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分析兩岸經濟合作: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第二十七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5日在青島舉行。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於研討會中表示,兩岸新經濟合作空間大,創新驅動是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張冠華看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深化的影響下,兩岸生產要素和經濟發展階段高度互補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加上大陸的政策鼓勵、扶持,形成臺商赴大陸投資以中小企業為先導,逐步牽動中上游大企業梯次向大陸轉移的特點。

他說,2016年以來,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機制化受到限制和約束;並且經濟交往中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中下層民眾“獲得感”不強、局部領域呈現競爭性發展等問題在臺灣內部被放大。兩岸經濟關係進入“陣痛轉型期”。

但從另一方面看,張冠華分析,兩岸現代服務業合作、創新合作等新動能也在累積。在臺當局持續縮緊經貿政策的背景下,兩岸貿易反而呈現增長態勢。大陸新經濟發展動能明顯增強,不僅表現在直接帶動臺灣信息電子產業、機械產業的出口,還有臺商積極參與新經濟發展。例如,臺灣的現代服務業呈現良好勢頭,推動企業與大陸市場深度融合。

他認為,未來的兩岸經濟關係,既要發揮市場規律主導作用,也要認識到創新驅動利益再分配等問題。要協調各方利益關係,注重平衡發展,政策設計上更要重視社會效應。兩岸企業作為受益者,也應負起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責任。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劉雪琴指出,數據顯示,兩岸經濟合作正在從以製造業為主,向製造業、服務業並重發展轉變;合作地域逐步從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擴展;產業價值鏈延長、產學合作研究開發新產品、以品牌為主導建立緊密合作等特點顯現,產業合作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劉雪琴特別提到“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新機遇。她說,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初步形成的區域經貿格局,將拓展兩岸經濟合作新的增長點。大陸一直積極支持臺企參與“一帶一路”,支持臺商利用中歐班列拓展海外市場。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存毅在向研討會提交的論文中指出,兩岸經濟合作過去主要集中在電子、金屬機械和化工等製造領域;2010年後,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拓展的態勢日趨明顯;在“工業4.0”背景下,將進一步向基於互聯網、物聯網的跨境電商、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延伸。

他說,臺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成效不盡如人意,企業響應不積極,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臺企利益一旦遭侵犯,得不到有效保護。如果臺商能借“一帶一路”建設與大陸資本或企業合作,不僅能分享商機,還能獲得大陸影響力所產生的投資安全感。臺企可通過與大陸企業的互補合作參與進來,如以項目合作形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電商平臺共同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