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之前法國發生了什麼?

舊制度與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開創了新政體的紀元,不但使法國改換了政權,而且變革了整個歐洲的舊制度。在革命前,歐洲和法國中古時代的社會形態依然存在。國土被分割成了許多封建小國,封建小國間的封建主互相兼併和攻擊。莊園地主和城堡貴族在社會上建立起了一個無法無天的特權局面。工業受制於行會監督,農業屈服於封建領主和僧侶的什一稅壓迫之下。

法國的君主專制是對分散的封建制度的一次變革,在最早的幾個朝代,王位都是選舉的,國民還充分的享受主權,國王僅僅是一個軍事首領。後來,封建制度使國王日益脫離民眾,國家機關出現了異化,政治開始變成少數權貴的專門領域。國王依靠軍事權力,聯合貴族一起剝奪了平民的政治權利,然後國王又剝奪了貴族的權利。權力由大多數人轉到少數人手中,又由少數人轉到一個人手中。貴族雖然還保留著爵位,但已經失去了權力。王位變成世襲的,王權則毫無限制,整個特權現象達到了頂峰。

在路易十四時代,經過投石黨之亂後,國王最終摧毀了

分散的封建制,建立起專制的帝國制。法國國王通過入侵封建主的領地,征服封臣,取消諸侯會議,接管領主裁判所,最終將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全部統一於一身。在這個時期,是舊制度特權發展到頂峰的時期。國王享受最大的特權,國王可以用“密札”的方式隨意監禁或流放任何人,可以用“充公”的辦法處置任何財產,可以用“捐稅”的手段徵收任何人的收入。國王是最大的私有者,也是最大的特權者。在國王之下,還分佈著許多貴族集團和僧侶集團,這些集團也擁有超出平民之上的特權。他們可以享受免稅的優惠,可以靠爵位來實行表決權,他們的特權只要不跟王權衝突,就可以為所欲為。

大革命之前法國發生了什麼?

“太陽王”路易十四

正如分散的反面是集權,而專制的反面又是民主。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直接摧毀了這一切特權,把整個社會置於平等之下。革命試圖建立一個公道的併合乎時代精神的社會秩序,革命用法律代替專橫,用平等代替特權。革命期間,內部的反抗反而導致人民大眾的最高主權,外來的侵略又造成了軍事統治。無論革命輸出的是一個怎樣的成果,革命的直接目的還是達到了——摧毀舊制度!

革命的階級力量

封建帝國制下的法國分為三個階級,並且在階級中還存在許多階層。

國王和宮廷超出三級之上,是最高的等級。下面第一級是僧侶,僧侶分為兩個階層,一個是收入豐厚的大主教和大修道院長,一個是窮苦的佈道傳教士,後者常常跟第三等級聯繫在一起;第二級是貴族,貴族分為寄生性最強的宮廷貴族、暴發起來的穿袍貴族和對農村進行壓迫的地主貴族。最後一個階級是指除了權貴特權階級之外的所有

平民階級,他們既受宮廷壓榨,又受貴族欺凌,在他們之間按各自的利益分為許多行會。他們僅僅佔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靠著這點土地,不僅要向領主繳納地租,還要向教會繳納什一稅和向國王繳納賦稅。

除了第三等級之外,其他的權貴階級都是不從事生產勞動的寄生階級。這種寄生階級是從社會的各階級中分化出來成為統治階級的,他們利用國家機器對其他各階級進行壓迫。在早期時候,統治階級可以為所欲為的滿足自己的貪慾,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第三等級的壯大,權貴們寄生性開始變得越發不合時宜了。

路易十四是最後一個蠻橫的專制國王,雖然他憑藉無限強大的權力,在國內殘酷的鎮壓異見人士,不準任何人反對它,只許人們擁護他、效法他。但是,專制主義在取得了短暫的勝利同時也耗盡了所有的力量,等待它的必然是進步的反撲和正義的清算。在路易十四的專制時代,有才幹的人都死了,工業外遷,錢財外流,法國的創傷只是被掩蓋在桂冠之下。

專制政府都喜歡聽頌歌,它們本想鼓勵人們歌功頌德,結果卻為人們提出指責準備了條件

。因為,為了要人說些對自己有利的話而引人思考,而後卻又不許人思考對自己不利的東西,這是辦不到的。等到頌歌唱完之後,人們就要開始辯論是非了。因此,在路易十四時代落下帷幕之後,路易十五時代就出現了啟蒙運動,思想家們針對社會的弊端進行了研究和思考,闡述了時代的需要,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風潮。

