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脱离实际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脱离实际,过分强调理论课学习,钻进了牛角尖,拼完智力,失去创造力,坚守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厌学,不足为奇。

一、人的记忆力再好比不上电脑,相反,最好的电脑也没有人的创造力。理论教育成了与电脑赛跑的教育,似乎脑袋装的知识越多越全面越好。理论教育几乎占用99%的时间。即使做实验,也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因此,学生脱离实际,不善实践,失去了创造力。为啥一个教授终生碌碌无为,还不如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发明家?这是普遍现象,这是当代教育的折射。因为技术产生于活生生的客观世界,不是一切东西先有理论再去发明设计。发明往往在不经意间如火苗嗖嗖燃起。

高考同样以理论知识为纲,教育变成了智力竞赛,高智商的人当然有优势。学而优则仕,一日进仕,终生享用,缺乏竞争,缺乏进取,理论教育大有前途,管他发明不发明?有高薪就好。

二、创造是将客观事物激发的灵感,利用一部分知识凝聚的合力,变成一把无坚不摧的金刚指,凿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而不是集合世界所有的知识,最终形成合力,因为知识太多反而不易集合。

三、个性化的教育,使不同的个性吸附着一簇簇独特的知识,遇到灵感,形成合力,这是创新创造的基础。不需要知识的铺天盖地。大而全的书呆子教育必须休止。

四、个性从哪里来?

个性是人的独有特质,一种潜藏的心理状态,当外部条件适合的时候,这种隐性就变为显性,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发出特长。个性化的特质形成于千万年来社会的系统式分工,它通过基因遗传固定下来。我们一直倡导个性化教学,但并不知其本质。

所谓个性是指,有人对思维专长,有人对运动敏感,有人善于组织,有人听话能干,兢兢业业,老老实实。有人善于钻研,有人口齿灵活流利,有人对机械组合在行。千差万别的个性搭建一个社会进化发展的智力、能力结构,各司其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通才少之又少。

五、个性不需要刻意去发掘,只要适应某个个性的条件出现,它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会自动涌现。不同的个体组成特色品质。

所以,一刀切式的课堂教学已经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从小到大一直习惯抽象的理论学习。殊不知,发明创造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但实践课较高的成本,也影响了有序推进,必须认识并解决。现在的学生,有几个能叫出常见的鸟的名字?庄稼的名字?蔬菜的名字?发动机的名字?建筑材料的名字?脱离大自然,脱离社会,难道要搞一个虚拟的发明创造出来。到了假期,孩子们又被赶进教室,继续复习早已厌倦的书本知识。创新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培育全民的创造力,基础教育尤其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