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貴州》:大步「跨」進新天地 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的「銅仁經驗」

“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讓我們一步跨進了好日子。”7月29日,銅仁市萬山謝橋街道河坪安置小區,朱瓊站在新家的陽臺上,看著城市斑斕的夜色,濃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今贵州》:大步“跨”进新天地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经验”

萬山區以“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就業、最好的服務、最好的保障”,迎接銅仁西部4萬移民。圖為移民安置小區。張金榮 攝

去年初,朱瓊一家人通過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從武陵山區的深度貧困村沿河一口刀村,越過千山萬嶺,搬到300多公里遠的河坪小區。在城市有了新家。他說:“過去幾十年,總是低著頭在地裡幹活,如今終於可以抬起頭來享受生活了。”

挪窮窩、換窮業。去年初以來,銅仁數萬農村貧困群眾通過跨區域易地搬遷,跨出大山搬進城市,從農民一躍變為城市居民,自信地抬了起頭。

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銅仁市,2015年底尚有58.32萬貧困人口。該市決定“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29.3萬人,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易地扶貧搬遷是從源頭斬斷窮根的百年大計,千難萬難都必須牢牢抓住這個窗口機遇期。”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說。

2016年,銅仁市決定結合東西部發展實際,把西部的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印江等5縣,及松桃自治縣,共12.5萬貧困人口,跨區縣搬遷至東部發展條件相對較好的碧江、萬山、大龍、銅仁高新區等城區。

這一跨,跨出了銅仁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機遇眼光,跨出了基層幹部的創新擔當,跨出了貧困群眾的快速穩定脫貧新路,跨出了東部城區繁榮和西部鄉村生態改善,跨出了易地扶貧搬遷的“銅仁經驗”。

《今贵州》:大步“跨”进新天地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经验”

德江縣桶井鄉幹部幫助貧困戶搬家,送他們遠赴大龍新家。楊旭 攝

“跨”出擔當作為:從西部跨東部,銅仁打破區域壁壘,東西部協同作戰,謀定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的新路徑

2016年冬天,德江縣星秀巖村民組,寒風颳過周琴家斑駁的牆壁,呼呼作響。火爐旁,沉默已久的周琴問前來動員搬遷的鄉幹部:“大龍開發區在哪裡?”

“在300多公里外的銅仁最東邊,與湖南接壤,與德江隔著千百個山頭。”鄉幹部指著遠方告訴她。

幾十年來,周琴一頭埋在大山裡僅有的兩畝地裡“刨食”,沒出過遠門,也不知道大龍在什麼地方,是個什麼樣子。丈夫身有殘疾幹不了重活,還有兩個正上學的孩子,一家人只有兩間低矮簡陋的小平房。

“能帶我先去看看嗎?”不搬就難有出路,周琴心裡明白,但搬去陌生的遠方,還是覺得不可思議。

從山村搬遷到幾百公里外的城市,不只周琴這樣的貧困戶難以置信,起初就連許多基層幹部也覺得不切實際。

過去的扶貧搬遷,要麼從山上搬到山下,要麼搬到集鎮,最遠也不過搬到幾十公里外的縣城。現在從西部搬到兩三百公里外的東部,這一步是不是跨得太大了?

“從山上搬到山腳,往往只能解決貧困群眾的住房問題,不能真正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陳昌旭說,從山上搬到山下,群眾的生產方式並沒實質性改變,教育、醫療等難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脫貧攻堅要跨大步,需要轉變思想走新路。銅仁採取超常規的方法,跳出從山上到山下的舊觀念,打破區域壁壘,東西部協同作戰,謀定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的新路徑。

2016年,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易地扶貧搬遷時,省下達給銅仁的搬遷指標是21.1萬人,而銅仁自加壓力增加至29.3萬人。

扶貧搬遷本身已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的浩大工程,而銅仁又計劃將其中12.5萬人實施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更是難上加難。

這不單單是工作量大,投入的資金也不是一筆小數。對於財力本身並不雄厚的銅仁來說,尤其需要堅定的決心和勇氣。

“易地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重要手段,更是加快發展的機遇。”陳昌旭說,把西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區群眾,搬到產業基礎及服務設施較好的東部,既能讓貧困戶快速穩步脫貧,也能進一步推進東西部協調發展,是事半功倍之舉。

