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鄉村記憶——彈棉花

這些曾經在我們身邊的老行當,曾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給我們留下難以忘懷的日常生活場景,甚至連當時悠揚的吆喝聲如今還在我們耳邊縈繞。

小時候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磨刀、剃頭匠、爆米花,現在幾乎很難見到。才發現,童年時的那些記憶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向還在從事這些活動的勞動者致敬!那些老行當你還記得嗎?

于都鄉村記憶——彈棉花

“彈棉花嘍,彈棉花嘍”,在八十年代的于都老家,還經常聽到這樣的吆喝聲。那時候,是農耕時代即將輝煌落幕的年代,很多傳統的老手技人,還作頑強的掙扎,比如補鍋,比如“剷刀磨鉸剪”。

傳統手技人在大街小巷的吆喝聲,是我童年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社會不會裹足不前,近三十年來,于都發展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九十年代後,我就很少看到“彈棉花”的手技人在鄉村出現了。我以為這種傳統手技,徹底消失在我的視線裡。

于都鄉村記憶——彈棉花

經濟發展了,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家裡蓋的,不僅僅是老式棉絮棉胎,我們的床上用品越來越高檔,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絲絨被、鴨絨被、蠶絲被、尼龍被等被子,同時人工彈棉花,也被機械化操作所代替。彈棉花這個傳統老手藝也將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漸行漸遠了!

于都鄉村記憶——彈棉花

如果不是因為有事,路過農村的舊市場,藏在我記憶深處的“彈棉花”,不會重新泛起在我腦海中,不會重新活躍在我腦海中。

于都鄉村記憶——彈棉花

那殘破的建築,那斑駁的外牆,飽經滄桑。而在這些殘破的建築中,在一個角落中,有一間店鋪,一箇中年男人在那裡“彈棉花”!

“彈棉花”的店鋪,藏身於這樣的地方。這面臨失傳的傳統手技,這被很多人早已經遺忘的老行當,手工彈棉花,在這一方天地的角落中,驟然出現在我面前,我甚感意外。

在老家舊市場殘破的建築裡,還看到這傳統老手技的存在,讓人無限感慨,感慨“彈棉花”和這些殘破的建築,融為一體,進入暮年狀態,作最後的努力,宣示著生命力的頑強!

于都鄉村記憶——彈棉花

舊時,被子種類不像現在繁多,有很多選擇。家家戶戶冬天主要蓋棉被,只是棉被有一個缺點,不能洗,蓋久了,裡面的棉花被壓實了,就會變硬,板結了,蓋在身上,既不舒服,也不保暖。而解決辦法,將棉被重新彈一遍,整舊如新。這樣就趨生了“彈棉花”這老行當了。

彈棉花,是辛苦活兒,忙起來時,一天到晚都得站著。彈棉花的時候,屋子裡棉絮瀰漫,落得全身都是,為防止棉絮吸入到肺內,即使炎熱的天氣,手技人也要上戴口罩;也費力氣,長時間的彈花,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需要很強的臂力。而且,彈棉花,也極考功夫,是精細活兒,一床新棉被的產生要經過彈棉花、壓棉花、拉綵線、鋪網布、縫棉被、磨棉被等程序,這都是需要時間浸淫才能學會。

彈棉花的手技人,會把支弓的管子綁在腰間,彈弓便被懸起,左手持弓,右手握彈花槌,雙手靈活配合,敲打弓弦把棉花彈松,槌落聲起“嘣、嘣、嘣”,彈弓起落,棉絮輕飛。

于都鄉村記憶——彈棉花

記得外公在世的時候,每次去到葛坳的外公家,都能看到外公在店子裡彈棉花,還總是叫我們到家裡玩,那裡灰塵大,外公彈棉花的時候一絲不苟,特別專注,家裡蓋的被子全部都是出自外公之手,每每想起,蓋被子的時候總是有一絲暖意,而如今外公早已離世,店子也已經關門很久再也沒有打開過。

于都鄉村記憶——彈棉花

彈這一步關鍵是要振動弓弦,用木槌有節奏地打擊,弓弦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均勻地振動,才能使棉絮飛花,重新組合,且一邊彈一邊要均勻攤開。彈好的棉花再經過整形、平壓等多道工序,最後拉上紗網線鋪在棉花被上。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幾道工序下來,一床柔軟舒適又暖和的棉被就加工完成了。

這樣下來,沒有五六個小時,一床棉被,是不可能成功的!很多傳統的老手技面臨失傳,很大原因,一是太費時間及功夫,太辛苦了;二是賺錢不多,這導致年輕一代沒有幾多人願意去。

于都鄉村記憶——彈棉花

現在彈棉被的從業者中,在科技進步、機械代替手工的時代潮流下,有幾個程序已經由機器代替手工了,比如說彈棉花、磨棉被等。彈棉花本來舊時鄉村最富人情味的生活場景,存在時間也不斷了。隨著社會發展,今時不同往日,能堅持做這個行業的人很少,目前仍然在使用手工操作的幾乎沒有,彈棉被的手藝正逐漸消失。

于都鄉村記憶——彈棉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