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上班的人憑什麼過得比我好?」

▼▼▼

關注我,治癒你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本文為Lens微信公號“WeLens”(ID:we-lens)授權轉載。Lens 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憑他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憑他們付出了我們看不到的代價。”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奔到地鐵口要五分鐘,出站時要走過兩個街區到達單位。中間會路過三個早餐攤:煎餅、包子和快餐連鎖。你想要給生活以變化,落實到具體,你跳過了今天本該輪到的煎餅攤,走進了包子鋪。

從鬧鐘響起的那一刻起,大多數人就知道自己今天一天都會去哪兒,做什麼事有時這種節奏支撐起你生活的框架,有時候內在化學變化來臨,你想撞斷它。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早會過後,東京已接近中午。你看到有人又發朋友圈了。話語裡俏皮地抱怨舟車勞頓,但配了九張和勞累沒有一點關係的東京風景照。

……五味雜陳是形容此刻心情最禮貌的說法。

“那些不上班的人憑什麼過得比我好”是一個問句。

自由職業者是一個選擇題,對他們而言,同樣是選擇了其中一條路,而放棄了其它。我們蒐集到的例子中,每個人都提到了人生軌跡的變化。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阿久

從 輔導員 到 靠駐唱養活做音樂的樂隊主唱:

剛辭掉大學輔導員、到大理組樂隊的時候,父母半年不接我電話。沒有什麼存款,靠在酒吧駐唱賺錢,一週四天。那時,這四天是我最期待的,因為酒吧包晚飯,還送一杯酒。


最慘的時候,我們一週只吃四天飯,把酒吧老闆都吃怕了。老闆讓我們暖場,唱他指定的歌,但我們常常偷偷地唱自己寫的歌,觀察觀眾的反應。


有客人專程來看我們演出,慢慢地有經紀人、有公司來和我們談出專輯的事兒。後來我們在大理買了座小院子,有自己的工作室,去年是我畢業後第一次給爸媽包紅包,兩個人都是12888,覺得自己棒呆了。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A男 從 文員 到 編劇:

三年前辭職在家寫劇本,接的第一個活兒合同出了問題,最大的一筆稿費拖了一年。當時銀行卡里只剩幾千塊錢了,女友剛剛參加工作實習工資三千,我們決定從東四環搬到通州,不然付不起房租。


唯一覺得對不起的人就是她,每天擠早晚高峰將近兩小時的地鐵,不敢吃不敢穿,過節不敢出門,過生日不敢喊朋友。


有天早晨接到了一條銀行短信,是筆鉅款,我趕快把女友推醒給她看短信,她愣了幾秒鐘她一下子號啕大哭,說終於不用當著同事的面啃饅頭吃泡麵了。很感謝她在我人生中最難的一年裡不離不棄。現在卡已經存夠了買房的首付,在那樣的日子總算是過完了。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Apple 從 會計 到 咖啡培訓師:“都說讓我去找個單位,有五險一金,有產假。”

幾乎是在親戚朋友不解的眼光中辭職,那時口袋裡只有八百塊錢。


剛好大學在咖啡館打了三年半的工,所以跑遍本地的咖啡館,毛遂自薦,一圈下來,有個老闆看過我的手藝後,當下決定讓我給他們員工做短期培訓。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收入不穩定,第一年裡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情人節和男朋友吃燒烤就算是慶祝了,辛酸又幸福。一直到第四年,卡里的存款才超過六位數。現在是第六年,算是有錢有自由,或許下一步該考慮自己開一家咖啡館了。

@塵_DustStudio_C... 從 銀行職員 到 攝影師:

我是個從銀行辭職的攝影師……從默默無聞到今年第一次參加國際大賽……在別人誇讚你辭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多麼勇敢多麼值得敬佩的時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咬碎了多少牙經歷了多少心酸......

