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中正確對孩子的三個要點

不知不覺中,我又要和朝夕相處了一年的孩子說再見了。想當初接手這個班時,心裡既矛盾又害怕。因為這是一個有名的調皮班,每位帶過這個班的老師都給我打了“預防針”“強心針”。然而一年下來,我並沒有感覺到這些孩子有那麼可怕,相反,我覺得他們是那麼可愛、懂事。我靜心回顧了和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結合我所學的蒙臺梭利教育思想進行總結,發現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尊重,自由,紀律。​

班級管理中正確對孩子的三個要點

尊重

在蒙臺梭利的教學中,有一個十分明確的主導思想——尊重孩子。她認為:兒童具有人類所未知的能力,能夠把人們引向光輝燦爛的未來。如果我們想建立一個嶄新的世界,那就應當把發展這些隱藏的潛能視為教育目標。

尊重孩子,不能只放在嘴上。記得第一天和孩子們見面,我面帶微笑對孩子說:“小朋友好,我是你們的新老師張老師,非常高興我們能在一起共同學習、遊戲。我願意成為你們的好朋友。你們願意和我成為好朋友嗎?”答案是可想而知的,雖然孩子和我還很陌生,甚至有的還剛剛哭著說不要我,現在也都用一雙大眼睛忽閃忽閃地看著我,活潑開朗的孩子已經開始不停地叫我。我又說道:“那你們都認識我了,可我還不認識小朋友呢,你們願意自我介紹一下嗎?”熱情、親切的話語讓孩子很快就接受了我,並一一向我介紹自己的名字和興趣愛好,就連最膽小的孩子也在最後輕輕地告訴了我他的名字。我知道自己的記性不是很好,於是我又說:“小朋友認識我很容易,可我要認識這麼多小朋友就有點困難了,那如果我一時想不起你的名字了怎麼辦呢?”孩子們開心地說:“我們告訴你”。在這裡,我故意暴露了一些自己的弱點,可能有的老師會認為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弱點是很丟臉的事,而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適當地暴露自己的弱點,能拉近老師和小朋友之間的距離,讓孩子知道:老師也不是萬能的,也需要我們的幫助。果然,這一天,當我提問到一個孩子而卡殼時,有很多孩子立馬就告訴了我他的名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我在開學第一天就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溫馨、寬容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本著尊重孩子、一切為了孩子、與孩子做知心朋友的原則,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1.尊重孩子的想法

在我的班級裡,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或不遵守規則時,我總是先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讓他們自己講述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孩子在自己的講述中就能發現自己的錯誤,而不需要我再多說。

2.尊重孩子游戲的意願

在每一次的體育或遊戲活動中,我總是先詢問孩子的意願:你們想玩什麼?想在那裡玩?怎樣玩?讓大家充分討論後再確定遊戲方案,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我說什麼孩子們玩什麼。

3.敢於表達自己的愛

愛是需要表達的,只有讓孩子知道、感覺到你愛他,他才會和你做知心朋友。因此,我始終平等地熱愛並尊重每個孩子,常會用讚許的眼神、親切的言語表示對他們的喜愛;誠意地對幼兒微笑;愛撫地摸一摸幼兒的頭;把幼兒輕輕地擁入懷中;輕拍幼兒的肩膀;與個別不善交流的幼兒“咬”耳朵、說悄悄話、交流看法;把他輕輕抱著,激勵他……我同樣與幼兒一起“瘋狂”:有時候我會和孩子一起趴在草地上數螞蟻;當老鷹與孩子一起追逐……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和他們在一起的快樂。開展任何形式的活動都給不同的幼兒表現的機會,讓孩子們真正感覺到他們每個人都是老師的最愛。​

班級管理中正確對孩子的三個要點

自由

自由是兒童生命的法則。真實的自由是透過教育的援助而使潛藏的導引力量得以發展的結果,是屬於活動的、智力的、紀律的自由。

蒙臺梭利認為,在整個精神發展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孩子們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在“自由”的條件下進行。因為只有這時孩子才會完全處在一個自然、無拘束的狀態下,只有在自由生活時,孩子才能從環境的經驗中學習到經驗和獨立。

1.為孩子創設自由活動的環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要為幼兒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為孩子提供自由選擇遊戲的機會。為孩子的自由活動,我精心佈置了各個區域活動,並發動孩子與家長一起來豐富我們的區域活動以及活動材料。

