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着急押注大语文赛道你看不懂?这份语文学科评估逻辑供你参考

编者按:2018年开年后K12行业掀起了一阵“大语文热”。2月立思辰宣布,控股收购诸葛学堂,正式布局大语文业务;3月学而思发布大语文课程体系,完成了语文学科的落地;5月北京四中网校发布龙之门大语文;7月新东方发布大语文课程、学而思与喜马拉雅推出中小学语文类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教培巨头们密集下注大语文赛道的动作与速度,让人应接不暇。

巨头们如此追捧“大语文”,或许多少与高考新政有一定关系:新高考政策下,英语的“1年2考”以及选考科目的“6选3”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科目的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使得语文成为与数学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高分值必考科目。在这场大型改革试验中,从教研层到教学层的底层逻辑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面对一片尚未被开发的市场,很多业内人士都好奇“大语文”是否能撑起堪比数学、英语超百亿级的市场规模。但我们认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理应向前一步思考:语文考试提分的逻辑是什么?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的语文课分别承担怎样的角色,他们做对了什么又分别存在哪些不足、有待突破的瓶颈?

欲寻求相应的答案,还需从语文学科整体的评估体系入手。然而,在走访大量项目及行业调研之后,我们却发现行业里迄今为止仍缺乏一套K12语文学科的评估逻辑。本文基于对行业的研究和理解,抛砖引玉提出一套K12语文学科领域的评估框架,并籍此对大语文赛道进行一定的趋势判断。

文 / 王骁 晟道投资投资经理

学习兴趣、阅读积淀、应试训练,构成语文成绩好坏的三个变量

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大语文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6-12岁),所以不妨先回顾一下小学语文考什么。

1、小学语文考什么

通常,小学语文考试由语文基础知识、课外现代文阅读以及作文三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大致为40%、30%和30%。其中语文基础知识部分考核包括拼音、字词、造句、课内课文默写(含古诗文)、课内课文阅读理解等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小学阶段校内的考试区分度较为有限,其中又以低年级尤甚,例如1-3年级的孩子语文考95+分(小学阶段一般每科满分100分)并不稀奇。但是小升初择校、分班等选拔性质的考试,在考察范围及难度等方面均大于校内考试,且这类考试均为各地的初中自主命题,不似中高考那样有统一的考纲进行框定,因而考题及考察范围比较个性化、本地化。

例如某地某校的小升初择校考试在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曾考过“画圣、诗圣、书圣分别是谁?”“有哪些描写四大古都的诗句?”“四大名著中刘备、唐僧、林冲、黛玉分别是怎么样的人?”等比较灵活且需要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的问题。

一般而言考试与所选用的教材息息相关,恰逢近年国家又推出了“部编本”教材,所以有必要梳理一下当下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2、 “部编本”教材的推行对语文学科有何影响?

现行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其中小学阶段全国共有12种版本。“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

巨头着急押注大语文赛道你看不懂?这份语文学科评估逻辑供你参考

根据教育部规定,“部编本”教材将于2019年在全国实现全覆盖。和现行的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突出特征是进一步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设计。

巨头着急押注大语文赛道你看不懂?这份语文学科评估逻辑供你参考

那么“部编本”教材对小学语文考试有何影响?有观点认为小学阶段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将大幅提升,但综合诸多一线语文教职人员的意见,我们也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认为“部编本”语文教材虽然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的数量,但目前并无迹象表明小学阶段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在难度与深度等方面会有显著提升,而仅是增加了学习广度——这就好比原先是读4本《哈利波特》,现在则要求读全套7本,虽然读书量多了但仍是《哈利波特》的水平,而没有拔高至读《百年孤独》的层次。对此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无论未来究竟将增加语文的难度还是广度,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语文考试的提分逻辑是什么?

