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来临?吃榨菜,喝二锅头,上拼多多,中国人真的没钱了?

消费降级来临?吃榨菜,喝二锅头,上拼多多,中国人真的没钱了?

吃榨菜,喝二锅头,上拼多多,在2018年这个夏天“消费降级”这个词突然火了。这三个词成为了消费降级的标签,与之对应的是前几年消费升级的概念,茅台、五粮液、进口商品。

前不久在美国上市的拼多多,成为了消费降级最典型的代表,虽然争议不断,但是人家1年销售2000亿。

消费降级来临?吃榨菜,喝二锅头,上拼多多,中国人真的没钱了?

牛栏山二锅头,7块钱一瓶,价格只有茅台的0.36%,股价涨幅却是茅台的28倍;涪陵榨菜更是气势如虹,今年上半年靠卖榨菜赚了3个亿,近两年股价涨幅超过200%,打败了99%的A股公司。

这个数字有多耀眼,背后就有多心酸。如果不是消费能力下降,谁愿意成天喝二锅头,拿榨菜当饭吃,还上着拼多多?

2018年,你做过或者观察到了哪些消费降级的事情?

其实,大家都很可怜啊

午饭时和同事聊消费降级的事,大家都很可怜啊,同事说养女儿的时候都去银泰买玩具,现在养儿子都在淘宝买玩具。儿子喜欢扯卷筒纸玩,昨晚他老婆忍无可忍抽了儿子,说现在卷筒纸那么贵,一玩就是一卷,败家玩意儿。

我俩相约每天下班以后去大院超市买菜,大家都是可怜人啊!

我有二锅头,你有猪头肉么?

据说这个盛夏,消费降级典型消费方式是这样的:

烤鸭不吃了,吃榨菜;

茅台、五粮液不喝了,喝二锅头,就猪头肉;

吃完饭,弄袋来伊份,解解馋......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这句装逼的话就太过时了!

以后最雅致的一句话就是:我有二锅头,你有猪头肉么?

榨菜、二锅头火爆的经济学常识

拼多多的火爆和榨菜、二锅头销量的增加,符合一个经济学常识:当收入减少时,如果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此种物品为正常物品。而当收入减少时,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反而增加,此物品为低档物品。于个人于社会皆如此。

消费降级来临?吃榨菜,喝二锅头,上拼多多,中国人真的没钱了?

不再任性了,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

下午茶没有了,当减肥。出门公交+共享单车,再也不任性地出租车或滴滴了。没买新衣服,毕竟上班有工作服。新出了苹果也没买,旧的还能凑合。给家里人配置了保险,平均每年就要交一万多了,小病靠社保,大病靠商保。好久没去吃日料了,一顿500多可以买好多包尿不湿了。护肤品也不再追求大牌了,化妆品旧的还能用,反正我素颜,偶尔涂个口红显气色。健身卡也不办了,自己在家用keep。

@程程

再见了!奶茶、健身房与饿了么

去年毕业,一毕业就得消费降级,大学时实施的奶茶自由,以及健身房办卡自由已经不复存在。换成了某不知名品牌榨汁机,自己淘宝买8.8包邮的椰果,38元五斤的百香果来代替coco15元一杯的百香果双响炮。以及又开始跳高中时跳过的郑多燕。去外地也从雷打不动的飞机改成了一夜硬卧。

外卖动辄一份均价25,关闭了饿了么会员,开始自己做饭,毕竟一袋9.9的意面可以吃很多很多顿。每天逛菜市场,才发现25块可以买很多原材料,买水果也不像以前偏爱新鲜,台芒有黑点的更甜,更轻,性价比不要太高。2.5元一斤的酥梨榨汁也很美味。香蕉牛奶充当奶昔也毫无违和感,自己做的芒果冰沙更胜于阿姨很芒的18块的。

如果老干妈上市,估计会比茅台还牛。

榨菜的股价是股民和房奴集体推高的。如果老干妈上市,估计会比茅台还牛。

买房和投资没钱了,人最容易想到的便是从衣食住行的“吃”上节省开支,但扪心自问,又有谁能做到每日每夜的清汤寡水?这个时候,咸鲜酸辣还很便宜的榨菜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学会了做饭与理财,感觉也不错

以前我基本上是叫外卖,周末就下馆子。现在自己做饭,卫生干净,还能省下一笔钱去投基金。

如何消费就是如何生活,很多人喊着要消费升级,也是在跟风。

以前去超市喜欢买各种进口水果,现在喜欢买平价的国产水果,口感也差不多嘛。想旅行,就去登山吧,花费不多,风景不错,还锻炼身体。

消费没有降级,而是更加理性?

我觉得很多人消费不是降级,而是比较理性了,买个T恤大几百上千感觉自己有点傻,所以就在打折时买。因为现在消费点太多,欲望被分散,收入没有明显增长,花钱就要聪明点。

嘴上说着消费升级,钱包还是很诚实。

在北京,很多常去的、用料过关、口味不错的老馆子纷纷倒闭(人均在50-250之间),餐饮图谱逐渐被替换成了连锁加盟类的馆子。究其原因,是店租人力成本提高,这些独立的餐厅很难运营下去,逐渐搬离市区,或者干脆不干了。那些独立餐厅的品质远高于连锁;但是连锁的运营成本更低。这说明大家嘴上说着消费升级,钱包还是很诚实。

更多资讯请关注点赞↓↓↓↓↓↓↓↓↓↓

消费降级来临?吃榨菜,喝二锅头,上拼多多,中国人真的没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