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成為兒童的領讀者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2017年12月9日上午,深圳演講。)

各位嘉賓,各位聽眾:大家好!

今天對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如果沒有這個日子,我今天不可能站在這裡。今天是什麼日子呢?是我參加高考40週年紀念日。大家看屏幕。嗯,這是我的高考准考證。1977年12月9日,我就憑這張薄薄的准考證,跨進了高考考場。四十年前的此刻,我正在考場答題。因為這次高考,我成了77級大學生,後來成了一名中學教師,成了一名領讀者。今天,我才能有資格站在這裡給大家講:《成為兒童的領讀者》。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我經常問老師和家長兩個問題:“您有書房嗎?”“您最近讀書了嗎?(或者:您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書?)”時間關係,今天我不在這裡現場調查,但大家可以想想這兩個問題,在心裡回答自己。如果你沒有讀書的習慣,你就沒有任何理由要求孩子讀書。剛才進場時,屏幕上正播放一部片子,我看到一個數據:有89%的家長認為閱讀很重要。我就想問這些家長:您平時讀書嗎?

我經常給老師們一起討論問教育良知:“我們給孩子講的,我們信嗎?我們要學生做的,我們做嗎?”自己一灘汙泥,有什麼理由和資格“何恨鐵不成鋼”?這話我是從網上讀到的,雖然尖銳甚至有些刻薄,但話糙理不糙。我經常對老師們說:“如果以對孩子的要求來要求自己,我們就非常了不起了!”所謂“教育”,就是你想要孩子有的,你先得擁有。閱讀同樣如此。現在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不少要求孩子讀書的人——比如老師或家長,自己卻不讀書。

北大教授陳平原說:“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我們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我“墮落”了嗎?

提倡成為兒童的領讀者,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是為孩子而閱讀。千萬不能把閱讀當做手段,似乎是為了讓孩子閱讀,我們才不得不閱讀。不,對成人來說,閱讀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有著獨立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為了成為一個因靈魂飽滿而幸福的人!記得我給孩子們讀曹文軒的《青銅葵花》時,我和孩子們一起流淚,我說:“讀這樣的書,不能解決吃飯穿衣,但能夠讓我們的靈魂更飽滿,更充盈!”對成人來說,閱讀的目的也在於此。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儘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構無愧於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精神世界:視野更加開闊,靈魂更加飽滿,心靈更加敏銳,情感更加豐富……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散文使人寧靜,讀小說使人認識社會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我經常說:“別看現在博士碩士滿天飛,但至少包括我在內的一些博士碩士,其學問可能還不如民國時期的高中畢業生。我這話一點都不誇張。大家看屏幕上這十位大師,沒有一為擁有大學文憑。時間關係我不一一分析了,就看這一位,沈從文,文學大師,他的文憑只是小學畢業。還有這位著名的翻譯家金克木,學歷也只是小學,可後來成了北大教授。再看這位,語文教育的泰斗錢夢龍,學歷初中畢業!可他們為什麼成了大學問家?閱讀!”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我曾擔任九年的校長。作為校長,我要成為老師們的領讀者。現在有不少老師是不讀書的。他們的理由似乎還很雄辯:“太忙,沒有時間!”“感覺不到讀書的用處!”“年紀大了,讀了書記不住!”“那麼多書,不知道讀什麼!”我給他們一一破除這些不讀書的理由。比如,說“讀了書記不住”,我說:“誰叫你必須記得住?但如果你沒記住,你就白讀了嗎?我問你,1997年8月3日的午飯你吃的什麼?你記不住是吧?那麼我說近一些的,2007年12月9日的晚飯你吃的什麼?你還是記不住。那我問你,幾十年來,你吃的每頓飯都記不住,那你還吃它什麼呢?其實,你每頓飯都記不住,但並沒有白吃,因為每頓飯都化作了你的血肉,你因此而成長。閱讀也一樣。所有讀過的書你可能都記不住,但所有的讀物都化作了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靈魂!”

那麼,老師應該讀什麼書呢?我給老師們推薦四類讀物:讀教育報刊,目的是瞭解同行在思考什麼;讀人文書籍,以拓展自己的人文視野;讀學生讀的書,目的走進學生的心靈,和孩子有共同的話語,讓自己的心靈永遠保持青春的狀態,比如,讀讀鄭淵潔,讀讀楊紅櫻,讀讀梅子涵,讀讀曹文軒,等等;讀教育經典:真正的經典永恆而平易。

我在學校倡導老師們讀書,但並不要求老師們必須交讀後感,因為強迫老師寫讀後感,往往會逼著老師們作假,抄襲,網上下載讀後感。我是這樣的,老師們到我辦公室談心,臨走我讓老師在我書櫥裡選一本書借去讀,讀的時候可以圈點勾畫,可以寫批註。一本書可能會有好多老師借去讀過,這樣書上會留下不同老師的閱讀痕跡。我退休後,把這些書送給學校圖書室。再過五百年,那時候武侯實驗中學的老師捧著這本書,看到上面的批註,會感慨:幾百年前,這校園裡的老師就是這樣讀書的!這就是一個學校的文化。

