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學好語文就靠這三個字!

現在語文那麼重要,變化那麼大,該怎麼學?

幾大教育機構巨頭:新東方、學而思做了那麼多年課外培訓,把英語、數學做的風生水起,為什麼唯獨語文做不起來?因為數學,可能刷幾張卷子,成績就能提高;可語文呢,可能你刷一年的題,也未必有效果!

越來越多的陪讀家長已經意識到:語文、是最難學好的一個科目,是見效最慢的科目,也是對教師功力要求最高的一個科目!

著名特級教師、校長,李鎮西老師將學習方法簡化為下面三個字:讀!背!寫!如果還要加三個字,那就是:多讀!多背!多寫!

多讀,是語文學習的第一把鑰匙。通過這把鑰匙孩子能夠打開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寶庫”。他經常對學生說:“理科學習靠題海,文科學習靠書海。”沒有廣博的閱讀,僅僅靠課文上那幾十篇課文,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語文能力的。而一個孩子如果有了海量的閱讀,不讀語文課本他照樣可以形成語文素養。

“多讀”指的是讀好書,讀經典的書。而不是讀淺薄無聊的垃圾印刷品,更不是讀有害的“毒品”。他特別主張孩子多讀適合他們年齡段的人文書籍——低段孩子可以多讀繪本、兒童詩等童書,中段孩子可以多讀整本的文學作品,和歷史方面的書籍,高段的學生則可以加上文化和哲學等方面的讀物。

多寫,是語文學習的第二把鑰匙。孩子能夠將閱讀中吸取的養料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並表達出來。這裡說的“寫作”遠不只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文題,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記、隨筆等等,形式不論,內容靈活。對中低段的孩子來說,寫作難免會有仿寫的痕跡,這不要緊,這是學習寫作的必經階段。

寫作,不單單是“寫作”,它伴隨著閱讀、思考和觀察,所以寫作實際上是綜合的語文能力訓練。特別要強調的是,要讓孩子一開始就在寫作中讓心靈自由飛翔,即真情實感,隨心所“語”,千萬不要說假話,不要“裝”——當然,在結構、語言等方面模仿名篇,不能算是“作假”。沒有多出課堂作文十倍甚至數十倍的生活化寫作,是不可能提高寫作能力的。

多背,背經典詩文多背,是語文學習的第三把鑰匙。現在什麼都可以“百度”的互聯網時代,有人認為只要能夠查到的知識都不用背。這觀點是對的,但這話不能無限“覆蓋”,比如它就不適合於文學。好比錘子、改刀之類的工具不必隨身攜帶,需要用的時候去拿就是了;但每個人的血肉卻必須是自己體內的,而不可能是“外在的儲存”。讓孩子在其記憶力最強盛的時代,通過背誦將最經典的古詩文化作自己的血肉,這是形成終身語文能力的“童子功”。

當然,並不是所有古詩文都要背,我依然強調背誦經典詩文,且越多越好。肚子裡“別人的東西”儲存多了,漸漸就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了,必然出口成章,行文流暢。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個古訓永遠不會過時。

就他個人的語文學習經歷來說,其實還有一把“鑰匙”,就是“多抄”——抄經典的古代詩文,抄優美的現代詩文。當然,他的少年時代正值“文革”橫掃“封資修”,是沒有多少古詩文可抄的,但他也整本整本地抄了許多當時的“文學作品”:賀敬之、徐剛、李瑛等人的詩,還有魏巍的散文——今天看來這些東西實在是經不起歷史的淘汰,但它們卻是那個時代的“經典”。拋開內容不說,至少其遣詞造句還值得學習的。

也許有家長還是不放心:“那孩子考試怎麼辦?畢竟我們的孩子並不是要當作家,而是要通過中考和高考啊!”☞ 他的回答是:當孩子把讀、寫、背當做生活方式,日積月累,他的內涵必然更豐厚,他的大腦必然更發達,他的思維必然更活躍,他的視野必然更開闊,這樣的孩子對語言也必然更敏銳,對語言的運用當然也更加熟練……

有了這個雄厚的基礎,在考前花點時間針對特定的試題形式,對孩子進行一些突擊模擬訓練,就算是猴子也會“就範”成為“應試高手”,你還愁你那麼聰明的孩子過不了“應試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