搬離家鄉數百里,周琴內心難以抉擇。當地政府用大巴車載著“周琴們”到大龍等地看新房子,看了一次,又看第二次。

看一看,比一比,周琴終於動心了。次年初,隨德江遷往大龍的數百名貧困鄉親一起,周琴一家乘車前往大龍開發區大德新區,開始了新的生活。

一年多來,銅仁一批又一批的西部地區貧困群眾入住碧江、萬山、大龍等地的安置小區,在城市安居樂業,徹底告別過去的生產生活方式,一刀斬斷了窮根。

《今贵州》:大步“跨”进新天地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经验”

思南、石阡、印江的移民入住萬山河坪安置小區。李英 攝

“跨”出變革創新:從“壓力”跨“動力”,銅仁遷出地與遷入地的幹部解放思想,“兩頭挑擔”共謀棋局

7月28日,萬山區河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戶趙紅瓊下樓走進附近的農貿市場買菜。她說:“樓下有超市和農貿市場,買東西很方便。”

趙紅瓊的老家在思南縣邵家橋鎮的鳳鳴村,交通十分不便。買東西去集鎮要走一兩個小時的山路。

去年初,在當地政府動員下,她帶著兩個孩子從老家搬進了萬山城區的新家,一步從農村跨入城市。

這一跨,跨出了全然不同的生活。她說:“過去在老家,苦日子就像那些狹窄的山路一樣漫長,看不到盡頭。”

為了這一跨,銅仁遷出地與遷入地的幹部解放思想變革創新,“兩頭挑擔”共謀棋局。

遷出地印江、思南、石阡、沿河、德江、松桃等縣基層幹部走村串寨,把“六個堅持”貫穿搬遷工作始終,不斷創新方法,精準確定對象,完善後續保障,打開貧困戶心結,保障他們的農村產權,讓他們高高興興搬遷,沒有後顧之憂。

遷出地碧江、萬山、大龍等地幹部迅速行動,加班加點蓋新房,佈置新家,完善設施,“盛妝迎娶”搬遷老鄉。

東部城區千方百計拿出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塊規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以優越的條件“爭搶”西部遷來的貧困戶到城鎮安家落戶、就業發展。

萬山區以“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就業、最好的服務、最好的保障”,承接4萬跨區域搬遷移民。承諾以環境優美、服務優質、政策優厚、管理優化“四優”品質迎接西部老鄉。

萬山區河坪易地搬遷安置點位於萬山城區中心,交通便捷,環境優美。對此趙紅瓊感觸頗深,她說:“兩個孩子在附近的學校上學,我在小區附近找到了工作,再也不用爬坡下坎走山路。”

銅仁的每一個安置點,均“六通八有”,通路、水、電、電話、電視網絡、無線網絡,還配套文體廣場、農貿市場、停車場、衛生室、學校、金融服務網點、公共廁所、汙水或垃圾處理設施,移民生產生活很便利。

為了確保應搬盡搬,該市針對無房特困戶,實施政府兜底的“交鑰匙工程”,額外為他們添置沙發、電視等傢俱家電,讓這部分群眾“拎包入住”。

確保搬遷戶在新家能穩得住、有發展,各遷入地積極完善小區配套設施,大力推進創業就業、技能培訓、產業發展等幫扶措施,保障移民有業可就、子女就近入學、病有所醫和最低生活水平。

大山深處的貧困戶一步跨進城市,生活水平、生活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大龍開發區德龍新區跨區安置點是一個花園式小區,住進新樓房,讓德江搬遷戶田維勇心情格外舒暢。以前在老家,田維勇住的是破舊狹窄的木房,喝水要走幾里路去挑,出行經常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栽跟斗”。如今居樓房、走新路,心頭有說不完的喜悅。

《今贵州》:大步“跨”进新天地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经验”

大龍開發區德龍新區,德江移民到附近的製衣廠上班,工作穩定還能照顧家庭。 覃嵩松 攝

“跨”出內生動力:從農民跨市民,讓貧困戶找到了施展拳腳的大舞臺,極大激發了創業就業內生動力

大龍開發區箱包產業園,黃朝興夫妻二人都在這裡上班。他說:“搬到大龍開發區,感覺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人生更有價值。”

