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從來不是要做中國的蘋果,小米想做的是中國三星

2018年7月9日9點,備受矚目的小米集團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成為港股市場“同股不同權”創新試點的首家上市公司,截止7月19日上午,小米(01810.HK)股價開盤報21.70港元,盤中下跌5.10%,小米市值4575.92億港元,約583.02億美元。八年前,其實早已功成名就的雷軍不甘寂寞地重新出山,創辦了這家名字土土的小米公司,選擇的行業是競爭最為激烈的手機行業。國人總是把小米和蘋果比較,也許是因為都用了食物命名,也許是因為相似的飢餓營銷。

小米從來不是要做中國的蘋果,小米想做的是中國三星

6月21日,雷軍在香港舉行IPO路演時被記者問道關於小米估值的問題表示:“我不care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很多人問我到底是給小米騰訊的估值還是蘋果的估值,我說我要騰訊乘蘋果的估值,因為小米是全能型的。”,這話一出,輿論譁然,要知道騰訊市值是5810億美元,而蘋果是9200億美元。

小米從來不是要做中國的蘋果,小米想做的是中國三星

回首這些年小米走的路,可以說是一個異類。這家以手機起家的超級公司,也賣插線板、圓珠筆這樣的小玩意。你很難定義小米的屬性,說它是互聯網公司,它最賺錢的卻是硬件;說它是硬件公司,它又一直在做互聯網服務。除此之外,它還有電商屬性比如小米商城,也有零售屬性比如小米之家,甚至還嘗試過社交比如米聊。奇怪地是,小米並不是要做這些領域的第一第二,除了手機業務其它業務只能說一般來形容,小米還選擇了一些巨頭看不上,競爭壁壘不強的行業持續插入比如檯燈、圓珠筆、插線板等等。

小米從來不是要做中國的蘋果,小米想做的是中國三星

2017年10份,雷軍第一次解釋了小米的商業模式。這是類似於一個旋風的結構,涉及到了當前最熱的互聯網、新零售和硬件。雷軍這是要顛覆一切啊!小米這種廣佈局的形式並不是第一家,讓人想起同樣以生態聞名,涉及多個行業的樂視。區別在於前者上來進入的就是燒錢的行業比如汽車比如視頻,而小米進入的是最容易進入卻和人們生活最相關的領域(一個檯燈的投資可以忽略不計)。與其說小米圍繞客戶做生意,不如說小米做的一切都是圍繞小米這個品牌。所以以後不要驚訝小米會做什麼,只要能讓消費者說小米好的都有可能,哪怕是一卷廁紙。賺不賺錢無所謂,品牌起來了,賺錢是早晚的事。

小米從來不是要做中國的蘋果,小米想做的是中國三星

你看,小米根本不打算現在多麼地深耕行業,和巨頭硬拼是不值當的,況且是和多個巨頭。小米需要的是成長積累,長成中國的三星。

作為營業收入佔據韓國GDP20%的大型企業,三星的商業版圖遼闊。一位首爾人這樣描述三星:對於一位首爾居民來說,她可能出生在三星醫療中心,住在由三星工程建設公司建造的公寓。她的嬰兒床可能是進口的,這也就是說這張床可能是搭乘三星重工建造的遠洋貨輪進口到韓國的。隨著她逐漸長大,她也許會看到一條三星壽險公司的廣告,這條廣告可能由三星旗下廣告代理公司第一企劃(Cheil Worldwide)製作。她穿的衣服可能來自三星紡織品子公司的Bean Pole品牌。當有親友來首爾玩時,他們可能住在新羅酒店,在新羅免稅店購物,而它們也都是三星旗下的公司。

小米從來不是要做中國的蘋果,小米想做的是中國三星

是的,三星是韓國的支柱。你可能會說三星電子市值為2831億美元,遠低於騰訊和阿里的5000億美元左右的市值。其實三星的主體是很大的,三星有85個下屬公司,其中15個子公司上市,而且有3家世界五百強:三星電子,三星生命,三星物產。而且,三星還橫跨了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諸多領域。2017年韓國GDP是15297.4億美金,三星佔約20%約為3000億美金。而中國2017GDP為$122427.76億美金,20%約為25000億美金。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即使小米一帆風順恐怕也沒那麼簡單,中國國家制度不可能允許這麼大的民營企業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