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说说“红学”中的一笔糊涂帐「1」

站在这个讲台上,非常紧张。一是刚才主持人诸多的过誉之词使得我不知道她介绍的是谁,又是在周末,大家被她把期望值调了起来,我深怕大家会失望,所以很紧张。第二个,今天上午和贵校的王校长——我们是同行的朋友,在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非常机缘巧合,“风则江大讲堂”在三年前的十月十八号开讲,第一讲是他讲的,三年过来,第九十九讲是我讲的。这么一个重要而有标志性的日子,这么一次演讲,就增加了我的紧张度。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我选的题目很大程度上带一种冒险的性质。大家都知道,“红学”最好不要轻易涉足,“红学”是一个比较可怕的地方。据说当年钱钟书先生——公认的学贯中西的大家,他自己说有两个领域不愿涉足——当然他是谦虚了——一个是“佛学”,佛学浩如烟海;一个就是“红学”。他没有说为什么,我想跟“红学”的复杂是有关系的。 “红学”里派系林立,是非之多在学术圈子是有名的。还有一点,现在我要讲的是一笔糊涂帐,这本身更要冒一点儿险,不免要得罪一些人,希望在座的各位对我保持高度的同情,把今天我可能得罪人的事儿守口如瓶,我这里拜托了!

说说“红学”的一笔糊涂帐,我做的PPT的下角有一个老先生抬头看着“月如钩”的天空。为什么我找了这么一幅画呢?这是丰子恺的画。选它有深意存焉。是什么深意呢?我现在不说,给大家留个悬念。

陈洪:说说“红学”中的一笔糊涂帐「1」

一、从刘心武说起

我们从刘心武说起。为什么要从刘心武说起?实际上,从刘心武说起,很大程度上就等于从《百家讲坛》说起。如果说要在近五年或者近十年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选出三件或者五件热点事件,我想《百家讲坛》肯定名列榜中。

前不久出了一件事情,也属于文化新闻,由“文化”变成了“武化”,这和《百家讲坛》是直接有关的,各位一定都知道。是什么事情?就是《百家讲坛》“学术明星”阎崇年先生在签名售书的时候,被一个冒充粉丝的人打了一耳光,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当然,我们说“红学”,扯不到他那儿去,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呢?就说明《百家讲坛》在中国人现在的文化生活里实在占有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听说于丹也曾经到贵校来演讲,也曾经站在这里,我想这也是同一个系列的问题。

当年《百家讲坛》初办的时候,都是请谁去讲呢?请杨振宁、叶嘉莹等去讲。后来办不下去了,收视率在中央电视台连续几次降到倒数三名内,被亮黄牌,栏目面临被取消。但是后来《百家讲坛》一下子翻身蹿红了,从谁那儿开始?从刘心武。从刘心武的“红楼梦评论”,一下子《百家讲坛》就火了,终于成了中国当下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重点,但是是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我先提出来,大家有点儿印象。随着我演讲的问题的展开,大家可以进行一种思考。

刘心武讲《红楼梦》大红大紫,这个说法已经是三四年前的事情了。现在选这么一个题目——“从刘心武说起”,是不是有点明日黄花、过时了呢?三年前我给天津市高校的一个网上人文讲堂讲过这个题目。当时我做过一个统计,觉得有很多人在关心刘心武。那么,事情又过了将近两年,是不是大学生已经不知道刘心武这件事情了呢?所以来之前我就上百度网检索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检索“刘心武”这一条,0.001秒——这是惯例了——79.3万个网页有“刘心武”这个名字;“刘心武 红楼梦”六个字,36.1万个网页,也就是说这个热度还是相当可以的。

当年,刘心武在《百家讲坛》推出了“说红楼”,之后《百家讲坛》立刻成为一个收视率非常高的栏目,但是很快也在红学界引起了争论。当时很多红学家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来批评刘心武;可是网友们,其中很多是大学生朋友,力挺刘心武,当时辩论得很厉害。中央电视台也曾由于压力过大,一度把刘心武的节目给停了。停了若干期之后,一看,支持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于是又重新开始。这也是很曲折的一个事情。

“拥刘者左袒”,呵呵。当时有什么理由让网友支持刘心武呢?三个理由:第一点,趣味性。刘心武讲得很好听。原来的学者讲《红楼梦》——别说讲《红楼梦》了,讲任何一个学术题目都很容易把大家讲得昏昏欲睡。刘心武一下子让栏目火了,既然市场评价很好,我们有什么理由反对他呢?第二点,“草根性”。拥刘者说你们不要把学术变成小圈子的事情,难道只有你有话语权吗?为什么刘心武他就没有话语权呢?刘心武自己也讲:“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讲话?”这也是很有说服力的。第三点,创新性。“红学”搞了那么多年了,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而他的观点前无古人。政府不是正提倡建设一个“创新型社会”吗,这很好嘛!