當革命的一切條件都已經成熟之後,最終等待的就是那條觸發革命的導火線了。

路易十六政府改革的失敗

路易十六於1774年5月11日登基,成為封建法國最後的國王。在他的新政府成立之前,法國已經飽受財政問題的苦惱,權貴們對經濟的寄生性導致他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無論是弗勒裡的修修補補財政部還是泰雷的破產財政部都沒有使財政得到恢復。

在這種背景下,路易十六任命優柔寡斷並且年老的莫爾帕為首相。莫爾帕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讓後臺有勢力的人物進入內閣,於是先後啟用

杜爾果、馬爾澤布內克爾來進行改革。

馬爾澤布主張給每個人應有的權利,取消拷打逼供、國王的密札和新聞檢查等做法,他是當時思想開明的貴族之一。杜爾果則更為激進,他試圖實行一套更為廣泛的計劃,他希望能夠取消一切特權,免除農民的徭役,取消省界壁壘和貿易的內地關卡,想通過省議會的途徑,使國民逐漸參加政治生活——總之,他想通過改革來實現大革命所期望實現的事情。

但是杜爾果由於激進的主張,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莫爾帕更是對他的權勢日增而感到威脅和不安。最終杜爾果的財政總監職位被克呂尼所替代,克呂尼上任半年後,又被內克爾所替代。

內克爾是法國大革命早期的英雄人物,他設想的改革方案要比杜爾果的範圍小些,但他的做法比較穩健和緩。他是一個典型的調和派人物,希望能夠通過利用宮廷要錢的機會為人民爭取一些自由。他主張緊縮開支,量出為入;在平時靠稅收來供給開支,在財政緊急的時候可以發行公債。發行公債需要有信用,這就促使行政的公開;課稅需要國民同意,這就要求國民能夠分享政權。

公民們通過內克爾的方案,可以以購買公債和繳納賦稅為代價取得參政的權利。

可惜內克爾匡救時弊的主張最終沒有被採納,任職不久之後他就屢次被權貴攻擊,最終選擇了引退。此時,莫爾帕也死了。王后接替了首相的位置,成為國王的左右手。她在人事方面進行了改變,宮廷大臣取代平民出身的大臣成為內閣的主要成員,改革的勢頭隨之消失,革命的種子開始孕育。

大革命之前法國發生了什麼?

路易十六夫婦

1789年,王后任命卡隆為新的財政總監,卡隆的政策與內克爾完全相反,他主張闊綽。為了使自己不像內克爾那樣被權貴搞垮,卡隆極力討好權貴,希望靠這些人來維持自己的地位。他通過各種津貼來博取大領主們的擁戴,欺騙資本家,到了和平時期還大肆發行公債。在短短的幾年內政府發行的公債高達16.46億,而且每年都有1.4億的財政赤字,在不堪重負的財政問題下,卡隆最終倒臺了。

新一任財政大臣是卡隆的政敵布里安,布里安面對的是一個完全無路可走的局面。再繼續卡隆的揮霍是不可能的,想倒回內克爾的簡政也已不是時候,節省開支的藥方已經不靈了。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只有三個辦法,一是犧牲權貴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這個阻力太大,無法實現;二是再次舉債,可是由於卡隆已經把政府的信用搞光了,這個方法不能再用;三就是徵稅,這個計劃立即遭到高等法院的反對,但是布里安還是選擇了這條道路,並且與高等法院展開了鬥爭。他通過流放高等法院成員的方式,試圖用暴力去恢復政府的信用,結果不僅沒有解決

財政的困難,而且引起了政權的困難

布里安非但沒有幫宮廷弄到錢,而且還把財政困難搞大了。他決定放手一搏,向國王上書請求迅速恢復三級會議,這一個決定直接為大革命埋下了地雷。布里安激起了全國的憤怒,損害了政府的威信,當三級會議成為國王增加賦稅弄到錢的最後手段時,一切的矛盾都即將被激化。

路易十六政府的改革沒有奏效,當他在節約開支方面依靠宮廷、在稅收方面依靠高等法院、在發行公債方面依靠資本家的希望全都落空後,他只好尋找新的納稅人——向權貴求援。他要求貴族和僧侶參與國事,可是全都遭到了拒絕,最終他向國民發出呼籲,至此三級會議的重開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三級會議只不過是把即將到來的革命公佈於世而已。

大革命之前法國發生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