去年1月,黃朝興從德江搬到大龍。過去,他與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因沒有文化和技術,找不到像樣的工作,日子過得緊巴巴。因長期與父母、孩子分離,妻子常常在夜裡偷偷地哭。

搬進新家,黃朝興的生活迎來轉機。在大龍開發區管委會的幫助下,夫妻二人同時進入箱包產業園上班,倆人月收入合計超過6000元,父母負責家務,孩子就近入學,一家其樂融融。

銅仁西部農村耕地稀少、土地貧瘠,傳統種植收益低微,外出打工是大多數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往往因為缺乏技術與知識,打工收入微薄,不能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反而帶來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諸多社會問題,制約著鄉村發展的步伐,阻礙了脫貧攻堅進程。

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戶搬出大山紮根城市,找到了施展拳腳的大舞臺,極大激發了群眾創業就業內生動力。

“大龍工廠很多,就業機會很多,只要肯努力日子一定越過越好。”黃朝興說,家從農村搬進城,工作從廣州換到家門口的工廠,讓他每天都幹勁十足,充滿希望。

從西到東,跨過的不僅是關山重重,還需要跨過民族、文化、情感的阻隔,新的移民怎麼快速適應城市生活、快速融入新的群體?

銅仁各遷入地積極應對,讓公共服務、教育就業、基層黨建及文化活動等進入安置點,給予搬遷戶生活照顧、情感關懷。

遷出區縣隨時當好“孃家人”,與遷入地建立互動聯繫機制,千方百計將搬遷戶扶上馬後,還想方設法送上一程,極大地激發了搬遷戶的內生動力,幫助他們快速融入新的城市生活。

“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絕不能一搬了之!”德江縣委書記商友江說,該縣結合搬遷戶長期從事農業的實際,與玉屏自治縣、大龍開發區合作,在大龍建一個“飛地”農業園區,讓移民在新家發揮特長致富。

在遷出地與遷入地多方合力下,移民戶已實現“一戶一技能、一戶一就業”。萬山區已接納的1865戶7709人,2787人獲就近安置就業,家庭收入均較以前增加3倍以上。

《今贵州》:大步“跨”进新天地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经验”

松桃貧困戶突破關山重重,遷入碧江區。張偉華 攝

“跨”出發展紅利:從農村跨城市,移民的遷入,促進了城市提質擴容,也為遷出地緩解了戰貧和生態建設的壓力

“我老家的地已租給企業種果樹了。”7月28日下午6點,碧江區燈塔工業園美潔餐具消毒有限公司下班時間,工人張紅梅、侯再花一坐上公司的接送車,便聊起家鄉的新事,她倆都是從沿河自治縣思渠鎮搬遷到碧江區的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移民。

親自駕車送工人下班的公司經理肖永華說,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來,從最初的每天出租幾百套消毒餐具,到如今每天的20000套,業務越做越大,工人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但與當地多數企業一樣面臨招工難。

去年初,碧江區迎來第一批移民,肖永華趕緊將公司的招聘廣告貼進了響塘龍移民安置小區,張紅梅、侯再花等6個移民成了公司的工人。

“她們踏實肯幹,從不叫苦叫累,能招到這樣的好工人可是福氣嘞!”肖永華說,張紅梅工作踏實負責,升為車間組長。

近年來,銅仁城區工業園區日漸成熟,用工需求量激增,移民的遷入,不僅為企業帶來了新工人,也增加了消費市場。肖永華說,移民投身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促進了城市提質擴容。

作為銅仁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遷入地的大龍開發區,正全力打造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千億級園區,力爭在2030年建成一座30萬人口的工業新城。

然而,擁有400多家企業、年財政收入超5億元的大龍開發區,兩年前人口不足3萬人,這不僅讓其工業新城的目標遙遠難及,也給開發區企業常年帶來5000人的用工缺口。

隨著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大龍將迎來德江、石阡2萬多移民,城市人氣、企業用工難題將逐步得到緩解。

跨區縣易地移民搬遷,給遷入地送來了人口紅利,也為遷出地緩解了戰貧和生態建設的壓力。

目前,德江縣已完成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1360戶6620人,涉及復墾的宅基地245畝和承包地3315畝,這些土地正陸續盤活、統一經營,生態壓力正得到有效緩解,生態紅利逐步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