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融環境糊塗帳:財務數據洩密幽靈交易,大額資金疑遭外部挪用

科融環境糊塗賬:財務數據洩密幽靈交易,大額資金疑遭外部挪用

在大股東官司纏身、頻頻被人追債之後,原本手頭還算寬裕的科融環境疑似也跟著遭到了傳染。

因未能如期支付去年收購永葆環保的交易對價,科融環境被昔日的交易對手方請上了被告席,涉及的金額超過億元,這似乎意味著,科融環境目前的資金鍊,極可能面臨著像大股東一樣,一觸即崩。

大股東感冒了,原本應該資產、業務和人員獨立的上市公司何以也跟著打噴嚏被傳染?

財報研究院發現,早在一季度時,科融環境的賬本上就出現了高度可疑的糊塗賬,該公司在主營業務收入不足8000萬元的情況下,其與主營業務關聯度並不高的其它會計項下卻呈現出數倍於營收規模的重大異動,隱約暴露了該公司幕後幽靈交易的蹤跡,這些交易導致科融環境其它應收款暴增過億,將該公司的資金鍊推向了危險的懸崖邊……

鉅額的蹊蹺糊塗賬不得不讓人懷疑:科融環境資金鍊病症之所以遭大股東傳染,是否與這些幽靈交易有關?資金鍊斷裂、官司纏身、實際控制權朝不保夕的大股東,是否存在通過這些幽靈交易挪用上市公司資金,收拾私人爛攤子的可能?

大股東缺錢“傳染”上市公司

科融環境週末發佈公告稱,公司近期收到法院傳票,涉訴事件為2017年的7月科融環保啟動的對永葆環境的併購交易,因科融環境方面未在約定期限內足額支付交易對價,被永葆環保的原三名實控人股東起訴。

按照當時科融環境披露的交易細節,科融環境以3.85億元的現金收購永葆環保70%的股份,雙方約定,待永葆環保原股東業績承諾達標後,科融環境將以12倍的市盈率繼續收購永葆環保剩餘的30%股權。

不過,永葆環保70%的股權過戶完成之後,科融環境卻並未如期足額支付上次述約定交易對價的分期付款金額,這也成了本起訴訟的直接導火索。據悉,在上述訴訟之前,科融環境曾與原告(永葆環保的三名實控人股東)多次溝通付款事宜,但科融環境最終仍然爽約而成為被告。根據傳票內容,原告要求科融環境支付第一期付款的剩餘款項及利息、第二期付款的全部款項及利息,總金額共計超過1.37億元。

科融環境糊塗賬:財務數據洩密幽靈交易,大額資金疑遭外部挪用

(圖為毛鳳利)

在分析人士看來,科融環境違約成為被告,很可能意味著該公司開始步其實控人毛鳳利的後塵,其背後的資金鍊或已經斷裂無力支付上述款項。據悉,毛鳳利目前已深陷資金鍊斷裂泥潭,其控制的多家公司因債務問題而麻煩不斷,官司纏身。

財報研究院注意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科融環境賬上的流動資產為16.87億元,而其流動負債卻達到了13.97億元,其資金鍊明顯已開始捉襟見肘,隨時可能斷裂。而實際上,在收購永葆環保前的2017年上半年,從財務數據來看,科融環境的資金鍊還算較為充裕:截至2017年6月30日,科融環境賬上的流動資產為17.91億元,而流動負債只有10.73億元,其流動比率達到了163%,其資金鍊相對較為寬裕,支付上述交易分期價款似乎並不存在問題。

交叉傳染背後隱現鉅額幽靈交易

財報研究院注意到,在上市公司與大股東缺錢的病症交叉傳染的背後,科融環境的財務報表上隱藏著令人蹊蹺的大額糊塗賬,其一季度資產負債表中的其他應收款從2017年底的2.49億元突然暴漲至3.57億元,增加了1.08億元。

“一般而言,由主營業務直接產生的應收款項會被記入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項下,資產負債表中‘其他應收款’主要錄入的是與主營業務關聯度不高的其它應收往來款,如借款給外部第三方的債權,就屬於‘其它應收款’,因此科融環境其他應收款突增過億,這依稀顯示該該公司報告期內可能存在大量的新增外部非經營性佔款。”分析人士說。

