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胡集書會:一年一度的曲藝盛宴

說書,大概是成本最低卻受眾面最廣的一種傳統中國曲藝形式。藝人們或是懷抱一把輕巧便攜的三絃琴,或是手持一根尺把長的鼓槌,甚至只需要一條長案、一塊驚堂木,便可廣論天地、暢談古今。這種曲藝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遊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像“怒髮衝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

在傳唱的過程中,說書的內容根據聽眾的喜好,經過不斷修改和再次創作,藝人們既是演員,也是作者。

濱州胡集書會:一年一度的曲藝盛宴

東漢 說唱俑

說書可謂是流傳在民間的“草根文化”,凝聚了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真實地反映著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自娛娛人中體現勞動人民的純真情感和審美訴求。而能夠讓眾多說書藝人云集一堂的書會,更是高手過招的比武堂。

濱州胡集書會:一年一度的曲藝盛宴

書會上的說書藝人

興起並紮根於濱州市惠民縣胡集鎮的傳統曲藝集市盛會“胡集書會”正是 如此。濱州地處魯、冀交界地帶,齊魯文化與燕趙文化在此交融,加上移民帶來其他文化元素,使得民間表演藝術門類眾多、特色鮮明。胡集書會始於宋元,盛於明清,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書會的成因說法不一,興起的具體年代也無從確定。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是,胡集鎮是周圍方圓百里最大的集鎮,農曆正月十二是春節後的第一個大集市的日期,周圍數萬居民都要在這一天前往胡集鎮置辦燈節用品,也要在燈節期間舉行豐富多彩的傳統民間藝術演出。藝人們為了招攬生意,也在此期間紛紛趕到胡集鎮。有一年從南方來了夥說漁鼓書的,從北方來了幫說大鼓書的,因互不服氣雙方發生了爭執。便相約來年各自邀來更多藝人相爭,如此數年,藝人逐年增多。後來,藝人們都覺得大家來此獻藝是好事,互相仇視沒有好處,於是商定每年農曆正月十二的胡集大集,齊來聚會,暢敘友情,競技賣藝,由此年年書會,世代相傳。

濱州胡集書會:一年一度的曲藝盛宴

濱州胡集書會:一年一度的曲藝盛宴

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由“前節”“正節”和“偏節”組成。“前節”是在正月十二大集前,距此較遠的說書藝人常常提前幾天趕到胡集,借宿在村民家,集體進行“望空”“報門”等聯誼活動,這稱為“前節”。

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說書人便都來到集上,擺下攤子,扯旗掛牌,各自登場獻藝。由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為“正節”,這是書會的高峰盛期。“正節”期間有正月十五元宵節,書會達到高潮。書會正節期間,藝人的演出要價最高。胡集附近村鎮的農民特別愛好聽書,一大早便起來聽說書,把說書人圍得裡三層外三層。各村並派出內行人到書會上挑選中意的節目,選定藝人及節目後,拿走藝人的樂器以表示成交,於是邀請藝人到本村演唱,由本村人付給報酬。從正月十二晚間起,一連幾天,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藝人說唱,若主人挽留,藝人就繼續說唱下去,若主人不留,藝人就再趕正月十七的大集書會。

濱州胡集書會:一年一度的曲藝盛宴

豐富的曲藝文化也催生了樂器製造業。濱州市惠民、無棣兩縣的制鼓技藝淵源可追溯至明朝。制鼓可分為鼓腔製作和蒙皮踩制兩個部分,以優質的槐木、桑木和魯北黃牛新鮮生牛皮為材料,先後經過鋸鼓腔板、烤板、掩縫、插鼓腔、整皮等多重工序,做好的鼓音色渾厚、響亮,堪稱一絕。

從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稱為“偏節”,偏節過後,書會才散場。書會期間,藝人們互相拜年,交換書目,切磋技藝,收徒拜師,極富樂群敬業精神。書會散後,藝人們又沿途賣藝歸去,翌年正月十二,藝人們又從四面八方來到胡集相聚。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王瑞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