兩年前,我不做校長了,臨走時我對老師們說:“我辦公室那麼多書,我曾想過捐給學校圖書室,但那樣這些書的使用率並不高,乾脆送給老師們吧!如果哪些老師想要,一會到我辦公室去選,想要哪本書就拿哪本書,然後我在書上給你簽名。”結果老師們蜂擁而至。你們看,這是老師們當時正在我辦公室裡“搶”書,這是我正在給他們簽名,這是大包小包摟著書的老師給我合影。這位小夥子抱著厚厚一摞書有些不好意思,說:“李校長,我是不是拿得太多了?”我說:“你拿得多,我才高興呢!”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作為班主任,我要成為家長的領讀者。我給家長談閱讀的意義,我說,閱讀當然不只是為了孩子,但就算為了給孩子做個榜樣,你也應該成為一名閱讀者。家長可以讀什麼書呢?我建議家長至少可以讀三類書:第一,讀有關家庭教育的書,一個家長就是一名教育者,不懂教育怎麼行呢?因此應該多讀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第二,讀和你職業相關的書。你是搞財務的,你是搞法律的,你是醫生,你是科技人員,你是經商的……不管你做什麼職業,都不停地閱讀和你職業相關的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不斷充實自己。這樣的閱讀,會給孩子已感染:爸爸媽媽都還在不停地閱讀,我有什麼理由放棄閱讀?第三,讀孩子喜歡讀的書,和孩子擁有共同的精神空間。這點我剛才說過了,就不多說了。總之,對孩子來說,最好的領讀,就是父母閱讀的背影。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親子閱讀必然會帶來的家庭美好生活。孩子的書卷氣,來自父母的書生氣,無論書卷氣還是書生氣,都源於家庭的書香氣。和孩子一起閱讀,是最好的陪伴。閱讀,讓孩子有了精神的榜樣。閱讀,和孩子有了共同的語言。閱讀,使家庭有了優雅的品位。你們讀《傅雷家書》可以看到,傅雷父子之間的心靈交流,多麼有書卷氣!這又是一個多麼高雅的家庭!

蘇霍姆林斯基說:“家庭的精神文化氣氛,對兒童的教育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孩子的智力取決於父母的智力興趣,取決於書籍在家庭中佔什麼地位,家庭要有自己的藏書。”這話就像是對今天的中國家庭說的。每個家長都要問問自己,我的家裡有藏書嗎?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作為父親,我一直是女兒的領讀者。我認為我是成功的。我前段時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三個好習慣,幸福一輩子》。這三個好習慣就是:健身、禮貌和閱讀。“禮貌”在這裡是借代,代指教養、修養。說到閱讀,我這樣寫道:“如果孩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依然保持著閱讀紙質書的習慣,而且不少閱讀都是超越其職業需要的,那他內在的精神世界肯定更加豐富多彩,他外在的言談舉止也更加儒雅得體,他的幸福指數比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肯定要高得多。”

前天我在做這個PPT時,問了問女兒最近讀了什麼書,這是她給我列的書目:《被討厭的勇氣》《日本戰國——敗者的美學》《芳華》《豐饒之海第一卷 春雪》《伊豆的舞女》《強風吹拂》《深河》《左京都男子休日》《源氏物語》《解讀疾病的人》《小姨多鶴》《知日·枯山水》《知日·太宰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我的精神家園》《白鹿原》《城鄉中國》《安藤忠雄論建築》《廣島》《建築改變日本》《文明是副產品》《我們都是食人族》……這些書沒有一本和她的本職工作相關,都是“沒有用”的閱讀。但這才是真正的閱讀。