@溯曼 從 電視臺編導 到 獨立紀錄片導演:

受不了電視臺裡複雜的關係,所以離職了。當時和男友合租,離完職在家等別人介紹活兒,交房租是我最難受的時候。

男友養著我,我覺得自己是個廢物。


第一個項目是去雲南山區裡拍一個民歌的紀錄片。一個女孩子扛著相機、鏡頭、三腳架和行李就這麼去了,呆了三個月。山裡蟲子和螞蟥多,我一個江浙人頓頓被迫吃辣椒,晚上幾乎睡不著覺,什麼事都要自己來,沒有團隊幫忙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片子出來,賺到自己辭職以來第一筆錢,十萬。也藉著這部片子,我拿了兩個紀錄片獎,不是大獎,但陸續有人找我拍片子了。就是朋友間多了個外號,叫女乞丐,因為每次拍完片回到北京,形象都太落魄了。

也還有人仍在辛苦堅持,試圖抓住那幾絲希望。

@假兩件 從 製藥廠技術員 到 獨立攝影師:

情商低,和領導經常爭執,被辭退時人還是蒙的。怕丟人不敢回家,又沒錢,只好厚著臉皮求同學收留。因為怕添麻煩,一早就出門閒逛,晚上睡覺時才回家。


有一點攝影基礎,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厚著臉皮打有償拍照的廣告。開始拍一組三百,一個城市湊足四個人我就趕過去拍,賺到的錢勉強夠車票、吃住。從雲南回來時太累在火車上睡著了,相機掛在脖子上沒丟,但裝鏡頭和包被偷走了。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到站,從火車站走了十幾公里回到同學家,忍不住在門口掉眼淚。現在仍然是存不了錢的狀態,但過去一年走過十六個省,去了五十多個城市,這是最大的收穫吧。

@YAMADA_Kamiyu : 換了房,嫁了人:

自由職業第七年,給家裡添錢換了房,嫁給了自己喜歡的人,去了很多國家,學會了幾門外語,過著貌似精緻和精彩的生活,但是惶恐和孤獨仍然如影隨形,曾經交不起房租時被二房東羞辱,被家裡碎碎念“沒個正經工作你可咋整” ,發高燒不敢去醫院因為害怕花錢,猶豫過要不要為了麵包放棄愛情......那些回憶仍然如潮水般, 在低谷輕易地淹沒我。很多人羨慕我的生活,但或許

只有自己知道,無路可退的人必須勇敢,就像沒有傘的孩子要努力奔跑。

@阿婆 從 奶茶店店員 到 周邊設計師:

在景區奶茶店工作,從早上十點站到晚上十點是經常的事兒。有一次給客人做錯飲料,道歉完客人執意要投訴,我被扣了五百塊錢工資。我那時候工資一千三一個月。半夜回家腳底站得發紫,一個人邊哭邊揉著。


當月辭職,開始撿起幾年沒碰的畫畫,在市裡一家繪畫培訓打零工,當助理,回到家就拼命畫畫。2011年時手機殼市場變大,我自己設計,自己找廠家製作,自己放到網上賣。2014年起,收入開始比較穩定,不斷有人找到我設計各種商業周邊,於是自己開了個設計工作室,很小。好在生活隨性,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走。

你看,這些掙脫出“束縛”的人,他們也咬過牙,流過淚,被下個月的房租愁得連地鐵口的小吃都買不下手。他們的焦慮,還來自於這個時代仍然存在的偏見,這個偏見叫做“正經工作”。

很多人對自由職業者的身份躍躍欲試,卻總是踟躕不前,就是因為貪戀“穩定”。於是站在圈內,先用手銬把自己和穩定的體制拷上,再無拘無束地對著自由羨慕或遺憾。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在他們看來,穩定是五險一金,是同事的嬉鬧,是可能存在的升職機會,是每月都會準時響起的工資短信,更或者是固定的生活節奏帶給他們的安全感。但這些穩定,真的是牢不可破的嗎?其實不是。

最大的穩定,是一技傍身。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那些不上班的人憑什麼過得比你好?自由與穩定是不同選擇下的結果。但他們之所以過得比你好,是因為他們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藝。

相形之下,對那些羨慕自由職業的人,當你建議他勇敢去追求時,他的回答往往是:沒有一技之長。

正因為沒有一技之長,所以才會一邊抱緊現有的穩定,一邊胡思亂想。實在不行了,就再切換一個地方重新來過……

反而是上班族中能力強的那些人,和自由職業者有著更多的相似,比如做事更堅決,更善於學習,更自律。

就像電影導演黑澤明對寫作的看法一樣:

“乏味的XX,必須成為你的第二天性……”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那些不上班的人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撰稿:木羊

“那些不上班的人憑什麼過得比我好?”“那些不上班的人憑什麼過得比我好?”順手

“那些不上班的人憑什麼過得比我好?”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