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我國陸軍只青睞榴彈炮,而火力更猛的加農炮卻慘遭淘汰?

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劃分,起源於拿破崙戰爭時期。加農炮一詞來自拉丁文Cannon,意為“管子”。顧名思義,加農炮是一種彈道低伸的火炮,炮身較長,口徑倍數比較大,裝藥量高,初速比較大,射擊仰角一般小於45度。彈道相對低伸平直低伸。特別適用於前敵部隊的攻堅戰中。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艦炮和海岸炮也屬加農炮類型。主要以直瞄或間接瞄準射擊裝甲目標、垂直目標和遠距離目標。

為何我國陸軍只青睞榴彈炮,而火力更猛的加農炮卻慘遭淘汰?

榴彈炮的英文為howitzer,榴彈炮炮身較短,炮口初速低於加農炮,通常使用多級藥包來發射,仰角較高,彈道呈明顯拋物線。有效射程較加農炮短,拿破崙時期的法國和英國的榴彈炮按口徑來分類,法國裝備6英寸和8英寸榴彈炮,英軍裝備4.4英寸、5.5英寸和8英寸榴彈炮。而同時期的加農炮則是按照炮彈的重量來分類,例如6磅炮,8磅炮和12磅炮。

為何我國陸軍只青睞榴彈炮,而火力更猛的加農炮卻慘遭淘汰?

從前膛炮時期開始,加農炮就一直統治著戰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人研製了1897式75毫米野戰加農炮,這是一種速射後膛加農炮,每分鐘能噴射出15發炮彈,是當時地球上射速最快,性能最好的榴彈炮,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因而在一戰的戰場上唄廣泛使用,最有意思的是被交戰敵我雙方廣泛使用,因而獲得了一個綽號“七五小姐”。

“七五小姐”加農炮,這門炮也是《亮劍》裡李雲龍招呼二營長那門意大利炮的原型炮。

為何我國陸軍只青睞榴彈炮,而火力更猛的加農炮卻慘遭淘汰?

現代的大口徑加農炮輝煌階段是在二戰時期和五六十年代,是進行地面火力突擊的主要火炮。主要特點是身管長(一般為口徑的40—80倍)、初速大(通常在700米/秒以上)、射程遠(如122/152/175毫米加農炮的最大射程可達30公里左右)。例如我軍裝備的60式122毫米加農炮的射程遠達24公里,而同口徑的54式122毫米榴彈炮,最大射程只有11.8公里。

為何我國陸軍只青睞榴彈炮,而火力更猛的加農炮卻慘遭淘汰?

例如被美軍稱為有史以來“最美最狠的加農炮”,是美國M107式175毫米自行加農炮,該炮從1963年開始裝備,是美軍的軍屬火炮,以其33公里的射程成當時世界最遠身管火炮。1968年的侵越美軍曾這樣讚歎該炮:“當它在古芝轟鳴時,40公里外的西貢也都在顫抖!”。

美軍當年設想在集團軍下設的炮兵旅裝48門M107式175毫米自行加農炮,用於執行遠程的反坦克任務,理論上可在十幾公里內梯次殲滅蘇軍的一個坦克師。

為何我國陸軍只青睞榴彈炮,而火力更猛的加農炮卻慘遭淘汰?

1979年戰爭時。我軍的大口徑加農炮,以60式122毫米加農炮和少量59式和59-1式130毫米加農炮為主,配備給獨立炮兵師的加農炮團。強大的火力在頃刻間將越軍構築的前沿工事悉數炸飛。在隨後的戰鬥中,130毫米加農炮一直是解放軍攻堅克難的法寶,在攻打諒山的戰鬥中,我軍的加農炮群封鎖住了奇窮河渡口,切斷城內越南王牌第3師“金星師“與後方的聯繫,最終這支驕橫的越南王牌部隊大部被殲。

為何我國陸軍只青睞榴彈炮,而火力更猛的加農炮卻慘遭淘汰?

蘇聯研製了203毫米口徑的M1975式自行加農炮,這成為加農炮的絕唱。而中國在80年代則研製了威力強大的83式152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到38公里,火力性能可比肩西方的155毫米榴彈炮,但83式的全重高達10噸,行軍狀態長10米,機動性很差,沒有大規模裝備。瑞典在70年代研製了履帶式底盤的班德卡農1A式155毫米自行加農炮,採用50倍口徑的155毫米身管,使用獨特的彈匣供彈系統,每分鐘射速高達14發,由於該炮使用定裝彈,彈道很單一,戰場適用性受到限制,所以裝備數量很少。

為何我國陸軍只青睞榴彈炮,而火力更猛的加農炮卻慘遭淘汰?

此後,通過加長身管,榴彈炮於加農炮的界限變得模糊,西方國家的大口徑野戰火炮都只保留了榴彈炮一個序列。按照我國和俄羅斯炮兵的規定,西方的長身管榴彈炮應該叫加農榴彈炮,例如83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和05式155毫米自行加農榴彈炮。加榴炮身管長度比較大,膛壓較高,採用多級發射藥,射程遠,彈道靈活,同時保留了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優點。而純加農炮,由於缺點太多,被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