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干經銷商,爲什麼你總干不過別人?

這年頭,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上手不知道日子難啊!這就像淘寶上同一件衣服的買家秀和賣家秀,看著人家穿著仙氣飄飄,自己買來一上身,哦噻!瞬間從校花變笑話。

幹輪胎也是。看著人家拿個經銷權、開個小門臉,忽忽間就一派客似雲來,貨如輪轉的興盛狀,一年換房,兩年換車,三年已然換了人間。再想想自己不傻不笨也不懶,也依葫蘆畫瓢開個店、接個品牌唄,但轉眼咋就變成了一年苦熬、兩年死撐、三年關張的苦逼樣?

都是幹輪胎,都是開門店,做生意的差距咋那麼大咧!?

都是幹經銷商,為什麼你總幹不過別人?

一個經銷商的成長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步:

第一步:找對了一個好產品、選對了一個新品類,藉著產品的成長趨勢,從開小門店入手,慢慢手裡有了些積蓄。這個階段經營成本壓力不大,門店死活全看產品的自然流量,能賣多少是多少,想賣多少是多少;

第二步:開始擴充相關品類,想辦法讓更多的人來買,讓來買的人買更多。這一步的結果多半是經營的產品越來越多;

第三步:發展都一定階段,覺得單純賣產品這種路子不行,還是得注重門店形象,得賣溢價。開始做門店形象升級、開始選擇品牌代理,開始注重產品的展示方式。這個階段,店面的形象提升了,品牌意識開始凸顯出來了;

第四步:店面形象上來了,其實就意味著成本在增加,就需要一定的量來彌補成本,所以提高門店銷量成為了重中之重。這個階段要存活、要發展,助銷、促銷、推廣等一系列動銷動作就少不了,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從坐商到行商;

第五步:升級店活下來了,大店活下來了,有理想有抱負的經銷商們,就開始想著將自己的成功模式大面積複製。要麼開始自己開連鎖、搞加盟,要麼直接給零售商供貨,這個階段已經有做渠道管理的意思;

第六步:如果有幸成為一方諸侯,開始膨脹的經銷商,多半會有兩條路走:一條向上延伸,自己建工廠、創品牌、做廠家;一條想賺快錢,搞投資、炒房產,甚至開酒吧、買KTV,全面開花。走到這一步,經銷商要麼一飛沖天,要麼墮入地獄。

這每一步上,都有大把的經銷商半途而廢,而每一位沒跨過這個檻的經銷商,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與後世兒孫們“想當年”。

都是幹經銷商,為什麼你總幹不過別人?

行銷才有更多的銷售機會,這個道理,經銷商懂,但為啥有些經銷商就是不行動?這種一果多因的棘手問題,需對症下藥。

不會幹型:不知道從何入手

去店外做推廣、引流量,完全不會幹的經銷商比例已經越來越小。大部分經銷商的狀態是知道大致方法,但感覺做推廣效果沒那麼好。所以,停下來想等著廠家或專家,傳授一套一招致命的某種絕學。誰知道,很多經銷商一等,等到門店關張大吉,也沒等到教會其一招致命絕學的人。

都是幹經銷商,為什麼你總幹不過別人?

我們常說三流的策劃,如果有一流的執行,也能拿到二流的結果。尤其是在消費者對各類花樣翻新的促銷形式,基本上已形成強免疫的今天,要做出一個投入小、收益大的促銷方案,宛如大海撈針。所以,當促銷推廣方案缺乏爆炸性、強傳播特徵時,就需要方案的另一個方面系統性來補足。

針對不會幹的經銷商,企業要做的其實就是兩個字:投人。

企業的人身先士卒,帶經銷商幹,樹標杆、立樣板。引領經銷商完成一套“你聽我說,你看我做,我聽你說,我看你做”四個階段的演進。破除經銷商畏難心理,打掉經銷商不切實際的幻想,用結果來說話,用數字來說話。讓經銷商看到做推廣、搞執行,紮紮實實地做、系統地做同樣也能讓每場活動,場場爆滿。

不敢幹型:感覺風險不確定經銷商不敢幹,基本上是因為覺得投入產出不成正比。要判斷經銷商是不是屬於這一類,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和他商討促銷方案。你會發現,在眾多促銷動作中,這類經銷商最偏愛的還是那種顧客主動上門的動作,比如讓老客戶帶新客戶的方案。而對於其他拉新的動作,興趣度就明顯偏低。

對於不敢幹的經銷商,企業應對策略還是兩個字:投錢。

一場大型促銷活動,有二十幾個環節和步驟可以控制,每個環節的投入費用是不一樣的,每個環節的效果也會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差異。有些環節只是做動作調整,並不涉及到費用的投入,但有些環節的增加,比如返場,必須給到消費者一些額外甜頭,這個環節的設計才會有效。

在某些環節上,當經銷商對費用投入結果不確定時,企業就應該和經銷商來分攤這筆費用。一方面來測試動作的有效性和合適力度,對後期活動建立數據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幫助經銷商建立對活動系統性的認知,用錢來幫助經銷商在關鍵步驟上建立直觀認識,這才是真正把錢花在刀刃上。

都是幹經銷商,為什麼你總幹不過別人?

不願幹型:覺得沒必要幹不願乾的經銷商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行業已經成熟,企業已經做大,經銷商自己也有了一定的體量。另一類是新興行業、新興品類,企業高速發展,經銷商也有足夠渠道利潤,生意好得忙不過來,又或者是三年不開張、開張管三年。

出現這類經銷商,大部分原因在企業自身。比如在渠道利益的分配,有的企業為快速拓展市場,搞所謂的“裸價”,區域市場一把打包給經銷商,從此不問身後事,或者也沒有資源去調動經銷商做希望他做的事。又或者企業的眼睛一直盯著市場,卻對後臺供應能力的瓶頸視而不見。

對於不願乾的經銷商,企業要解決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可能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營銷系統和供應系統,尤其是價格體系和供應鏈體系。

不能幹型:人力架構支持不了做推廣活動、尤其是大型促銷活動,就是在短時期內進行高強度的越野拉練,就是要異於平時的強執行效果。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能不能做到位,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活動的最後結果。大部分經銷商的銷售人員和推廣人員沒有分開,推廣和銷售職能沒分開,容易造成銷售挑大樑的導購人員在推廣的時候,即使動作沒有做到位,經銷商發現了,也只能得過且過。

所以,很多經銷商遇到做活動,先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人力夠不夠。針對不能幹的經銷商,還得從根子上下手,從制度設計上解決。

其實很多經銷商都有把核心骨幹人員轉化為股東的想法,但在具體的方法和步驟上,還缺乏明確的規劃和動作,有不少也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企業要做的,就是順應趨勢,在政策和資源投入上,變經銷商的個體計劃為公司整體規劃,讓核心人員做事有奔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