3、影响语文成绩好坏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这恐怕是一个困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对此,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比如下面几位别人家的孩子:

A同学酷爱读书,不上培训班,语文成绩一直很好

B同学虽然平时手不释卷,但一到考试总是差点儿劲

C同学虽然平时没有多读课外书的习惯,但是在某某培训班学习,语文成绩还不错

D同学平时不爱读课外书,虽然也在某某培训班学习,但是语文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

不难发现,语文成绩的好坏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对行业的研究与分析,我们提炼出一套统一的评估框架:语文成绩的好坏主要受学习兴趣、阅读积淀和应试训练三方面影响,这三个因素对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都起到正面作用,其内在关系可由一个和语文成绩正相关的函数近似描绘:

巨头着急押注大语文赛道你看不懂?这份语文学科评估逻辑供你参考

其中,X表征应试训练(0

阅读积淀(Z)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学生阅读量的增长。

在这三个因素中,就提升语文考试成绩而言,加强应试训(X)练似乎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途径。但凡考试,尤其是选拔性考试,欲取得高分往往都需要考生经受充分的应试训练,就语文考试而言则需要做到基础知识扎实、把握命题规律、熟悉答题思路、活用解题技巧、把控作答节奏等诸多方面,正如竞技运动员除了进行日常训练也需要参加大量的实战对练。

但是由于应试训练(X)在提高语文考试成绩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天花板(0

深层次影响语文考试成绩的驱动因素,还是在于学习兴趣(Y)和阅读积淀(Z)。

学习兴趣(Y)与阅读积淀(Z)对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起根本作用,但是见效缓慢,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在阅读积淀(Z)由量变到质变之前,反应在考试成绩上往往并不一定有明显的提升,不会因为多读了三五本书就能看到立竿见影进步,这与指数函数缓慢爬坡的一段是一致的。不过,一旦学生的阅读积淀(Z)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往往能够在语文考试成绩上快速取得进步,正如指数函数在指数项突破0后的飞速攀升部分。

其中学习兴趣(Y)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进行广泛阅读(Z)的前提,学生若对语文毫无兴趣,那么校内的课本内容恐怕都未能熟读,遑论积极主动地多阅读课外读物。理论上,只要有足够充实的阅读积淀(Z),那么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应该是不会差的。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必须在众多考试学科(数学、英语等)、素质教育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等)、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中合理地分配时间,所以从现实角度考虑,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要达到所谓足够充实的阅读积淀(Z)可能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如果语文考试成绩不好,根据具体情况要么加强应试训练(X)、要么激发学习兴趣(Y),要么充实阅读积淀(Z)。这些需求也给了教培机构市场空间,各种校外辅导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现行的校内与校外语文课教学,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4、学校和校外传统培训机构的语文课分别都做对了什么

1)校内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水平(包括识字、写字、沟通、阅读、写作、文学常识、品读经典名作等),在此基础上完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国家主权意识、发扬革命传统教育等教学目标。

正如我们所熟悉的,校内语文课一般是从一篇篇课文入手,每一课基本都按照如下流程进行教学: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课文,进入字、词、句、段、篇、章的研习,概括、复述段落大意,根据文章内容讨论、探究、回答阅读理解问题,总结提炼文章主旨、中心思想,学习写作技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校内语文教学的重点已由考试转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品读以及讨论。

巨头着急押注大语文赛道你看不懂?这份语文学科评估逻辑供你参考

在某些素质教育推行较好的地区,语文课上甚至会看到学生上台主讲,而老师在一旁点评、补充这样颠覆性的课堂形式。此类契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设计优点突出,但对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的针对性不够明确,训练强度可能也有所不足。对小学阶段校内的语文考试而言或许还无伤大雅,但是对于小升初择校、分班等选拔性质的考试则难免力有不逮。

2)校外传统培训机构语文课

校外培训机构作为校内教学的补充,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应对选拔性考试的需求。以往绝大多数机构的语文课及培训辅导基本都是以应试导向为主,围绕语文考试涉及的基础知识题、课外现代文阅读题、作文题等方面帮助学生巩固、训练、强化和提升。

家长为学生报课外辅导班的动机,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多少是以提升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区别在于目标是长期或短期。例如是希望孩子在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校内考试成绩、排名有所提升(短期),或是希望为孩子小升初择校、分班考试打好基础(长期),乃至为了以后的中考、高考提前有所准备(更长期)。

3)校内语文课与校外培训机构语文课的各自分工

根据我们的评估公式可知,校内语文课和校外传统培训机构的应试语文课,对于学生提升考试成绩的作用分别在于充实学生的阅读积淀(Z)和加强应试训练(X)。其中,阅读积淀(Z)提升的多寡虽与校内语文课直接相关,但决定性影响因素还是在于学生自身的阅读量,而自身的阅读量又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Y)高低而定。

对校内的语文教学而言,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Y)。除了厌学、贪玩等共性原因外,还有语文学科独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既然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Y)的维度一直有所缺失,那么有没有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能够予以弥补、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对校外传统培训机构而言,纯应试导向的课程体系虽能帮助学生相对较快地提高语文成绩,但是提升的空间较为有限,以至于众多机构都遇到了瓶颈。那么,在机构想办法突破瓶颈之前,得先回答两个问题:

  • 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大语文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 各路教培机构的大语文课程长板和短板看点是什么?