这是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留下的问题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留下的问题是:刘心武对于《红楼梦》的解读完全不同于五十年以来所有红学家进行的研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再深一步,提到“草根性”问题。过去认为很神圣的学术殿堂,究竟是照过去一样阳春白雪地办下去,还是在大众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应该有一种新的路数呢?再往下说一层,就和大家有关系了,这个话题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是不是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看待学术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小,但可以扯得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冒险选了一个“糊涂帐”的话题。

陈洪:说说“红学”中的一笔糊涂帐「1」

二、刘心武发明了什么

由于时间长了,在座的多数朋友可能不太记得刘心武发明了什么东西,我们先介绍刘心武有什么创新。介绍刘心武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我参与的一项调查,关于《红楼梦》的调查。两年前,我们在北方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中进行过一项调查。这个调查分了好多个子课题,主要就是调查大家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情况。其中关于《红楼梦》的课题,总的标题就是:“你对《红楼》知多少?”

有四个数据我觉得很有意思。第一个,知道《红楼梦》而且喜欢《红楼梦》所讲说的故事的人,在被调查者中占49.1%,青年人对《红楼梦》还是有一些兴趣的。第二个数据,坐下来通读过《红楼梦》原书的人占5.7%,很多人可能翻过,但不一定读得很全,从电视剧、电影里知道的更多一些。第三个数据,知道刘心武点评、研究《红楼梦》而且很火这件事情的,占46.9%。第四个数据,知道刘心武的具体观点同时对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的,占3.2%。也就是说,《红楼梦》作为一个话题,还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但是大家术业有专攻,不一定有很多时间了解得很具体。

所以在讲刘心武的观点之前,我把我所认识的《红楼梦》的价值问题先给大家非常简单地说一下。《红楼梦》这本书对于今天一般的读者来说,它有什么价值?首先,《红楼梦》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都是一本集大成的书。这个“集大成”是三个意义上的“集大成”:

第一个意义,它出现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到了乾嘉时代这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到了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集大成的阶段。以文学方面而论,无论是诗词曲还是散文、小说,到这个时候,前面都经过一个很长的发展阶段,这个时候的作家有可能吸收和借鉴前面两千多年人们智慧的结晶。而创作《红楼梦》,曹雪芹就恰逢其时。在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里所包括的既是中国古典文学优秀传统的很多方面,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集大成。所以,读了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这就是曹雪芹——他是一个博学的富有天才的人——在这个时代他合乎时代脉搏做的这件事情。

第二个意义,从中国古代小说来说,《红楼梦》肯定是顶峰之作。在《红楼梦》之前,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不脱当初由话本转来的痕迹。到了《红楼梦》,它把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发展到了最高峰。

第三点意义,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红楼梦》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当然这个“百科全书”不能说是无所不包,但是它把封建时代的很多东西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了,包含着那个时代的很多文化知识,也包含着很多智慧,所以这部书在今天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本读物,对于提高大家的修养也是很重要的一本读物。

可是《红楼梦》又有一个特点,就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可以作多种解读,作品越丰富、越伟大,解读的可能性就越多。《红楼梦》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解读起来可能性非常多。为什么成为专门的“红学”?就是由《红楼梦》的这个特殊性质决定的。

(一)创立“秦学”

前面说的是背景。现在我们就说说刘心武具体发明了什么。我讲的是“‘红学’的一笔糊涂帐”,假如刘心武在下面坐着,他肯定会不高兴,他会说他的研究不是“红学”。他给他的研究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秦学”。为什么叫“秦学”?就是他从秦可卿这个人物入手,作出一个完全不同于前人的解读。

(二)“秦学”的故事

那么,“秦学”是什么?刘心武从《红楼梦》的字缝里看进去,看到有许多隐而未彰的东西。作者藏在字缝里,藏在纸的背面,没有说出来,但是留下蛛丝马迹被他看到了。他就像老吏断案一样,把各种蛛丝马迹收集起来,经过剖析,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他认为这是《红楼梦》的真故事。

陈洪:说说“红学”中的一笔糊涂帐「1」

这故事是什么呢?大家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吧?《雍正王朝》这个故事的大部分时段,有一个人一直在影响着事情的进展,就是废太子胤礽。这是康熙朝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但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种普遍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储君问题。康熙在位的时间太长了,61年,那么,他的接班人处在一个接班的、候补的位置要几十年。这个位置太难坐了。所以胤礽做太子,两度被废,废掉了又扶起来,又被废掉了。也就是说,康熙朝中后期政治斗争的核心就围绕着胤礽。

