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能量產生的根源,是認知不再升級

負能量產生的根源,是認知不再升級

上週我寫了篇文章,名為「怎樣做一個有威信的領導者」,對於如何在下屬面前樹立威信,提出了幾個建議,我把文章也發到了頭條賬號上,後來收到了下面這樣一條評論:

負能量產生的根源,是認知不再升級

能看得出來,這位仁兄並沒什麼惡意,觀點也不能說不對,“沒才能沒智慧又沒良心”確實不能有威信;可退一步講,沒有這些他也當不上領導呀。關鍵是文章的重點並不在這裡。

這樣的評論我平時都直接忽略,但長期以來,發現無論是在自己還是別人的文章下面,這樣的評論還挺多的,今天就專門拿出來說說吧。

有一類讀者,他們對於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核心觀點好像完全無感,但總能在不重要的邊緣地帶找到漏洞進行質疑和批判,本質上來說這已經不屬於思辨的範疇,而是一種“槓精”的心態。

我以前聽過一個“雄辯證”的故事,有個人去看醫生:

醫生(友好):您好。

病人:我好什麼好!我要是好,還會來找你嗎?

醫生:......今天天氣不錯啊!

病人:你只能說此時此刻天氣不錯,你怎麼知道一會兒不會下雨。

醫生:…...那您請坐吧。

病人:你不能剝奪我站的權利!

醫生:好吧,那你有什麼病?

病人:你只能說我的某個器官,或者身體的哪個部位有病,你不能說我有病!

......

廣義上“批判病患者”其實在生活中經常能見到,在他們眼裡,教育有問題、食品有問題、制度有問題、法律有問題......問題當然客觀存在,但如果因此讓你完全無法跟這個世界和諧相處,那就是你自己有問題。

問題在哪呢——在於你一直處於一種“認知停滯”的狀態。

為什麼這麼講,首先我們要從一個概念——“認知週期”說起。

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一個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不例外。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認知週期的,當一個新事物出現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感到新奇、對其著迷、崇拜,進而不斷地觀摩、學習、效仿,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逐漸覺得其實這東西也就那麼回事,時間再長一點,就開始厭倦,甚至感到無聊和失望。這個過程,這就是一個認知週期。

比如,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的認知還處於一種空杯的狀態,認為父母簡直是全知全能的,說什麼都對,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就好像是父母專門為我們而造的,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他們都能幫我們解決;

當我們漸漸長大,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逐步建立起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觀點和思維模式,對父母那些古板陳舊的觀念越來越感到失望;到青春期的時候,就開始造反,各種叛逆,覺得父母說什麼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才是對的,我的世界我做主。

這時,我們的人生就走完了一個漫長的認知週期。

青春的叛逆期什麼時候才能過去呢?一直到進入下一個認知週期,比如通過上大學開始更深入的學習。

也就是說,認知週期之間會有一個間隔期,在這個間隔期內,人的認知會處於一種停滯的狀態,特別容易盲目自大,經常用上一個週期中形成的認知來定義和衡量他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當自己被挑戰的時候,也會習慣性地抵制和防禦。

這種質疑和挑釁的態度會給人帶來一種舒適感,但是這種舒適感會把認知固化在一個週期結束的狀態,永遠無法進入下一個週期。除非你倒空自己,謙卑下來,並鼓起勇氣跨越舒適區。

就好像登山一樣,每爬過一段很陡的坡,就會來到一個比較平緩的地方,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繼續往上爬或者打道回府。

之前我看過一條新聞,說六小齡童批評周星馳拍電影不尊重原著,孫悟空怎麼能和妖精談戀愛呢。評論區各種評論都有,有支持的有反對的,相當熱鬧。

不得不承認,六小齡童版的西遊記是中國電視劇歷史上少有的經典之作,但如果你非要說西遊記只能以你覺得對的方式進行劇情創作,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就未免有點狹隘了,正因為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多樣,才讓這個世界如此精彩,你非要給它加個條條框框,人類文明還怎麼進步呢?只要不違法、能給人帶來益處和樂趣,就值得提倡。

從這個角度來看,六小齡童的認知週期,還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

為什麼越是厲害的人物越覺得自己懂的少,因為他們總是不斷地進入新的認知週期,總是覺得自己特別渺小,所以在學習的時候,看到有用的東西就趕緊吸取,覺得不對就直接忽略,哪有工夫去評論別人是與非。

正像某句雞湯文所說的:“一個人正能量的人,是沒時間負能量的。”

負能量產生的根源,是認知不再升級

《聖經》箴言 17:28

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

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