作為教師,我也是學生的領讀者。我從教三十六年了,我歷屆學生對我的共同記憶是:“李老師喜歡給我讀小說,喜歡帶我們出去玩兒!”今年我一個三十年前的班搞聚會時,我說:“正是三個因素,使我的教育生活比其他老師更有繽紛的色彩,這三個因素是文學、音樂和攝影。”後來一個學生給我補充:“還有旅遊。”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我1982年3月踏上中學講臺,給學生讀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青春萬歲》,那是整本地朗讀啊!就用語文課和午休的時間,一學期讀完。第二本給學生閱讀的書是《紅巖》。大家看,這是我為了做這個課件,前天晚上拍的三十多年來我給學生讀過的整本書:《青春萬歲》《烈火金剛》《紅巖》《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練成的》《第二次握手》《媽媽呀媽媽》《悲慘世界》《傅雷家書》《我是你爸爸》《草房子》《青銅葵花》……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最近的一次給學生讀小說,是在武侯實驗中學給孩子們讀《青銅葵花》。當時我給孩子們評論道:“有人說中國當代小說只有故事沒有文學,我基本同意這個判斷,但我要加一個例外:曹文軒。”我這樣說,並不是因為現在曹文軒老師坐在下面聽我演講,我要拍他的馬屁。不,當時剛讀完《青銅葵花》,我真的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對學上說的。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大家看,《青春萬歲》和《圍城》已經讀得有多破舊,幾乎散架解體了。還有《約翰克里斯多夫》《京華煙雲》《平凡的世界》。學生過生日,很多時候我送的就是書。一個孩子考上大學,我送他一套《約翰克里斯多夫》。今年在廈門講學,遇到一個三十多年前的學生,她還記得我曾經送她一套《紅樓夢》。書,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大家看看這幾張借書條。是這樣的,我在每本書裡都夾這麼一張小卡片,如果誰借去了,他就在這卡上填上自己的名字和借書時間。書他借走了,卡片則留給我。如果我要看這本書,我會知道這書現在在哪裡。等學生把書換回來,我再把這卡片夾回書裡。你們看,這是《茨威格小說選》《媽媽呀媽媽》《紅巖》《草房子》的借書卡片。看上面的時間,有1988年的,有1997年的,有2001年的……這張《青春萬歲》的借書卡,上面借閱人最早的日期是1987年10月25日,整整三十年了。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這兩本書我給我歷屆學生都重點推薦:《愛的教育》《一碗清湯蕎麥麵》。一個是意大利的長篇小說,一個是日本的短篇小說,主題都是善良和堅強,都是非常棒的小說,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作品。這是我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的生動教材。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在武侯實驗中學當校長九年期間,我到每個年級每個班去為孩子讀書,讀的《一碗清湯蕎麥麵》,讀《青銅葵花》,讀《鳳凰琴》,讀《在困難的日子裡》……孩子們特別喜歡我的課。你們看,孩子多開心!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師生共讀帶來班級美好生活,整個班級充滿書香氣。有一段時間,我班孩子課間比賽背古詩詞,蔚然成風。久而久之,師生成了書友。他們畢業後,還給我推薦書。幾年前我讀的《南渡北歸》,就是我三十年前教畢業的一個學生給我推薦的,後來我又給我學校老師推薦。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這裡我講一個我給學生朗讀《悲慘世界》時發生的一個故事。二十多年前,我給學生讀《悲慘世界》。讀到冉阿讓後來成了“馬德蘭市長”,一天他突然聽說遠方一位和他長得很像的男子被當做他抓起來了。他決定去自首,以不讓那個人蒙冤。他又很猶豫。最後他戰勝了自己,走向了法庭。當時我給學生評論說,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兩個我,隨時在打架。一個人一定要勇於戰勝自己。第二天,我來到辦公室,我看見辦公桌上有一個紙包。我打開一看,十元的紙幣,總共二十二張。紙包裡還有一封信。原來這個同學曾經偷了班上同學的錢,但因為被冉阿讓感動,今天決定向我承認錯誤,並讓我代他把這些錢退給同學們。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這張照片,是五年前2000屆的學生聚會時,尹萍同學在讀她當年的一篇週記,上面記錄了課堂上我給同學們朗讀《悲慘世界》的情景——迴腸蕩氣,扣人心絃。今年我和1987屆的畢業生聚會時,應同學們的要求,我帶去了當年給他們讀過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然後現場重現當年給他們讀書的情景,我把他們當做三十年前的孩子,給他們朗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勇救朱赫來的那一個片段。畢業多年,閱讀成了我和學生夢共同的溫馨的記憶。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這是1995屆的何翔威同學寫的回憶文字,他說:“我想,也許李老師早已忘記了他給我們讀過的每一篇作品,而且連我也的確記不起李老師究竟在三年中給我們讀過多少作品,但這些作品所體現真善美,卻正在化為我們的人格。如果有人要問我最留戀高中生活的什麼,我想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李老師的語文課!’”我的語文課被學生這麼難忘,這是我作為語文教師的職業幸福所在。後來成為留美博士的陳崢同學這樣回憶:“李老師常常利用課堂時間為我們讀一些課外書,其作用正在於培養大家對文學的興趣,提高大家的文學修養,並對人生、對社會有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敏感,並並常常能有所感悟。他對文學的敏感性使得他每每能將當代文壇的最新佳作推薦給我們,如《文明的碎片》、《風過耳》、《鳳凰琴》等等。這使我們比起一般的中學生又多了一份幸運,因為我們的課外閱讀有了良好的導向,我們在精神上獲益匪淺。”

