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龙岩人在厦门?

周天晚上八点,龙岩动车站依然人头攒动,他们刚从厦门回来~~~

为什么这么多龙岩人在厦门?

自古以来,厦门与龙岩两地山海相连,共饮一江水。一个是九龙江的源头,一个是九龙江的入海口。两地的城市建设发展,文化、人才交流从未中断过。即使在抗战期间,厦门与龙岩的交流仍“血浓于水”。吴尔芬,一位在厦门研究客家学的龙岩人。在他看来,厦门与龙岩的交流是多样性的,是生生不息的。

为什么这么多龙岩人在厦门?

为什么这么多龙岩人在厦门?

人才交流:厦大搬迁长汀

吴尔芬,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对厦门最初的了解是从父辈那里听说的。

抗战时期,厦门大学从沿海的厦门搬迁到了穷僻山区长汀,教室从高楼大厦到破败庙宇、防空洞。那一年,是1937年,厦门大学内迁到闽西长汀办学。

厦大迁至长汀期间,战时物质条件极差,但师生们在萨本栋校长的带领下,修缮起的一幢幢简易房舍依旧仿效在厦门校园里的楼名,“勤业斋”、“映雪斋”、“笃行斋”……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着血脉相连的厦大情结。

同时,长汀人民也从各方尽力支持,帮厦大改善教学条件。“他们用杉木皮代替屋瓦,用粗麻布代替玻璃。学生宿舍,每间住4人,不仅有木床、书桌,还有木橱。”

“长汀的老百姓支援厦大,同时,厦大也在支援着长汀的教育事业。”吴尔芬说,那时,长汀中小学师资缺乏,他们从厦大聘请许多教师和学生兼课,使得长汀中学每年都有几十名毕业生考进大学。“即便战争,也没有阻断两地的交流。”

在长汀,厦门大学足足待了8年之久。从初迁长汀时,学生不到300人,发展到1945年,全校师生近千人。

迁回厦门后,厦大还将大量房产、家具、课桌和部分仪器分赠给了长汀的中小学。同时,也将厦大优良的学风和先进的教学方式、理念留给了龙岩。

城市文化:老区人玩起功夫茶

40多年前,2万多名厦门知青来到闽西插队落户,把青春热血献给了第二故乡龙岩。

那时,吴尔芬还是个孩子。

吴尔芬说,1969年,厦门市集美中学、集美华侨补习学校组织了117名学生,徒步数百公里,历经一周时间来到永定,由此,拉开了厦门市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到了1979年,有2万多名厦门知青到闽西永定、武平、上杭三县插队落户。

当年,厦门知青来到闽西,带来了城市文化,有的甚至细化到生活中。吴尔芬说:“知青给山区的老百姓普及了刷牙的习惯。还有,龙岩人以前都喝大碗茶,知青也带来了厦门的功夫茶。”

在那里,厦门知青献出了青春年华,有的甚至长眠在那片红土地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留在闽西的厦门知青还有约600人。

文化交流:成立文学笔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万多名厦门知青在闽西插队落户,让闽西这片红土地成为他们精神和心灵的家园。

“这些知青和老区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这就需要在厦门和龙岩两地之间,搭建一个特区和老区文学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吴尔芬说,1990年8月,厦门知青作家访问团重新踏上久别多年的第二故乡龙岩,和闽西文学界人士共叙友情,随后诞生了红土地·蓝海洋文学笔会。

目前,笔会进行了20年共13届,在全国笔会中罕见,并已成为两地文化、文学交流的品牌,笔会承载、推动着两地文化领域的交流。

吴尔芬说,红土地·蓝海洋笔会锤炼和壮大了两地的作家、作者队伍,增进了两地文学界的交流和友谊。

城市建设:40万龙岩人在厦

同样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也有大批闽西儿女前往厦门参加特区建设,跻身厦门发展的主力军。

据不完全统计,龙岩7县在厦门工作生活的约有40万人,吴尔芬就是其中一个。

早在1983年,吴尔芬就在厦门当兵。退伍后,又回到了龙岩。2000年,吴尔芬再次踏上厦门这片土地,在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搞研究。“在厦门的龙岩人,不会有一种背井离乡的感觉。”吴尔芬如是说,因为客家文化已经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甚至餐桌上。在厦门的客家餐厅比比皆是。

吴尔芬说,下一步希望能做些有关“闽南与客家”这方面的课题研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为什么这么多龙岩人在厦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