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網際網路+」」一顆火龍果的多業態生長

「玩转“互联网+”」一颗火龙果的多业态生长

今年6月2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互聯網+”對推動農業提質增效、拓寬農民新型就業和增收渠道意義重大,鼓勵社會力量運用互聯網發展各種親農惠農新業態、新模式,滿足三農發展多樣化需求。在各地實踐中,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產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請看報道——

農民日報記者 鄭可歡

「玩转“互联网+”」一颗火龙果的多业态生长

盛夏七月,正是火龍果大量上市的季節。在廣東省珠海市十億人種養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裡,今年第四批成熟的火龍果被採摘、貼標籤、裝網袋、進打包箱,正常情況下這些火龍果採摘的第二天就能送到客戶手上。

“今年預計產出20萬斤火龍果,有許多是要供應給去年就下了訂單的客戶,所以不愁銷路。”合作社負責人史憲賓說。

能讓客戶提前一年預訂,十億人合作社的火龍果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品質以及差異化的銷售路線。”史憲賓說。在進入農業領域之前,史憲賓已經是個IT界的老兵,憑藉在互聯網行業多年工作的經驗,史憲賓將“現代農業+互聯網”當作二次創業的方向。2013年,十億人合作社從臺灣引進新研發的紫心火龍果,進行了本土馴化後開展規模種植。電商、眾籌、農旅融合……史憲賓將農業與多種新業態嫁接,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生產可追溯

品質是聚攏線上會員的根本

在史憲賓看來,農業與互聯網聯姻,是一場生產方式和流通方式的全面變革。“農產品電商的用戶群體都是對品質要求比較高的一類人群,要想在市場有突破,就要把握好農產品的核心品質,變革傳統農業生產對投入品的依賴。”史憲賓介紹道,十億人合作社不斷探索生態循環的種植模式,堅持用有機的方法和標準開展種植。

在十億人的火龍果種植基地,火龍果樹下雜草叢生,對於記者提出的為何不清除雜草的疑問,史憲賓解釋說,用雜草漚肥配置於植株的根部,可以讓植株吸收養分迅速生長。在病蟲害治理方面,合作社也採用了人工除蟲、物理誘捕等“原始”的方式。

然而看似“落後”的生產方式背後,卻充滿了各種現代化的科技支撐。除了水肥一體化系統、真空預冷系統等現代農業裝備外,基地到處都是“數據”的痕跡——隨手拿起一個貼著二維碼標籤的火龍果一掃,手機即顯示:“親,您所查詢的產品來自珠海十億人火龍果莊園Z05號地,管理工人楊金福。”進入十億人合作社的質量追溯系統,每一個火龍果的種植、開花、施肥、套袋、採摘等生產過程一目瞭然,投入品的供應商也可以追溯到底。除此之外,基地還上線了氣象大數據記錄系統,對農場每天的溫度溼度風向等氣候數據進行記錄。

精確到每一個果實的數據管理,一方面是對產品高品質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迎合合作社差異化銷售模式的要求。與大部分合作社農產品“基地——批發市場——消費終端”的流通鏈條不同,十億人合作社的農產品採用了會員制的線上銷售形式,消費者在線上註冊會員以及提前預訂,果品採摘後通過快遞冷鏈物流配送到家。

「玩转“互联网+”」一颗火龙果的多业态生长

建立會員粘性

眾籌幫合作社渡過難關

目前,十億人合作社的在冊會員有300多位,其中大部分是企業會員,這也是合作社差異化銷售的主要特點。“企業會員一般會把水果當作禮品贈送給他人,因此發展企業會員,一方面銷售數量多,另一方面對果品和服務的要求也非常高。”史憲賓介紹道,合作社的產品多以“十斤”為單位銷售,每斤定價28元左右,比市場價貴了三倍左右。

在史憲賓看來,合作社對生產流程的有機標準化操作及質量全程可追溯是產品身價“高企”的重要因素,而產品的高價反過來支撐有機標準化種植的持續投入,保證了產品品質的一貫性。

十億人合作社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建立的客戶信任以及線上會員制產生的用戶粘度,關鍵時刻成為了拯救合作社的一根稻草。

2017年8月,颱風“天鴿”重創珠海,十億人火龍果種植基地也遭受巨大損失,果園幾乎全被水淹,積水最深處達到1.5米。長時間的浸泡對耐旱不耐澇的火龍果來說相當致命,必須緊急搶收。合作社通過珠海青聯、珠海團委等組織在網上發佈了求助信息,部分會員以及微信圈的網友獲悉了消息後,自發組成了志願者團隊幫助搶收果實。為了儘快復產,史憲賓在網上採取眾籌的方式籌集復建資金,眾籌得到了會員們的熱烈響應,不少會員提前下單預訂了未來一年的火龍果,以解果園燃眉之急,這讓史憲賓異常感動,更加堅定了創業的方向。

「玩转“互联网+”」一颗火龙果的多业态生长

農旅融合

“一果多吃”提升農業附加值

對十億人合作社而言,“互聯網+農業”遠不止生產方面的大數據管理應用以及農產品電商。互聯網也成為了基地延伸發展第三產業的技術支撐。

在合作社生產基地,記者看到,除了紫心火龍果以外,還種了木瓜、韭菜、茄子等蔬果供市民觀光采摘。火龍果上市的季節,基地會舉辦採摘攝影等旅遊活動,邀請市民和會員前往基地體驗採摘。除了採摘以外,遊客們還可以在基地嘗試捉蟲、捕魚、除草等農事體驗,既擴大了產品的銷售額,也推廣了品牌。

史憲賓告訴記者,每年的五一、國慶等重要節假日,十億人種植基地都會成為珠海各方遊客的參觀旅遊目的地之一。“就農業觀光旅遊業來說,我們的目標是把基地打造成年客流量20餘萬人次的生態農業休閒農莊。”史憲賓信心很足。

合作社還利用了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營銷手段,對農場的農業活動進行科普,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開發互動遊戲以及小程序吸引用戶參與,保持關注度。“農業要想利用互聯網突圍而出,首先要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保證產品的高品質,再通電商平臺、自媒體等營銷手段把一二三產業的產出變現,實現農業產出的高價值。”史憲賓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