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子?

列宁主义是在跟第二国际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第二国际的代表们号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中有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学生卡尔·考茨基,第一个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普列汉诺夫,修正主义的头头伯恩施坦等等。在列宁的时代,第二国际垄断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并进行了化学阉割,除去了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及革命因素。因此,列宁后来写作了一篇《卡尔·马克思》,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为夺取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而进行斗争。在那篇杰出的文章中,列宁说道:“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为了便于清晰的叙述马克思主义,列宁先是介绍了马克思的世界观,而所谓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内容是新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从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三大缺点:(1)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建立在机械性思维之上,它以力学为基础而忽略了化学和生物学的最新发展;(2)旧物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具有非辩证的特点,没有彻底而全面地遵循发展观;(3)旧物主义在实践观上是一种感性的直观,它没有把人的实践理解为处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所以能动性的方面被阉割了,旧唯物主义只是在“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基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了新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入自然观历史观之中。

列宁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子?

在自然观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绝对的、神圣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带有必然灭亡的迹象;世界中不断出现产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过程。辩证自然观将运动的观点引入自然界中,抛弃形而上学永恒不变论,并且扩展了物质概念,广泛的将生物学、电学、化学、地质学等科学作为自然观的基础。同时根据异化理论的分析,让自然科学通过工业生产进入到社会领域中,使自然观与历史观发生联系。

在历史观方面,彻底的发挥了唯物主义,消除历史理论的两个缺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仅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且还更深入的探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摸清社会关系体系(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将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生产力)作为社会关系的根源;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力的说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精确的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全面的研究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老过程,考察一切矛盾趋向的总和,把历史当做一个十分复杂且充满矛盾但又具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这种历史方法进一步分析就得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对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内容,马克思自己归纳得十分简练,他在给约 魏德迈的信中说出了三个基本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核心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个理论也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与历史编纂学家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阶级斗争理论根本区别之处,列宁最卓越的地方就在于发展了这个理论,而第二国际最糊涂的地方就是抛弃了这个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学

接着,列宁介绍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列宁说道:“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学的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为内容,为了弄清楚这个线索,马克思先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细胞”——商品来入手。

马克思把商品的属性区分为使用价值(有用性)和价值(交换性)并深入的研究了价值,提出

劳动价值论。商品本质上就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社会关系(或交换关系),只有从大量的交换现象中的关系入手,才能认识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说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中凝固的劳动时间具有二重性,进而区分出价值形式货币。从商品进展到货币,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分析,货币是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最高产物,它把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各个生产者通过市场所发生的社会联系遮蔽和掩盖起来,货币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货币不仅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职能,还具有代表财富的职能。

货币作为财富的代表退出了流通领域,进行蓄积,然后又重新回到流通中获得额外价值,当T—G—T变成G—T—G、为买而卖变成为卖而买时,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货币就变成了资本,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本质的内容。在为卖而买的过程中,在货币投资周转的时候,人们都知道其中有一个利润的存在,这个利润就是所谓的“增值”,这种增值才使货币变为资本。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货币在买卖中发生增值呢?

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创造价值的属性,它的使用过程是一种损耗,但同时又是一种增值,这种商品就是人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就是价值的源泉,因此劳动力的损耗的过程中会生产出价值来,增值就来自于生产与损耗的差额。为损耗附加的代价就是工资,工资的多少是由生产生活必需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多少无关;另一方面,劳动力的生产就是工作日,因为劳动力已经出卖给了资本家,因此工作日的长短往往由资本家来规定,他会公开或者隐蔽的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当工作日的长度超过生产生活必需品的社会劳动时间时,增值便产生了,也就是所谓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作日和劳动力价值的差额,劳动力价值在资本家处被量化为可变资本,只要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进行比较,就可以说明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这个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

”。

列宁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子?

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有两种方法:一是延长工作日,通过加班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量;二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用机器大生产来提高生产率。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程度都是上升的。延长工作日带来的疲劳自然不必说,机器的使用会造成生产率的提高,间接的导致生活必需品的价值下降,进而降低劳动力价值,实际工资会降得更低,工人间竞争更加激烈。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把资本主义提高生产率划分为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如果加上电力生产和现在的信息技术,那就是五个阶段了。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五个阶段中,生产力发展得异常迅猛,但劳动者的工资始终维持在仅够养家糊口的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一部分人出卖劳动力另一部分人购买劳动力这种现象呢?为什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会建立在这种雇佣劳动之上呢?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确立前,从前代继承下了原始积累的生产力成果。所谓的原始积累就是强迫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普遍的出现土地兼并、殖民掠夺现象,原始积累把原来的农民、小生产者驱逐出土地,剥夺他们的生产资料,造成劳动力人口的浪游,直到大工厂和手工作坊的出现才收留这些“无产者”。

因此,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分为两个方面:一、在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一部分人手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本;二、存在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自由劳动力,这些自由劳动力就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无产者”。

资本主义的产生依赖于原始积累,它的发展统一具有资本积累的趋势。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会产生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被资产阶级重新投入生产,致使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超过可变资本。资本积累加速机器、技术对人工的排挤,导致贫富分化,产生“劳动后备军”,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劳动力人口过剩意味着社会消费的不足,而资本的积累却仍通过信贷等方式进行无止境的扩张,最后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这种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周期性地发生。当生产资料的集中、资本蓄积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地步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就要面临破灭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丰富有全面,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详细介绍。不过我们不难看出它的结论——根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规律发展,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从而产生出新的社会,这种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庞大的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就像资本主义的产生依赖于封建晚期的原始积累一样,社会主义的出现也多少利用了资本主义造成的条件。封建社会晚期的原始资本使动产资本战胜了不动产资本,商业资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为推翻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阶级力量;同样,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必然会造成无产阶级的广泛联系,资本的聚集,人口重新分布,民族壁垒被打破,组织化的生产将大力的促进无产阶级的联合,壮大无产阶级的社会力量。可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方式顽固不变,与生产的社会化产生尖锐的矛盾,必然会造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会出现力图实现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的尝试,导致“剥夺者被剥夺”。

列宁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子?

无产阶级如何实现“剥夺剥夺者”的目标,就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马克思依据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方法,提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

无产阶级在开展斗争时,需要客观地考察社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制定策略提供依据。在考察的过程中,需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观察社会运动所处于的状态,根据现实情况来施行应对措施。

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斗争划分为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这两个斗争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在社会运动缓和的阶段,经济斗争为主,政治斗争为辅,在社会运动激烈的阶段,政治斗争转为主,经济斗争退居辅。无论是那种斗争,或者两种斗争的联系,马克思都是用极其广泛的、全面的、辩证的、真正革命的观点来看待。

因此,在第二国际醉迷于经济斗争的时候,列宁重新复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斗争。使革命的武器变成两门大炮,轰开冬宫的大门,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做了更进一步的尝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