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绝|历史上的第一次景泰蓝抢救行动

景泰蓝的几代传承者,

唯将生命融入其中,

仿佛一种宿命。

景泰蓝的真正复兴并走向辉煌,

有两个女子的名字是历史绕不过去的:

她们就是林徽因和钱美华。

燕京八绝|历史上的第一次景泰蓝抢救行动

北京的景泰蓝作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景泰蓝行业的萎靡引起诸多文化名人的关注,如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等。而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便是师从林徽因。

燕京八绝|历史上的第一次景泰蓝抢救行动

林徽因

燕京八绝|历史上的第一次景泰蓝抢救行动

林徽因设计夔龙纹对罐

景泰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连盛说,林徽因的一句临终嘱托让钱美华大师终生谨记,且将自己的一生韶光、一腔热血均付与了景泰蓝。而恩师钱美华的言传身教也令钟连盛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景泰蓝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燕京八绝|历史上的第一次景泰蓝抢救行动

钟连盛与钱美华大师研讨点蓝

抢救景泰蓝

“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

1951年,旨在抢救和扶持北京传统手工艺业,北京特艺进出口公司成立研制景泰蓝的实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了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

1951年6月,24岁的钱美华被分配到北京特艺进出口公司任研究员。后来在梁思成先生的建议下,钱美华到清华大学进修,师从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在林徽因的指导下, 钱美华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突破了以往单调的荷花、牡丹图样。钱美华还多次到景泰蓝作坊调研,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一道一道工序跟着老工人干活,熟悉每一个工艺流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她基本摸清了北京仅存的几家作坊的景泰蓝生产情况。而要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最关键是要调整生产结构,全面更新设计。

燕京八绝|历史上的第一次景泰蓝抢救行动

铜胎掐丝珐琅《四季平安 年年有余》系列

1955年春,钱美华匆匆赶往同仁医院,时年51岁的恩师林徽因已经病危。在听完钱美华对近来手工艺品设计的介绍后,已极度消瘦羸弱的林徽因现出一抹愉快的神情,她几乎使尽全身气力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美华,你记住了,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这是师徒的最后一面。钱美华大师生前曾回忆说:老师每吐出一个字,鼻子上的氧气管就跟着颤动,可字字都真切。

林徽因的这句临终嘱托,决定了钱美华一生与景泰蓝的不解之缘。景泰蓝的几代传承者,唯将生命融入其中,仿佛是一种宿命。

钟连盛回忆说:“钱美华大师晚年依旧一心扑在景泰蓝上,经常打电话给我:小钟,哪里有一个展览,你应该去看看,对景泰蓝的设计肯定会有启发和帮助。”

燕京八绝|历史上的第一次景泰蓝抢救行动

钱美华

钱美华遵从林徽因的遗愿

1958年工贸分开时,钱美华毅然选择来到北京市珐琅厂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工作。为了解景泰蓝的传统纹样和发展历程,经当年在故宫博物院兼职工作的沈从文先生指点、介绍,钱美华把自己反锁在存放景泰蓝的故宫珍宝馆,每次临摹都是连续十多天,渴了吃个西红柿,饿了就啃面包;冬天手冻得握不住笔,钱美华便不停地往冻僵的手和笔头上哈热气,坚持临摹,最终掌握了景泰蓝传统纹样的规律,并为其日后首开先河的景泰蓝创新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1971年,珐琅厂制胎车间发生一起机器爆炸事故,5米之外的钱美华受了轻伤,头发、身上都是碎片,丈夫非常担心,可她把伤口简单处理一下,就又出现在车间……钱美华孜孜不倦地进行景泰蓝的创新实践,在她担任北京市珐琅厂首任总工艺师前后,改变了数百年来凭印象进行手工传授的习惯,将传统样式制成图纸。

钟连盛说:“钱美华先生是珐琅厂首任总工艺师,我是第三任。她临终前特意把许多设计图纸和临摹稿送到厂里……”钟连盛微微哽咽的声音里有一丝难以察觉的酸楚和悲凉,“2009年,钱美华先生已经82岁高龄,我和老人家一起完成了她的一个心愿:集她一生艺术探索和智慧的收官之作——《和平尊》。”就是这样一位大国工匠、泰斗级人物,60多年用生命守护国宝景泰蓝,自己却勤俭朴素,参加会议脖子上还挂着公交一卡通。2010年3月31日,钱美华大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自然,钱美华大师早已后继有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为人做事最像她的小钟——钟连盛。

燕京八绝|历史上的第一次景泰蓝抢救行动

2009年,82岁高龄的钱美华先生,联袂新生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总工艺师钟连盛、高级技师李静精心设计制作了集她老人家一生智慧的收官之作——《和平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