5、学生为什么会对语文缺乏兴趣?

除了厌学、贪玩等共通的一般原因以外,就语文学科而言,会有哪些因素致使学生缺乏兴趣?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章“读不懂”。此“读不懂”非字面上的不懂,也非答不出阅读理解题,其关键在于缺乏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学界认为优秀文学作品核心属性在于能够凭借强烈的情感震撼深深地打动读者并引发共鸣。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自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佳作,“部编版”教材更是重新选用了诸多曾遭“弃用”的经典文章,所以除了科技说明文等特殊体裁的文章以外,语文课本内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能够为读者带来强烈情感震撼的优秀作品。

然而,正因为课本文章之经典,学生往往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思维认知等相去甚远,而很多学生关于文章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可能并不充分,这种和作者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较难在字里行间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法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巨头着急押注大语文赛道你看不懂?这份语文学科评估逻辑供你参考

当下信息时代尤其是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有多少能够真正理解陶渊明对田园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安贫乐道、闲适宁静、超然物外的情操?城市生活不好吗?彭泽令虽小,不胜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吗?为何要归去田园?……如果没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感受陶潜对归隐田园深厚的期盼,在缺乏情感共鸣的前提下直接进入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研习并“强行”分析写作技法、提炼文章主旨以及揣度作者思想感情等,学生是较难提起兴趣的。非但提不起兴趣,这种“我明明看不出这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而我又必须解读出个所以然”的困境反而让学生徒增反感甚至心生厌恶。这就是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6、大语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所谓大语文,既与校内语文课不同、又异于校外传统培训机构的应试训练语文课,其秉承文史哲一体的理念,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切入帮助学生增加阅读积淀。那么,大语文是如何“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距离的?

现阶段采用以历史背景和作家生平为课程脉络模式的大语文机构数量最多,以此类模式的大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为例说明,如果讲陶渊明文章,则必先浓墨重彩地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晋、宋易代时期,让学生们了解到当时政治腐败、门阀森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感受到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想要在黑暗的朝堂施展才华抱负是多么的艰难。

巨头着急押注大语文赛道你看不懂?这份语文学科评估逻辑供你参考

如此,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何陶渊明在官场是这样的“心为形役”,这样的“惆怅而独悲”。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可能也会像陶渊明一样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能也向往着他笔下的世外桃源……基于此,引发学生对陶渊明安贫乐道、闲适宁静、超然物外等精神,以及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等情感的强烈共鸣,激发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感悟。

需要说明的是,校内语文教学并非不介绍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只是略显宽泛、仅有类似百科词条似的简单介绍(例如:“陶渊明生卒年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而没能较好的将作品与作者对应的人生阶段及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这或许是因为语文基础知识及文本研习等校内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已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的缘故。

7、大语文的发展历程

由于传统教培机构的语文课从应试训练入手,提升考试成绩见效虽快但存在明显的天花板,当培训机构在应试训练方面没有更多可提升的空间时,课程体系势必面临转型与升级——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切入帮助学生增加阅读积淀。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高思、诸葛学堂、学而思、新东方、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机构纷纷进行课程的开发或升级转型。

其中高思、诸葛学堂的大语文最先推出,其余机构近期也发布了各自的大语文课程产品。看似是集中爆发,实际上这些机构的大语文课程都经过了多年的研发与打磨,只是完成时间点恰好较为接近。此外,新高考政策以及四部门新规也起到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高考政策下,英语的“1年2考”以及选考科目的“6选3”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科目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使得语文成为与数学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高分值必考科目。四部门新规的出台使原先热火朝天的数学、英语等学科竞赛被纷纷叫停,使得不少以此为自身拳头产品的培训机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调整各自数学、英语等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得及时在语文学科有所突破,才能够在全新的行业格局中站稳脚跟。

8、大语文的授课方式

大语文区别于校内语文课,秉承文史哲一体的理念,突出作家生平、历史背景以及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淡化语文学科角度的文本研习,自然而然地引出作品的主旨与精神。