財報研究院進一步研究發現,科融環境其他應收款激增的背後,其主業與副業之間的現金流數據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倒掛。

一季報顯示,科融環境利潤表上顯示的主營業務收入只有7712萬元,但其一季度“收到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高達3.97億元,與此同時,科融環境一季度“支付的與其它經營活動相關的現金”同樣也高達2.98億元。

科融環境糊塗賬:財務數據洩密幽靈交易,大額資金疑遭外部挪用

在分析人士看來,上述差異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科融環境一季度搞“副業”產生的現金流量要遠大於其“主業”的數倍之多,這表明該公司一季度可能存在大量的“副業”,而且其激增的其他應收款,很可能與這些“副業”高度相關,這也極可能是導致科融環境當前資金鍊短缺坐上被告席的主要原因。

科融環境到底搞了哪些副業?財報研究院查閱了該公司一季度期間所有公告發現,科融環境除了跟毛鳳利及關聯方進行了一次債務重組之外,並無公告其它可能導致上述重大財務數據變化的“副業”。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科融環境上述債務重組的內容為:關聯方變賣北京西直門附近的房產套現3938萬元,以償還部分對上市公司所欠債務。據悉,在此次債務重組前,科融環境2017年年報的資產負債表上還掛著對關聯方新疆君創的約7700萬元的“其他應收款”。

“上述債務重組只會有助於削減科融環境的其他應收款,但事實上,該公司的其他應收款卻是在大幅增加的,這意味著,如果上述債務重組在一季度內成功實施的話,那麼科融環境當期內實際新增的外部非經營性佔款可能還不只是1.08億元,而是接近1.5億元才對。”上述分析人士說。

實控人存挪用公款補私人窟窿嫌疑

很顯然,科融環境蹊蹺的財務數據異動背後,極可能隱藏著一些現在還沒有見光的幽靈交易,而這些涉及大額資金流出的幽靈交易發生的時間,又剛好與科融環境實控人毛鳳利資金鍊斷裂、官司纏身、實際控制權不保發生的時間高度一致,這是歸屬巧合,還是另有原因?

科融環境糊塗賬:財務數據洩密幽靈交易,大額資金疑遭外部挪用

財報研究院注意到,啟信寶收錄的數據顯示,毛鳳利控制的多個企業都以被告的身份陷入了與諸多合作伙伴之間的合同與債務糾紛中,其中有的已被列入了失信執行人名單,而更廣為人知的是,由毛鳳利實際控制的科融環境股票目前已經被法院全部凍結,其股權質押融資盤早已跌破強制平倉線,毛鳳利作為科融環境實控人的地位已是朝不保夕。

毛鳳利之所以陷入資金鍊困境,與其當初通過超高槓杆買殼科融環境有關。據報道,毛鳳利在收購科融環境時自有資金只有6000萬元,其外部槓桿融資卻超過8億元(科融環境因為隱瞞毛鳳利當初收購資金的來源涉嫌虛假陳述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而如今其持股市值卻已經跌至約6億元,毛鳳利的債務槓桿已處於崩盤的邊緣。

“對於毛鳳利來說,一旦其因無法還債而失去對科融環境的控制權,那麼她很可能將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並將陷入鉅額的債務泥潭難以自拔,只有保住對科融環境的控制權,並推動科融環境重組以拉昇股價,才是其脫離當前困境的出路所在,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她會繼續採用挺而走險的方式去四處籌集和挪用資金,暫時穩住債權人以免其對科融環境的控制權被法院強制執行。”上述分析人士說,“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由毛鳳利控制的科融環境出現了大額的疑似外部非經營性佔款和蹊蹺的鉅額資金流出,這其中到底隱藏著怎樣的交易,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該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按照現代企業治理規範的要求,上市公司與大股東應該是資產、業務和人員相互完全獨立的兩個不同實體,大股東的資金鍊出了問題,理論上應該不會影響到上市公司,但科融環境在其實控人資金鍊斷裂後,也暴露出嚴重的資金鍊問題,從原來不缺錢變成缺錢,這種交叉傳染不得不讓人懷疑科融環境在其大股東面前,到底還有幾分獨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