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贸易逆差资本外流,中国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 文 | 宋鸿兵

中国2018上半年出现十七年来首次贸易逆差。具体来说,商品贸易仍然是顺差的,但服务贸易大幅逆差,致使总量逆差。

服务贸易逆差来自哪些方面?最大的一块是海外旅游,占到整个逆差的70%。但其实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比中国去海外旅游的人数要多,那为什么会出现逆差?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出去不仅是玩,还要采购,甚至还有一些人到国外去投资,这是一种变相的资本外流。

宋鸿兵:贸易逆差资本外流,中国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 中国旅游团在东京银座

第二大逆差项是运输,占到20%左右。出国旅行得坐飞机,还有货运,这都会涉及到运输。

第三大就是知识产权,占比10%左右。各种专利权、版权,这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逆差,但是规模偏小。

服务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如果看全世界的主要国家,你会发现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基本上都占到GDP的70%甚至更多。

中国在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也就是中国现在也变成了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大部分。再过30、40年,我们GDP中间真正生产物质商品的占比会逐渐下降,可能到30%左右,70%都会是服务。这是一个总体的发展规律。

宋鸿兵:贸易逆差资本外流,中国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服务贸易最早出现逆差是在1992年,1995年之后就连年逆差,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未来经济发展要转型,产业要升级,是什么产业在转型升级?我相信大部分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实体经济,就是商品的生产。很多人可能忽略了服务贸易的升级,而服务业实际上是未来GDP的大头。

中国未来发展的总战略,我认为应该是从世界的工厂转变成世界最大的市场。什么叫最大的市场?卖的是什么东西?

未来主要卖的不是物质的商品,而是服务。而如果你服务贸易的逆差越来越大,从90年代每年几亿美元,2017年发展到2554亿美元,如果算上漏掉的部分,数额会更大。那这不就出大问题了吗?

在你最具发展潜力和对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战略性领域中间,服务业赤字这么大,那就会影响未来发展的整体布局。

宋鸿兵:贸易逆差资本外流,中国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我们出国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了?旅游、医疗、保险、养老、教育,基本上到国外旅行有大量的资金是花在购买国外服务上的。比如说教育服务,包括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总规模是170多万人,而全世界在中国留学生的规模只有不到40万人。你的教育服务出现了严重赤字,而这没有进入贸易逆差的统计范围。教育在赤字,旅游在赤字,医疗在赤字,如果其它东西再赤字,你经济上最重要的服务业市场就都出问题了。

大量到海外去旅行的人把数千亿美元的资金花到海外去购买服务,这就意味着你的制造业、服务业市场,损失了一大块购买力。你本来是想从浅水市场发展成深水市场,但如果你出现这么大规模的泄露,湖水灌到其他国家去了,那么你怎么转型成深水市场呢?这显然就有问题。

服务业成了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是国内消费的主要部分,如果我们谈产业升级而不谈服务业升级,那不是白谈吗?

宋鸿兵:贸易逆差资本外流,中国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消费要升级,其实在我看来,未来主要升级的部分,或者叫消费升级的主战场,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服务业升级决定了国家转型战略的成败,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服务业最后会占国民经济的大头。

服务业跟制造业最本质的差别,就是它有非常典型的地方性。我在这里上大学,在这里看病,在这里养老,没有办法出口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所以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是100%留在本地的。这就是为什么服务业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领域。

中国应该把服务业定位成未来消费升级和整个国家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方向。但我们现在缺少有世界级别吸引力的文化,这是我们要升级服务业的根基。

宋鸿兵:贸易逆差资本外流,中国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服务业市场要想成为全世界服务业的中心市场,就必须要做到有世界级别的吸引力。服务业怎么转型升级?怎么提高全球竞争力?这是我们鸿学院要研究的问题,是我们推动东方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节选自鸿学院微课堂《宋鸿兵解读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本期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