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之「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詮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現在大多數都這樣理解: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不會因仁慈而有所偏愛,任由萬物自然運作而不加干預。大多數人認為天地沒有仁愛,如果真的這樣,那和我們的平常的認知可相反,老子真的是這樣的意思嗎?

這段產生很大的爭議,老子難到真的認為天地沒有仁嗎?為了找到真相,我們再看看老子關於仁怎麼說?

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以上章節是老子關於仁的描述。

前面大家都認為天地沒有仁,我們來分析一下老子認為仁存不存在。

與善仁,要善於對待仁,說明老子認為仁是存在的。

大道廢,有仁義。這句話是說大道廢除後仁義出現,更能說明老子認為仁是存在的。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句話又分歧,分歧的焦點是對絕的解釋。有人認為絕就是拒絕,也有人認為絕就是極好的。不管是哪種認識,都可以肯定仁是存在的,只有存在的東西才可以拋棄,或者說仁就是最好的,這些都認可仁的存在。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既然認為有上仁,那麼仁也是存在。

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這句話是說仁出現後又失去了,還是說明仁是客觀存在的。

綜上所述,老子並不認為天地不存在仁的,聖人是沒有仁的,相反老子認為天地存在仁的,聖人是有仁的,哪麼認為天地之間無所謂仁的存在的解釋是行不通的。

既然老子認為仁是存在的,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呢?

誤解是因為對這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假設前提不理解。那是因為這一句是假設句,假如天地失去仁慈,那麼天地會把萬物作為草狗對待。天地沒有仁愛之心,萬物不生,生命將無法存活?這句話要和後面的話“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聯繫起來理解。天地之間一直在動,這個動是什麼呢?這個動就是主宰生命的內在東西,仁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仁怎麼能失去,失去後,萬物就沒有東西去管,就變成了芻狗,任意處置了。

道德經之“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沒有仁愛之心,聖人就不會為了利益大眾利益考慮問題。長久以往,上下不同心,離心離德,國將不會長久的。

仁是什麼?

我們先看看《禮記·樂記》中說“春作夏長,仁也”,仁最初作為生長的意思,由“生”而“親”,父子,夫婦,朋友之間的關係,是發自內心一種親密,比如‘我欲仁,斯仁至矣’,由“親”而“愛”比如《孟子·告子上》‘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人在見到自己的親人即將罹禍或已身處不幸時,總會油然而生一種不忍之情,希望他能免遭不幸或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減輕痛苦。所以仁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愛,不受任何的影響,他會自然而然的產生,這就是真仁。

老子在本篇提出了仁,前面分析了仁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愛,也是一種本質的東西,不是通過外表而表現出來的東西,仁的存在不是一種務虛的存在,而是一種實際的存在,那是因為有一必然有仁。

道德經之“仁”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龠,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中間是空的,拉開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排出空氣。

屈,有竭,窮盡的意思。

把天地比作橐龠,天地之間象橐龠一樣,中間是空的,這種空指的是虛空,雖然是虛空的,但並不是沒有東西,相反虛空中不斷會有東西產生,天地之間會不斷的運動,這個動就產生生命,動得越多產生的生命越多,虛空裡面永遠不會窮盡。

道德經之“仁”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還記得前面老子說的“不言之教”,這裡老子說“多言數窮”,這裡再次說明“言”就是“說話”。數是什麼呢?第二十七章:善數不用籌策。這裡可以得出“數”就是“計”。窮,窮盡。前面說過不言之教,這裡的多言就是指多言之教。那麼“多言數窮”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多說話的方式教育別人,這種教育的計數方法是會窮盡的。

老子說天地有這種真仁之心,聖人也有這種真仁之心,如果失去了,天地就會把萬物像芻狗一樣對待,聖人就會把百姓像芻狗一樣對待。老子舉例說明這個真仁之心很重要,它在天地之間不停的運轉,它也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怎麼才能找到它呢,說是找不到它,只有做才能找到它,怎麼做呢,守中才能找到它。大多數人看到守中,很難明白它的意思,把中通衝,看成虛解。其實老子在這裡告訴大家得到真仁之心也就是道的方法是守中,這個中是什麼意思?這個中表示天地之中,也表示人體之中。《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個中也是我們守中的中。

守住我們喜怒哀樂之未發的心,也是守住我們的仁心,也就是守中,我們就能獲得道心。

本章先提出天地之仁,次以橐龠相比,最後得出“守中”之要。

老子本章特別告訴我們,要達到玄妙之門的方法:守中。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上古先帝在傳位時留給下一任帝的內容,就是中,可見中的重要性,至於怎麼守中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來源;簡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