大普法知識的群眾知曉率,提高普法活動的群眾參與率,強化維權工作的成功率。淮陰法院通過推行“橙(紅)色少年教育介入”制度、社會服務令制度,實施“護花行動”、“蒲公英普法工程”等系列活動開展青少年違法犯罪預防工作。中院少年庭沙瑞新庭長多次走進淮安市廣播電臺“德法潤我家”欄目,結合審判實踐中的家事糾紛典型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就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傳播法治好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