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礼的教育,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

没有礼的教育,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

《群书治要》讲座第22讲08节

没有礼的教育,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了。确实是孟子所说的,“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和禽兽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

没有礼的教育,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这个“宦”就是学习仕宦之学,学习怎么做官,提高领导能力。“学”,就是指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无论是学习从政,还是学习其他的东西,不根据礼,师生之间就不能产生亲近之情。这个礼可以使教者认真负责、竭尽全力,使学者恭敬专心、一丝不苟。所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而且师徒如父子,通过这些礼,让学生对老师又恭敬又亲爱。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这个“班”就是次的意思,次序。“朝”就是朝廷。“班朝”,就是在朝廷中按照职位品级以定位次的仪式。“治军”,就是治理军队。古代人军队建制,以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五伍就是二十五人,四两(也就是一百人)为一卒,五卒(也就是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也就是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师(也就是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国家都是根据这一建制“以起军旅”(来征兵)。军队的治理也都必须依靠礼,譬如说军队要出征,首先要有祭礼,还有誓师之礼,打仗凯旋之后还有凯旋礼等等。整个军队的治理如果没有礼的话,那就不能够彰显威严。

“莅官行法”,这个“莅”就是临的意思,“莅官”就是就职、到任。“行法”,指司寇、士师明刑法也。司寇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司法部长,士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法官。也就是你颁布还有执行法令,如果没有礼,也会没有威严。所以朝廷班次的整肃、军队的治理、官员的就职、法令的颁布执行,没有礼就会上慢下怠,不能彰显威严。

在汉朝刚刚建立初期,国家的礼制都没有确定,很多的大臣因为出身草莽,有时喝醉了酒,就在皇帝面前争功,甚至大喊大叫,拔剑破坏了宫殿的建筑,这不仅使皇帝的威严扫地,官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大打折扣了。于是叔孙通就建议汉高祖制定礼仪制度,并在整个朝廷加以推行,以正君臣之位,让这些臣子知道作为臣子应该怎么样按照礼仪来行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这些王公大臣都学会了朝堂之礼,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松散邋遢了。

汉高祖非常高兴,就赞叹说:“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我今天才知道了当天子的尊贵。这个说明什么?说明朝廷班次的整肃、治理国家如果没有礼,那臣子会懈怠,做皇帝也没有威严;没有威严,他说话大臣都不当回事,这个政令也很难实行,就没有执行力。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这个“祷”,在《周礼注》云:“求福曰祷”。什么是“祀”?“得求曰祀”。所以我们经常说祷求,就是你为了求得一个什么事情去进行的仪式,这个称为祷。祠,就是得到了你所求之后的酬谢之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还愿。

吴澄曰:“祷祠者,因事之祭;祭祀者,常事之祭。”什么意思?就是说“祷祠”是因为国家有某一特定的大的事故而举行的,而“祭祀”是每年定时祭祀天地神明、祖先而举行的,这个是有一点区别的。简单地说,祷就是有所祈求的祭祀,祠就是酬谢神恩的祭祀,而祭祀就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的泛称。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祈祷求福、酬谢神灵,祭祀天地神明、供养祖先,没有礼就不能体现出诚敬庄严。

没有礼的教育,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

我们看在《礼记·祭义》中,对于祭祀之前、之中、之后应该怎么做,都有明确的要求。譬如说在祭祀之前,就要进行斋戒,对内要调摄内心,使内心清净,把心从外物上收回来,对外要隔绝一切交际娱乐、房事等等的活动;斋戒之时,要把心思集中于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住所、音容笑貌、饮食习惯、志趣爱好等等。所以你看他祭祀之前,要专心斋戒三天,这样就能够使祭祀的先人活现在心中。所以古人看一个人斋戒时那种恭敬的程度,就知道这个人思念亲人的程度如何了。

在祭祀的当天,进入宗庙之后,仿佛会从牌位上看到亲人;在牌位前礼拜之后,行步周旋、敬奉贡品;走出门来,心中肃然,亲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门之后,侧耳倾听,仿佛能够听到亲人深深地叹息声。所以说到先王对亲人的孝敬之情,是亲人的面容不曾离开过眼前,亲人的声音不曾离开过耳边,亲人的心志爱好不曾离开过心间。

也就是说在祭祀的时候,他所思、所想、所听、所看的都是先人的音容笑貌、爱好情趣、饮食习惯等等,当然还要思念祖先的德行、祖先的风范。这样又怎么能有丝毫的不恭敬?所以

君子对父母在世的时候,是恭敬地赡养,去世之后虔诚地祭祀。

在祭祀的过程之中,除了行这些礼仪之外,最重要的还有要讲述祖先的德行,念念不忘祖先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这样,祭祀才能够显示出诚敬之心、思慕之心。你看我们香港的祭祖大典,威尔士大学的校长参观之后,非常地仰慕、非常地希望能够到他们学校也举办一场祭祖大典。为什么?你看祭祖大典通过礼仪、音乐的配合,所表现出的恭敬、肃穆,确实让人肃然起敬,这种气氛就让人感觉到与众不同。所以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礼治国,被誉为礼义之邦、华夏之族。

没有礼的教育,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

譬如说在唐朝的时候,唐太宗被誉为“天可汗”,那就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为什么?因为这些邻邦到中国来拜访,看到以礼治国,结果人与人之间相处和睦、彬彬有礼,他们非常地向往,回去向自己的国君禀告,这个国君听了也很羡慕,所以就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天下的共主。

到了唐太宗开元年间,譬如说公元六三二年,全国犯死刑的只有二百九十人,而且这一年的年末,唐太宗准许这些死刑犯回家办理后事。你看都是要被判入死刑了,但是唐太宗还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结果怎么样?结果到第二年九月的时候,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都回来,没有一个人逃跑。这说明什么?说明囚犯、死刑犯都有羞耻之心,他都懂礼、都讲义。

没有礼的教育,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

你再看明朝的时候,王阳明有一次就和一群盗贼对话,这个盗贼知道他是王阳明,就问,他说:“你说人人都有良知,『致良知』,人人都有良知,那你看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

王阳明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有。”这群盗贼说:“你光说有也不行,你得证明证明给我们看,我们才相信。”

王阳明说:“好啊,你按着我说的去做,我就可以证明给你们看。”于是怎么样?他就让这些盗贼一层一层把自己的衣服给脱去,直到脱得还剩最后一条内裤的时候,王阳明说:“继续脱。”结果怎么样?这群盗贼说:“不行,这个不能再脱了。”王阳明说:“这知耻就是你的良心,这就是你的良知、良能。”

我们看到这样的故事很感慨,感慨什么?在中国古代,你看即使是死刑犯、即使是盗贼,他都知耻,他都有羞耻心,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可是我们现在人,因为缺少了礼义道德的教化,结果即使是一般的人,甚至知识分子都不知道什么事是该做的,什么事是不该做的。你看好多新闻

报导还说什么?还说有一群人裸体游行。这个古代的盗贼都不愿意这样做,都知道这是羞耻的事。结果我们现在,不穿衣服在大街上游行还沾沾自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所以从这里就知道,没有礼的教育,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了。确实是孟子所说的,“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和禽兽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

没有礼的教育,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