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撤訴:放棄了什麼?獲得了什麼?

歷時十多年的“國酒”商標註冊之爭,8月13日以大反轉的結局畫下句號。

8月13日晚,茅臺決定放棄對“國酒茅臺”商標註冊的申請,撤銷訴訟申請,並向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致歉。

公告出爐,立即獲得業界內外的一片點贊。次日貴州茅臺收漲0.13%,資本市場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了態度。

2001年茅臺上市前,曾經歷過類似的商標糾紛。那是茅臺和貴州醇打商標侵權官司,曾引起全國巨大反響,最終茅臺主動撤訴放棄了對貴州醇品牌的主張,反而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蝶變是飽含痛感的成長

開頭容易,結局難猜。“國酒”商標註冊之爭已經持續17年,最終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謝幕。

8月13日茅臺作出的重要決定,充滿智慧,彰顯大氣。

1951年茅臺由三家作坊合併,組織工匠重新起步,開啟了一段漫長征程。白駒過隙,轉眼間到了2001年,茅臺起步申請“國酒茅臺”商標註冊時,他們剛剛轉型市場,面對重重壓力,也不是經營業績最好的白酒企業。

十七年過去,茅臺已不斷自我突破,負重前行,成長為中國最具品牌號召力的優秀企業。

專注企業的成長與發展,顯然是比求一塊牌子更難、更重要的事。對“國酒茅臺”商標訴訟案的主動放棄,是茅臺更加理性、更加自信的一種表現。

兩年來,茅臺高層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此番更主動放棄商標申請,正是茅臺競合戰略思維的延續,更是茅臺自身持續發展的定力所致。

當茅臺把目光投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酒業品牌,良好的成長環境顯得至關重要。從反覆申請到主動撤訴,茅臺作為一個立志走向世界的企業,立意與眼界已經超越自我,進入另一種格局與境界。

放棄了“國酒”商標申請的茅臺,已經把視野投向更遠處。茅臺人知道,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光環,只有持續不斷的奮鬥。

從這個意義上看,這次放棄背後,或是更大的獲得;此番放棄背後,或是艱難的蛻變。

1951年,放棄了農耕時代的傳統作坊,進入工業時代的大生產、標準化轉型;

1998年,組建營銷隊伍,拋開統購統銷的保護,告別計劃經濟體制,進入市場化時代;

2000年,放棄“貴州醇”品牌,終結與興義貴州醇的官司,為茅臺上市消除障礙;

2001年,放棄不透明的企業治理模式,正式進入資本市場,從此進入更大的發展空間;

……

近年來,茅臺快速發展,放棄了“一品獨大”,向“多輪驅動”蛻變,因此擁有了更多的增長點和更強勁的動力……

如今,茅臺正在放棄的,不僅僅是持續了十多年的“國酒茅臺”商標之爭,還有由此帶來的行業緊張氣氛與輿論包袱——

日前,投資龐大的“智慧茅臺”頂層設計方案成功通過專家評審,即將啟動,標誌著茅臺對標世界一流企業,邁入全面信息化管理時代。

蝶變是飽含痛感的成長,但是撕開繭殼的風景,值得去經歷這種痛感。

茅臺撤訴與成熟商業的再造

中國有許多時光悠久的傳統產業,卻普遍存在內耗有餘、創新不足的硬傷。白酒行業也曾經如此。

多年前,對“央視標王”的非理性爭奪,拖垮了不少雛形已成的酒企,成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間令人扼腕的記憶之一。名份從來不是救世主。

要蝶變為真正成熟的商業文化,中國白酒需要拋下名份之爭,用強大的核心科技和一流的管理能力,賦予品牌更多含金量,才能獲得市場的充分尊重,突破“泥沼”效應,飄香四海。

茅臺近年來的許多舉措,無論是對傳統工藝的執著堅守;還是在買方市場格局下不遺餘力的價格控制;又或是主動放下身段、拋開門戶之見,推動行業競合發展;再或是對核心技術的強烈追求,全面引入外腦,持續升級品牌管理模式;乃至於茅臺公益的不斷加碼……都成為推動中國白酒產業走向整體成熟的正能量。

如此種種,其實是一顆對市場的敬畏之心。只有始終抱有對市場的強烈敬畏心,才是成熟商業文化應有的姿態。

持續經年的“國酒”商標註冊之爭,精彩轉折出乎意料,從屢敗屢戰,到異議叢生,再到如今的大反轉結局,堪比熱門大戲。這是一部以中國品牌為主角的勵志大戲。

放下“國酒”商標之爭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開始。當今的商業競爭,早已不是單項PK賽,而是企業綜合實力的全方位較量,而消費者是唯一的終極裁判。更好的行業融合度,無疑為茅臺贏得更多加分,茅臺看似退了一步,卻成功築起了品牌“護城河”中最蜿蜒曲折的一環。

放棄“國酒”之爭彰顯大氣

“茅臺將繼續感恩前行,一如繼往、一心一意做好產品,以過硬的產品品質、溫情的品牌服務回饋社會。”茅臺的公告一如既往的平實,且充滿誠意。

茅臺的“感恩”不是套路不是虛言。長期以來,茅臺致力釀造民間及外交禮賓美酒,如此重大的責任,讓茅臺嚴苛的質量管理,無論是物質匱乏年代,還是改革開放後的快速增長期,都顯得獨樹一幟,為茅臺贏得了持久的卓越的品牌聲譽;

茅臺作為國企,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化,實現重大戰略轉型,深耕市場,更因為獨特的身份,在國家強勢崛起的推動下,大力實施品牌國際化戰略,邁向全球的步履鏗鏘有力。

茅臺鑄造新輝煌的奮鬥歷程和驕人業績,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與“國酒”商標帶來的異議相比,“茅臺”兩個字今天已擁有足夠的含金量,吸引著眾多社會資源的彙集。與其承擔一項受到質疑的標籤,不如深耕自留地,茂盛生長。

醬香白酒是中國白酒中十分獨特和優秀的分支,但不獨立於中國白酒之外。“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有高遠站位者,當然要選擇最寬廣的洋麵。

全球化時代中國品牌面對的是無比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前所未有的激烈角逐,放低身段,伸長根系,是長成參天茂植的正確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