這裡,陳崢同學談到《鳳凰琴》。這是劉醒龍的一部中篇小說,我給歷屆學生都全文朗讀過。在高95屆這個班的課堂上,我給大家朗誦中篇小說《鳳凰琴》,同學們淚如雨下,傾瀉著我們共同的悲傷和善良。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怦然心動的時候。可現在,本來豐富多彩的教育現在只剩下兩個字了——刷題。教育應有的閱讀,居然成了“課外”書,好像學校的課堂上本來不該讀書一樣。多麼荒唐!閱讀,本來就是教育本身的內容和使命。

閱讀,成了我和我的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和溫馨記憶。20多年前,我應《中學語文教學》雜誌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心靈飛翔的時刻》,談的就是我和學生們的閱讀生活。我以這篇文章,結束我今天的演講——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就我而言,感覺上得最好的語文課,是我給學生讀小說、詩歌、報告文學等作品的時候,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過課文傾瀉出來的時候;而在學生心目中,這樣的語文課也是他們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不必死記硬背“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後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之類的“名句”,不必苦苦琢磨“‘圓規很不平’究竟是借代還是借喻”之類的問題,不必老惦記著“這篇課文是高考(或中考)的重點”之類的提醒;有的只是心靈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湧!

這是最近一節普通的語文課。窗外,銀杏樹金色的葉子在寒風中頑強地燃燒著自己最後的生命;室內,我在給學生朗讀路遙的中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裡》,我和同學們的心靈正和作者高潔的靈魂一起激盪——

“青春、友誼和愛的花朵,就是在飢餓和嚴寒中,也在蓬勃地怒放著!……是的,我們正在離開孩子的時代,走向成人的階段。在這個微妙的、也是美妙的年齡裡,將會給我們以後留下多少微妙而美好的回憶啊!”

此刻,教室裡彌散著一種寧靜、溫馨而又崇高的氛圍,每一個人彷彿都可以聽見其他人心臟跳動的聲音。是的,我們胸膛裡的熱血正和著主人公馬建強、吳亞玲、鄭大衛的青春激情而洶湧澎湃……

這是我經歷過的許多堂語文課中美好而又普通的時刻,但正是在這普通而又美好的時刻中,我和我的學生都感受到了語文課的美——那來自激情、思想和青春的魅力!

語文課應該飛揚著激情。不能設想語文課僅僅是詞語解釋和語法分析,而沒有對學生心靈的撫慰或激盪。朱自清沉醉於牧童短笛所吟唱的春天的讚歌,老舍迎著冬天的陽光所描繪的濟南水墨畫,毛澤東站在黃土高原對著北國風光所抒發的壯麗情懷,蘇東坡屹立長江之濱所揮灑的萬丈豪情,還有梁衡散文的詩情畫意、沙葉新隨筆的妙趣橫生、邵燕祥雜文的激揚文字……都應該匯入語文課,或在學生的精神原野流過一股清澈的小溪,或在學生心靈的大海上掀起滔天巨浪!

語文課應該燃燒著思想。聆聽著恩格斯面對馬克思英靈所發表的不朽演說,我們彷彿可以感受到馬克思“思考一切”的深邃目光;而一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又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思想沙龍、精神對話多麼熱切的憧憬與嚮往啊!在語文課上,我曾和學生追隨著魯迅解剖著我們自己也解剖著中國的靈魂,與餘秋雨一起在文化苦旅的跋涉中撿拾、擦磨著文明的碎片,與傅雷一起思考著藝術和人生;我們甚至讓龍應臺、梁曉聲、張承志、鄢烈山、王小波等富於思考的作家“走”進課堂,讓他們之間展開思想交鋒,同時也和我們進行思想碰撞。

語文課應該閃爍著青春。緊扣學生心靈和時代脈搏的作品,總是能讓語文課散發出青春的氣息: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王蒙的《青春萬歲》、張潔的《沉重的翅膀》、畢淑敏的《送你一條紅地毯》、楊東平的《城市季風》、鬱秀的《花季·雨季》以及舒婷、北島、顧城、海子的詩歌……讓我和我的學生沐浴著青春的陽光和時代的雨露。學生從中讀到了自己,也聽到了中國前進的足音。師生之間共同的感動,以及平等而充滿活力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對話,讓我也從中找回了自己年輕的心。

無論是對我還是對我的學生來說,語文課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

是的,“在這個微妙的、也是美妙的年齡裡,將會給我們以後留下多少微妙而美好的回憶啊!”——我的學生未來回憶起中學時代的語文課時,會覺得那是他們精神的聚會;而在我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人生旅途中,每一堂這樣的語文課都是我一次心靈的飛翔!

讓我們成為兒童的領讀者!

謝謝各位!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李鎮西:“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淚流滿面的時刻”

2017年12月9日上午,於深圳平安金融管理學院國際會議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