那么,胤礽跟《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刘心武看到了,说《红楼梦》实际写的就是胤礽被废这场政治斗争。大家说:“没看到呀,林妹妹和宝哥哥好像没什么搞政治的味道。”这是因为我们的眼不够亮。刘心武先生说了这件事情的关键在于秦可卿。他认为秦可卿就是胤礽的女儿,胤礽在第二次被废的时候,就像赵氏托孤一样,让人把还在襁褓之中的秦可卿偷运出王府,送到了贾府。而贾府的人想到这个太子上次被废又复起了,这次被废说不定还会复起,就在这里押上一宝,就像现在股市跌到最低的时候我们赶快入市,思维方式是一样的。这不是我讲的,当然也不是刘心武讲的,但是他的意思就是这样,说这是政治下注的好时机,所以贾府就收下了这个孤儿。

收下孤儿之后,没想到这次太子一废废到底了,所以秦可卿在贾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身份。一方面,成为宁府的孙媳妇儿,另一方面,她的身世一直是个谜,大家都搞不清楚。小说说她是从育婴堂里抱出来的孤儿。刘心武说哪有这种事情?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在这么一个公侯之家会这么得宠、成为嫡孙的媳妇,于情理上不合。所以她一定另有来历,这个来历就是赵氏孤儿式的托孤。

贾府里接受托孤的人表现出了非常男子汉的气派,第一是担当,即使后来胤礽一蹶不振,他们仍然待她非常好,有一种报恩的心理,担着血海一样的干系保护她,同时又对她非常好。以后可能日久生情,又有了其他方面的感情上的纠葛,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后来小说里荣府的元春入宫做了妃子。按照刘心武的分析,说这个人不好,她为了邀宠,为了讨雍正皇帝的好,把她们家的大秘密出卖了,说“家里藏了一个钦犯,就是你二哥的孩子在我们家”。雍正半信半疑就开始调查,贾府就有人得到了这个信息,告诉了秦可卿,说“你现在很危险,你自己了断吧”,所以秦可卿就自杀了,这个事情就成了永久的谜案。

就这一个看起来卿卿我我花前月下的《红楼梦》里,隐藏着一个这么腥风血雨的隐秘的宫廷斗争的内幕。这是我们这些迟钝的人没发现的,现在刘心武先生发现了,所以他很自负。第一,是一个创新;第二,形成一个体系。从《红楼梦》创作的经过、作者的身世到最后文本的解读,整个一套全新的看法,而且他认为他是自圆其说的。这就是刘心武先生当时在《百家讲坛》演讲的主要内容。他讲了有不到三十讲,肯定比我说得丰富得多,如果我都复述的话,那大家直接去听他的就可以了。核心就是这么一个东西。现在的问题是他怎么论证的——他的论证也很丰富,有很多证据。我只能举例来说。

陈洪:说说“红学”中的一笔糊涂帐「1」

(三)论证:月亮的故事

我举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月亮的故事”,所以我一开始讲“糊涂帐”时,那张PPT图片里有一个人在望月,静夜思,看着月亮有无限的遐想。刘心武证明《红楼梦》就是影射着胤礽太子被废的政治事件,一个根本性的论据就是说《红楼梦》里很多地方写到了月亮。写到月亮能说明什么呢?他说因为在传统文化里君主的象征是太阳,太子、储君的象征就是月亮。写了这么多月亮,可见写的是和太子有关。

当然,后来就有学者质疑了,说你得拿出证据来,你有什么证据说古人都是用月亮比喻太子呢?比如写月亮最多的就是李白了,“床前明月光”,总不能说他想起太子了吧。想起太子的恩泽?不太可能。东坡的《水调歌头》好像和太子也没有关系。“你说有关系没关系,你举出例子来,只要举得稍微多一点,我们就相信你!”刘心武好像也举不出来,有点想当然。

但是他也有些具体的证据,他的一本书《红楼望月》就是从“月亮”意象解读《红楼梦》的。其中有一条证据,是他翻了很多书,翻出的这么一条证据。这证据是说废太子很有文采,有一次康熙皇帝南巡,太子接驾——当时还不是废太子,是太子——并拟了一副对联,康熙皇帝御笔书写赐给了太子。这个对联是“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

为什么这个就和《红楼梦》有关呢?他认为《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里边也写到了月亮和霞,可见是隐指上述太子的对联。《红楼梦》里的对联在哪里?林黛玉在初入贾府的时候,处处小心,打量环境,看到大堂上挂着一副对联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他说林黛玉进贾府印象最深的这幅联,上联就有一个“月”字,下联有个“霞”字,巧了,太子当年作的这个联也是上联有个“月”、下联有个“霞”,可见曹是为了怀念太子而写了这个联。这个逻辑绕了很多圈,实际上其中有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先说“楼中饮兴因明月”,这个联确实有,也确实是康熙写给太子的,没错。但是这个联不是太子所作,是两句唐诗。康熙把两句唐诗写完赐给了太子,并不是太子自己作过这么一副对联。