2.為孩子創設自由活動的條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讓幼兒自由選擇內容來開展一系列活動。例如:飯後自由選擇區域活動,戶外自由選擇玩具,活動中自由選擇同伴,每個遊戲或某個進行中的活動中教師會準備不同層次的材料,讓幼兒根據需要自由選擇。而我們對孩子的語言不再是“你來做什麼”,而是“你想做什麼”“你願意做什麼”,當我們需要孩子幫忙的時候,我也會說:你願意幫我做……嗎?​

班級管理中正確對孩子的三個要點

紀律

蒙臺梭利認為紀律是一種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之上的積極的狀態,它和由強制而產生的“不動”是完全不同的。她認為兒童的活動應當是自願的,是一種自然的潛在趨勢,不能強加給他們,重要的是使兒童在活動中理解紀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體的規則,區別對和錯。她強調,一個有紀律的人應當是主動的,在需要遵守規則時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於別人。

我非常贊同蒙臺梭利的教育觀點。幼兒有充分活動的自由並不意味著他可以為所欲為。幼兒必須在自由的基礎上培養紀律性。自由和紀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自由活動是形成真正的紀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紀律也必須建立在自由活動的基礎上。

1.安靜

班裡孩子多,要想使孩子安靜下來有什麼辦法呢?

(1)在活動開始之前,我會讓孩子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你能聽到什麼聲音。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靜下心來,能以專注的狀態投入到下一步的活動中去。這時候,孩子們會很認真地傾聽。有的說我聽見了樓上小朋友拖板凳的聲音,有的說我聽見門外的人的說話聲,有的說我聽見鍾在走的聲音,還有的說我聽見外面風吹的聲音,更有人說我聽見了我邊上小朋友的呼吸聲了。安靜祥和的心理環境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

(2)與孩子商量安靜的指令。在活動中,當需要孩子安靜時,我不需要大聲喊叫或把鈴鼓敲得老響,只需要按照我和孩子事先約定好的指令輕輕地敲擊小鈴三聲,孩子就會安靜下來,慢慢地全體孩子就會意識到這個安靜的環境,而自然停下自己正在進行的行動,全體安靜下來,達到需要的境界。當得到老師的表揚後,這種好的規則意識就會潛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接受並固定下來。

2.選擇並整理

給孩子創設一個自由的空間培養孩子的紀律。孩子一進入幼兒園,我們就為他們創造了一個自由、安全、溫馨的活動環境。他們知道自己的水杯、毛巾在什麼地方,該怎麼用,用完後放回原處。晨間與區域活動可以在區域這個空間裡,隨意玩自己想玩的遊戲,但遊戲結束必須把它收拾整理好。在這些活動中我只需做孩子的助手,讓孩子自己做主。因為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東西,更能給他個人空間的感覺。這樣會使孩子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樣,產生平等感。他們在自己的小空間中會積極地學習、活動。

3.自律

例如在區域中活動,沒有人告訴孩子應該玩什麼,孩子能夠自由選擇他感興趣的東西,發揮了極大的自主性。但同時他們也知道,玩過的玩具是要自己收拾整理的。在活動中,孩子有足夠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並不是放任,不是為所欲為。孩子能夠自己選擇、自己決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選擇需要做並且是正確的事情。孩子在自由的同時還必須遵守紀律,學會遵守秩序,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4.規則

我們要強調的是:自由並不是對孩子的放縱,而是對孩子的教育。當孩子出現危險行為,比如侵犯他人、傷害自己、破壞環境時,我們必須主動加以制止,請他暫時離開。如蒙臺梭利所認為的,一味地放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若是教師以自己的耐心和意志認真細緻地觀察孩子,並尊重他們的自由,信任他們,那麼就較易使孩子的行為適度。

在區域活動中,我和孩子們共同制訂了這樣的規則:6張桌子每張有6個位置,孩子們在每張桌子上放置不同的積木。要求:1.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積木玩,但每張桌子上不能超過6個人。2.可以變換自己玩的積木,但不能超過3次。3.在玩積木的過程中,積木不小心掉在地上是允許的,但要立刻撿起來,同伴和老師會提醒,但同樣不超過三次。如果違反規則,給他們的懲罰就是取消遊戲資格。

在這個活動中,孩子有自由嗎?有。他們有制訂遊戲規則的自由,有選擇遊戲的自由,也有自己改正錯誤的自由。但同樣,他們的這些自由都是有一定的規則約束的。如果他們違反了規則,自由就被剝奪了。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內容來源網絡,因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