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進退才能走的更遠,聰明人懂得這兩點,聰在外必招災

生活中真正的聰明人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這樣的人善於隱藏自己,別人看起來好像顯得有點呆有點傻,這樣的人是懂得裝傻而已。這種人的聰明之處就是不顯山不露水,懂得進退之道,因此這樣的人能夠走得更高,走得更遠。如果想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必須明白以下兩點。

《道德經》知進退才能走的更遠,聰明人懂得這兩點,聰在外必招災

一、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老子所說的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資質是有高低之分的,人要學會把自己的聰明,隱藏起來,不要在外招搖,聰明顯露在外肯定會招致災禍,而隱藏起來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這就如同是刀劍一樣,你需要把刀劍裝在刀鞘劍鞘之中,這樣不容易傷害到自己,也不會誤傷到別人。如果劍不入鞘,手裡拿著這樣一把鋒利的刀劍,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很容易誤傷自己也很容易被別人傷害。

《道德經》知進退才能走的更遠,聰明人懂得這兩點,聰在外必招災

做人也是這樣的道理,不能夠以為自己有很高的才華而恃才放曠,覺得別人都比不上自己,自己生來就比別人高貴。就像是三國時期曹操帳下的謀士楊修一樣,確實楊修本身有著很高的才華,就連司馬懿也常常讚歎楊修的才能要勝過自己。但是楊修這個人就願意賣弄自己的才華,喜歡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的聰明。結果卻因為猜測曹操的心思,這是曹操忌諱的東西,因此被曹操處死。這就是因為楊修不懂的隱藏自己的實力,經常將自己的長處拿來給別人炫耀,肯定會遭到別人的記恨和報復。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事,要不露鋒芒,這樣既能夠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又能夠讓自己的才華得到發揮。

《道德經》知進退才能走的更遠,聰明人懂得這兩點,聰在外必招災

二、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中講,在做事情的時候,做得圓滿就要,懂得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規律的道理。在我們生活中做人做事也是一樣,凡事給自己留有一點與後退的餘地,適可而止。做人做事不要一味的冒進,要懂得適當的後退,有時候適當的退步反而能夠讓自己得到更大的發展,走得更遠。

《道德經》知進退才能走的更遠,聰明人懂得這兩點,聰在外必招災

功成身退是一種識時務的表現,比如漢高祖劉邦身邊的謀士張良,在輔佐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劉邦給他封官進爵,但是張良在這個時候卻自願退出朝堂,回家頤養天年。張良的做法就是一種功成身退的表現,不僅保全了自己,還得到了別人的敬重,更加保全了自己的名聲。而同樣是待在劉邦身邊,曾經為劉邦立下過汗馬功勞的韓信,貪圖高官厚祿,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最後反而遭到迫害。懂得進退,這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道德經》知進退才能走的更遠,聰明人懂得這兩點,聰在外必招災

因此,想要成功走得更遠,就要懂得進退之道,學會隱藏自己的實力不露鋒芒。

如果大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想要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可以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