按照校内语文课文本研习的授课方式,市场上很多大语文课程所选的某些文章、尤其是古文实际上是超出小学生理解能力范围的,譬如唐宋散文(小学阶段对课外古文的阅读并无要求),但通过大语文独特的授课方式则能较好地规避学生在理解古文上的困难。

巨头着急押注大语文赛道你看不懂?这份语文学科评估逻辑供你参考

大语文的授课方式与风格可类比央视《百家讲坛》的系列节目《诗歌唐朝》,每一期40分钟左右的节目让观众品读一类唐诗——譬如咏怀诗、咏史诗等。观众不用端坐听讲记笔记,就能够了解到咏史诗这一题材始于晋代左思《咏史八首》,并品读李白咏张良、鲁仲连,杜甫咏诸葛亮,以及古人咏贾谊、昭君以寄托怀才不遇之慨……没有人要求观众朗读甚至背诵,也没有人要求观众去学习诗中字词的具体涵义,但观众读“懂”了、也感受到了唐诗之美以及诗人笔力与情感之深……这样的讲授方式固然不能取代校内的传统语文教学,但是其对听众的吸引力之大可见一斑。

9、大语文的行业现状

大语文市场正处于早期阶段并且正在快速发展,目前市场上已出现若干种不同模式的大语文课程体系。按照课程脉络划分,其中拥有完备课程体系的主要包括如下2类:

巨头着急押注大语文赛道你看不懂?这份语文学科评估逻辑供你参考

其中,采用以历史背景和作家生平为课程设计脉络的机构数量最多,包括高思、诸葛学堂、学而思等,并且据悉高思、学而思的大语文又都与诸葛学堂的创始人窦昕存在一定的渊源。在此模式下,以古诗文部分为例,课程的展开方式一般是从各朝代的杰出文人入手,将学生“带回”作者所处的时代并“重走”作者的一生,“品读”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写下的文学作品。龙之门大语文是以能力和人文素养为课程设计脉络的代表机构,这类模式一般会通过游戏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并采用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形成对经典作品的价值认同,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上述两类课程体系较为完备的大语文模式外,市场上也有诸多其他模式的大语文,如“秦汉胡同”等教培机构以国学经典作为课程脉络,“点津作文”等教培机构则在作文课的基础之上融入大语文的内容作为拓展……

大语文是校内语文课的有力补充,但由我们在上篇提出的评估公式可以发现:与数学、英语等学科乃至应试训练导向的语文培训辅导相比,大语文课程对考试提分的效果并不直接。一方面是由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征决定,另一方面大语文的定位本就与以往应试训练类的语文课有所不同。

针对这一问题,教培机构目前主要有两种应对思路:一是在大语文课程内加入一些考试导向的内容;二是同时开设大语文和应试语文课供学生选择,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其中,在大语文课程内加入的应试内容除了常规考题的训练之外,也会涵盖一些应对各地升学择校、分班考试的“灵活”考题训练,例如“《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等中外名著阅读相关的考题,为没读过原著的学生“雪中送炭”,为读过原著的学生“锦上添花”。

10、教研与师资,大语文赛道的投资边界

综上所述,尚处在早期快速发展阶段的大语文赛道,根据上篇提出的语文评估框架,我们认为未来的竞争将集中于教研端和师资端。教研端的核心,是各机构大语文产品激发学习兴趣与充实阅读积淀的效果等综合产品服务体系的打磨;师资端的核心在于优秀教师的储备、教师成本以及新人教师的培训等。

在教研端,现阶段市场上已出现若干种不同模式的大语文课程体系,未来甚或有更多模式入局,究其教研水平的高下做出判断或许现在还为时尚早。不过,鉴于市场上已有的体系化程度较高的大语文课程都经过了多年的研发与打磨才得以问世,因而在教研端相对成熟的机构具备先发优势。

由于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培训机构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明显高于数学等理科学科。对培训机构而言,语文老师的要求往往至少是师范专业毕业,最好是汉语言及相关专业,并且常要求拥有若干年的全职教学经验为佳,而不是一个非相关专业“985”名校毕业生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胜任的。因此,语文教师的师资储备及师训成本等将是大语文培训机构的另一个重要竞争领域。

“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愿景虽美妙,但正如学生学习语文难以一蹴而就,模式各异的大语文课程在教学效果及家长接受程度等方面,仍需静候市场的验证与筛选。

(如对“大语文”、K12教育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扫下方二维码与晟道投资进行讨论。)

欢迎入群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