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有一個好的心態才會有奮鬥的慾望。如果每天都沉浸在頹廢埋怨耿耿於懷的心境中,就會心情抑鬱,身心疲憊,更不會有好的心情去完成自己的交際和事業。有人會把自己性格的養成全部歸咎於自己的父母,認為自己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吵鬧中,形成了自己偏執而又不安全的性格,甚至仇恨自己的父母。做人如果不容父母,還何以容天下。

毋容置疑,每個人性格的養成與家庭環境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很多時候是與一個人後天知識的積累和修養有一定的關係。試想六七十年代正是計劃經濟時代,吃飯穿衣都是計劃供應,生育無節制,在那種困難的情況下,父母靠著微博的收入養活著老老小小一大家人,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性格的不同心情的煩躁和發洩是每個人不同的減壓方式,作為那個時代的父母常因生活瑣事吵鬧是很普遍的現象,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夫妻感情常常被生活的重壓所銷蝕,哪裡還有什麼纏綿。他們靠著頑強的毅力讓兒女求學吃飯拉扯大,然後厚著臉皮託關係走後門讓兒女找到了飯碗,成了家立了業。兒女大了父母也老了,看著他們漸漸彎曲的背影去日無多,作為兒女還忍心埋怨和忌恨他們嗎?!此時放下一切才是兒女應該做的,多想想他們給了你生命,也靠他們慈愛的博大胸懷呵護了你們,也許他們的表達方式欠妥,此時一切已成為過去,感恩才是你應該做的。

我們很多人都有著包裹的外衣和承受力。比如對領導、同事等外人發脾氣,很有可能覺得會損害彼此的關係,因此在溝通中就會有意無意地注意方式方法,或者不會太在意太忌恨。而對親人潛意識裡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們也不會計較、不會記恨。很多人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把最壞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親人,正因為親密,所以由著自己性子來。對於逐漸衰老的父母,我們應該有更多的包容,再多的記恨都要隨著歲月的延伸而淡漠。就像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給予我們無限的包容一樣。我們做人,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包容天下?一個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善待父母。如果對父母的過失忌恨一輩子,甚至以任何理由不贍養照顧父母,還以欺天的語言攻擊侮辱父母,那真是豬狗不如天理難容了。

烏鴉尚有反哺之情,羊羔也有跪乳之恩。當父母慢慢老去的時候,多些細心、多些用心、多些耐心,千萬不要讓他們變得謹小慎微、唯唯諾諾,甚至心酸失望。世間最悲涼的事情莫過於白髮蒼蒼之際,卻還要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揣摸著孩子的情緒再開口說話!永遠不要嫌棄父母說話囉嗦,你小的時候,是他們不厭其煩地一句一句教你說話。永遠不要嫌棄父母行動遲緩,你小的時候,是他們抱著你,揹著你,是他們領著你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永遠不要嫌棄父母觀念落後,你小的時候,是他們手把手地教你認字、寫字。更不要忌恨父母的過錯,包容父母,既是一個人的人品的最直觀表現,也是對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不可否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性格影響是決定性的。但絕不是你對自己父母的過失不可饒恕的理由。如果做子女的連包容自己父母的心都沒有,自己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又哪來一顆寬廣的心?沒有寬廣的心胸,人生處處皆障礙,又哪來的出息?哪來的快樂幸福?將來孩子大了,父母年邁需要孩子的時候,孩子肯定也會跟父母斤斤計較,作為兒女的你又將情何以堪。

《增廣賢文》:“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有一則故事說,在過去,有戶人家三代同堂。一天,父親對兒子說:“你爺爺年老體弱,光吃飯不能幹活,咱們把他扔到山上自生自滅吧。”半夜,父子倆用一個籮筐抬著老人到了山上,正準備往山谷裡扔的時候,兒子說:“爸爸,我們只要把人扔掉就可以了,何必把這籮筐也丟了呢?”父親生氣地說:“你這小子懂什麼?連人都不要了,還要這破籮筐幹什麼?”兒子說:“若把這籮筐也扔了,將來我和我的兒子用什麼把你抬到這裡來呢?”父親聽了大吃一驚,如夢初醒,急忙和兒子一起又把老人抬回家中從此用心孝敬。很多人對父母的不包容、不耐煩,可能是無心之過,一時疏忽,但是,即便是無心,也會給父母帶來傷害,從而給自己留下遺憾,當父母不在的時候,當你老了的時候你,你會後悔對父母的一切不敬。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和父母相處的時光是如此寶貴,生活中那些對父母的忽視、不包容,將會在心裡留下無法彌補的悔恨。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古人常說,不包容父母天理不容,會遭天譴。雖然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但這句話有著一定的哲理。百病從氣出,你沒有好的心情,每天生活在怨恨中,怎麼會有好的身體,說是天譴,實際是心情所至。不順雙親,做事多不順,“孝順”這個詞,“孝”是奉養父母,“順”是順從父母。比較起來,“孝”還算容易,要達到“順”,就比較困難!奉養父母,用錢基本可以辦得到;但是不違背父母之意,讓父母開心,卻要花費很大的心思精力,甚至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技巧。古人有“色難”的說法,意思是孝敬父母最難的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和顏悅色。孔子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順老人,最難做到的其實就是不“色難”。古代西晉時,有一個人叫潘岳,非常孝順。他在外地做官,父親去世後,就把母親接過去侍奉。他喜歡種植花木,時間長了,他種植的桃李竟然成了林子。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遊樂。後來,母親想回歸故里。潘岳立即辭官,上司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親心意,那算什麼兒子呢?”為了順母親的意,潘岳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前程,這讓人讚歎!

曾國藩翻遍史書,發現一個規律:官家子弟,傳不過二代;商家子弟,或可傳個二到三代;耕讀之家,可以傳五到六代;而孝友之家,可以傳八到十代甚至更遠,而且和睦的家庭大都長壽。所以孝順父母有大福報,父母是家中的佛,敬拜父母包容父母的人,生活往往順風順水自有天助;反之,則做事多不順利,甚至災難連連。做人要效法古人懷著一顆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懷,不求泣天動地但求此生無悔!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