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美貿易戰造成的危機有可能給中國帶來更多改革的契機

2018年7月16日,由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國際財金研究組聯合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進程與展望及對東亞區域的影響”內部圓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探討了AMRO近期研究報告《中國改革開放:進程與展望及對東亞區域的影響》(以下簡稱“報告”)的初步成果。

AMRO是由東盟十國和中日韓共同發起成立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其宗旨是致力於維護區域經濟和金融穩定。AMRO職能包括對成員開展宏觀經濟監測,支持區域金融安全網——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CMIM)的運行以及對成員提供技術援助。

專家:中美貿易戰造成的危機有可能給中國帶來更多改革的契機

改革開放帶來多方面積極影響

AMRO主任常軍紅表示,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AMRO報告從國際機構的視角出發,對於中國40年來的改革開放進程尤其是宏觀經濟政策進行總結,並展望了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前景以及對東盟國家的影響。這對思考中國未來改革與開放的方向、東盟借鑑中國的發展經驗及其與中國在未來合作共同發展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

AMRO資深經濟學家兼中國經濟組長查帕特(Chaipat Poonpatpibul)詳細介紹了AMRO報告的具體內容。首先,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次廣泛、漸進、涉及眾多行業的多階段改革。回顧過去,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很多值得借鑑的經驗,包括穩定、連續的政治環境,漸進、試點的方法,動員群眾力量以及得到廣泛的支持;在人力資本上的巨大投資,以及合適的宏觀管理。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穩定的經濟增長、產業的升級、貧窮人口的下降、基礎設施的完善、科技的進步、成功規避了系統性風險。但中國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包括貧富差距拉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國企效率較低、高金融槓桿、汙染等問題。

其次,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穩步推進,且在未來還將進一步發展。改革開放推動了穩定的資本積累、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也促進了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增長。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資本積累和TFP的增長放緩,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從供給角度看,第二產業佔比從1990年開始增長,到2000年左右基本穩定,到2010年開始下降,這反映了產能變化的情況。同時,第三產業佔比穩步上升,第一產業佔比持續下降。從需求角度看,投資佔比在中國加入WTO之後持續上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達到峰值,之後開始下降。而消費佔比在2000年到2009年間出現下降,2010年之後逐漸上升。通過對東亞其他主要經濟體歷史數據進行預測:到2035年,中國的消費佔GDP的比重將上升至63%。隨著各項改革逐漸步入正軌以及適當的宏觀調控管理,中國會成為高收入經濟體,到2035年人均收入將達到2萬美元左右。

最後,中國通過商品貿易、服務貿易、跨境投資、跨境銀行業等途徑影響東盟。1993年以來,中國和東盟之間的商品貿易有顯著的增長,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後,東盟與中國的貿易額佔東盟貿易總額的比重翻了一番。東盟向中國的出口主要是為了滿足中國增長的消費需求,無論是中間產品、電子產品,還是消費品、食物的比重都在不斷上升。另外,中國向東盟的出口增長主要用於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工業化發展。隨著中國和東盟的消費市場的日益增長,二者在食品出口上仍有很大的空間。考慮到東盟對基礎設施需求的增加,中國可以出口更多的工業品和資本品到東盟。同時,東盟也可以向中國提供低成本的勞動力。在旅遊方面,中國到東盟各國旅遊的遊客數量龐大、增長很快,且未來增長空間巨大。在跨境投資方面,中國近年來對外投資不斷增長,尤其是對於東盟的投資不斷增加,並且在未來仍會增加。中國的銀行也一直為東盟重塑經濟平衡提供資金支持。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東盟也會從中獲益。未來,中國和東盟的合作應聚焦在增強一體化,互惠互利,減輕對彼此的負面溢出效應。

正視未來增長挑戰

AMRO 首席經濟學家許和意(Khor Hoe Ee)肯定了中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強調要警惕未來增長面臨的挑戰。未來中國要在對外開放、國有企業、金融體系方面進行改革。中國經濟越來越重視內需,但同時也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增強對外聯繫。過去中國和東南亞的經貿合作主要是通過產業鏈,現在增長更多來自服務貿易及跨國投資。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何帆指出,中美貿易戰造成的危機有可能給中國帶來更多改革的契機。這些改革包括國企改革、土地改革和稅收改革等。此外,技術進步是一個國家經濟高增長的核心,中國目前也面臨著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但只要技術進步能夠持續,就有理由對未來增長保持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表示,自二戰至20世紀80年代,接連有多個國家由於成功實施了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從中等收入國家躍升至高收入國家行列。而這些國家的強勁發展也帶動了區域內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能成功升級為高收入國家,不僅將對本地區,也將對全球那些落後國家及地區帶來巨大的鼓舞,而這些國家也將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匪淺。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煉表示,縱觀中國的經濟改革歷程,其私營部門的發展一直是與國有企業和政府緊密相關的。中國在製造業部門的開放與改革是依照其比較優勢進行的,但這種開放戰略可能在未來面臨挑戰。此外,他還指出當前中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將不可避免地給金融部門帶來泡沫和風險,這要求銀行部門和監管部門要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簡要回顧了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成績。他表示,中國的金融市場已經相當龐大,債券市場規模更是達到了全球第二;人民幣也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五大主權貨幣,而且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已經全球領先。但中國金融市場改革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在於市場的融資渠道過於集中,發展不平衡的銀行市場導致小微企業融資難度居高不下,這導致了金融市場的效率低下、“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儘管大型國有控股銀行的資金規模極為龐大,但其企業治理、盈利能力和海外業務都還不盡如人意。他表示,中國應繼續深化金融部門的對外開放,堅定地推進市場化改革以助推解決這些問題。

深度整合中國—東盟經貿關係

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執行主席大衛·馬什(David Marsh)認為,中美的貿易爭端可能促使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金融和貿易往來更加密切。目前中國國內有大量資金跨境流動的需求,東盟國家的金融市場將在這一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他還認為可以在東盟國家與中國、日本共同建立金融安全網的問題上做更多有意義的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紅認為,中國過去40年改革歷程中最值得我們堅持的一點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對於維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制定可行的改革方案而言至關重要。她還表示,中國在傳統的投資和貿易領域的發展,意味著東盟國家對人民幣的需求也在上升。中國在金融和服務業領域的進一步開放,同樣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關係的深度整合提供了更多機會。

AMRO高級經濟學家李文龍認為,在外部壓力增大、中國內部消費市場擴大及升級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調整進入新時期,應更多依賴消費驅動,這將影響中國—東亞為中心的供應鏈,即從供應鏈服務歐美轉向服務歐美兼顧東亞自身。這一轉型過程,對中國及東盟的發展都將帶來新的機遇。

原標題:智庫報告:中國改革開放成就顯著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