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近日,一條“迪士尼內被八歲男孩摸臀,女子上前論理遭其母辱罵毆打”的新聞在微博上引發熱議。

這篇報道讓我更加覺得,世界上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新聞截圖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現場動圖(打人者為男孩母親)

男孩“摸臀”到底是有心而為還是無意之舉,不是事件的重點也沒有討論的意義。事件的關鍵在於其母面對這場衝突下,直接暴露在孩子面前的令人反感的所作所為。

我不知道其母的這種舉動是本性如此,還是護子心切下的一時偏激。

“上樑不正下樑歪”,比其母素質更令人堪憂的,是男孩的教育問題。

很難相信,在這種對矛盾的“潑婦式”處理手段的“言傳身教”下,孩子還能保持“出淤泥而不染”。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有人說當代兒童早熟,八歲其實就該懂點事了。誠然,我們不能把八歲的孩子形容成一張完全的白紙,但是生活中他們還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和行為需要監護人的及時糾正和正確引導。

男孩母親在這場鬧劇中的行為很容易在無形中給孩子灌輸錯誤的處事思想:

1. 沒擔當——“我小就算我做錯事也完全沒關係”。

2. 蠻橫——“誰大聲誰就有理,再沒理我就動手”。

3.自我——“尊重是什麼?我開心就好”。

▼部分網友的高贊評論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我想正確的處理方法就是當場耐心引導孩子道歉:

“媽媽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任何人任何部位被人觸碰到都會覺得很不舒服,所以你要誠懇地和別人說對不起”。

既不傷害孩子尊嚴又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處事原則和男女觀念。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每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一對熊父母”。

這句話可能說得太過絕對,但卻不無道理。

就像當老師需要一張教師資格證,很多職業需要持證上崗。而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然而事實是,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當父母的“門檻”都太低了。我的意思不是指“熊父母”就該被剝奪生育權,而是希望他們在生兒育女之前能理性地修好“養育”這門必修課,然後做好充分的準備,“持證上崗”。

那些不太合格的父母,尤其是典型的“中國父母”,他們理解的“養育”往往是把孩子生下來,供他吃穿,至於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建設,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自己能起的只是微弱的輔助作用。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李誕在社交平臺上記錄著一段對話:

“您是什麼時候起陷入沮喪情緒的”

“忘記幾歲了,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讀到地球在幾千年後會被太陽吸進去的時候”。

原以為對話到這裡就該結束了,不料他又補上:

“然後我把這事兒告訴了我爸,我特別希望他會說書上寫錯了,或者我們已經有了解

教育觀念上的“本末倒置”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縮影和通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過分重視學習,而看待問題時往往忽略“情緒”二字。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小孩子的情緒哪裡藏得住呢?

但是,父親,孩子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看不出他的焦慮,更察覺不到他的沮喪,關注的重點永遠只是兒子今天又學到了什麼了不起的知識。

有些父母即便察覺到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會用“小孩子嘆什麼氣”“一個小屁孩怎麼會有煩惱”等類似話語一筆帶過,似乎在他們眼裡,孩子的小情緒根本不值一提。

我們不能說他們是完全失敗的父母,但他們的確離合格還差得很遠。

最該“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教養教養,教高於養。

合格的父母,不僅要“養活”孩子,更要“養育”孩子。而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要樂於傾聽孩子的歡樂與煩惱,勤於體悟孩子的感受與情緒,並言傳身教,教他懂禮,教他知恥,教他自律,教他堅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