第二个问题,即使是太子自己作的,里面说了明月,也不能证明明月本身象征太子,这中间好像没有逻辑联系。

第三个问题是最根本的——难道因为《红楼梦》的对联里有了个“月”和“霞”,那么所有“月”和“霞”的联都和它有关系吗?古人作诗、作对子有很多类书,有点像我们今天的考试指导手册之类,日对月、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种东西很多,“月”和“霞”相对也是此类一个很普通的小技巧而已。在历史上想找出月和霞相对的对子,大概可以找出很多来,不能因为《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前面有“月”字、后面有“霞”字,就说是怀念太子,这种逻辑好像太牵强了。

这是一个例子。

他很多例子都是这样。你要说他没有证据,他也有证据:确实有过一副对联和太子有关系,这对联里有个“月”字、有个“霞”字,《红楼梦》里恰好也有一副对联里有个“月”字、有个“霞”字;接下去是推论了——可见这副对联就是影射那副对联,可见用了这副对联就是怀念和那副对联有关的太子,可见月亮就和太子有关。这是多重的逻辑,可是每一重逻辑都顶多是或然,没有一个是充分的理由。多重或然之后几率还有多少,不用我来说。

陈洪:说说“红学”中的一笔糊涂帐「1」

(四)论证:药方的故事

再举一个例子,也是很关键的:怎么能够证明秦可卿是因为宫廷里的事情被逼自杀的呢?刘心武从《红楼梦》的字缝里也读出了一个理由来,什么理由?《红楼梦》里写秦可卿病重了,后来给她请了一个太医开了一个药方子。这个药方吃下去之后,没说怎么样,下一回里秦可卿就死了。他说药方是关键。

是什么药方呢?这药方很简单,五味中药,各位如果对中医药有研究的话,就会看出来这个药方是最普通的药方——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当归。我本人对中医药略知一二,中医里最一般的补药叫“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就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云苓”就是云南出的茯苓,这是四个最常用的补药。再加上四味,其中就有熟地、当归,叫“八珍汤”,再加上两味叫“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丸”,这是中药里最一般的。不要一看这药方子就觉得曹雪芹在中医药方面如何,我觉得他可能不如我,但是我们俩没切磋过。

这个药方子很一般,就是“减味八珍汤”。因为秦可卿身体比较弱,曹雪芹要写个方子,就写了个最一般的方子,很一般的事情。但是可能我们大家都偏于愚钝,没有看出这里边潜藏的东西来。刘心武在他的演讲里说这个药方子不能这么读,读成五味中药就错了,应该从中间切一刀,是前面五个字和后面五个字,前面是“人参白术云”,后边是“苓熟地当归”。怎么解释呢?前面是“人云”,就是有人来说的意思。后面是“苓归”,就是命令你回姥姥家去吧。回哪儿?就是自杀!“人云苓归”(人云令归)——有人带来了信息,信息里怎么说的?命令你了断!秦可卿的组织纪律很强,一看,就了结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不是专门挑出他这一类的例子,这基本上代表了他的思路和风格。我也不加什么进一步的分析,我相信以文理学院学生的素质、智商,这一看就很清楚其中的是非曲直了。(2008年11月根据录音整理,待续)

陈洪:说说“红学”中的一笔糊涂帐「1」

陈洪:说说“红学”中的一笔糊涂帐「1」

作者简介:陈洪,南开大学“南开讲席教授”,原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兼任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另任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校兼职教授;担任《文学遗产》、《天津社会科学》等报刊编委,《文学与文化》杂志主编。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明清小说、文学与宗教等诸多方面,著作主要有《结缘:文学与宗教》、《中国小说理论史》、《金圣叹传》、《六大名著导读》、《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李贽》、《漫说水浒》、《画龙点睛》、《浅俗之下的厚重》、《沧海蠡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雪鸿閒辑》、《周易中的人生智慧》、《四大奇书话题》、《中国小说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论读本》、《大学语文》、《诸子百家精编》、《古典诗词名句鉴赏》等。学术论文主要有《从“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的互文解读》、《〈红楼梦〉因果框架简析》、《论〈红楼梦〉疯僧跛道的文化意蕴》 、《〈红楼梦〉脂批“囫囵语”说的理论意义》 、《与》《〈西游记〉与全真之缘》、《从孙悟空的名号看 “全真化”环节》、《宗教文字与〈西游记〉的版本演变》、《牛魔王佛门渊源考论》等数十篇。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宝钢奖、国务院授衔专家等荣誉,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论著获国家及天津市社科成果奖多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