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六一”了,這是每個小朋友都盼望的節日。祝每一位小朋友還有每一位心靈不老的大朋友節日快樂。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今天寫一點兒東西,記錄一下我兒子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兩件趣事,說一說我的思考。

趣事一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兒子是吃貨,每次去吃美食,他都非常開心。一次,在餐館吃完了飯,我和他媽媽都覺得這家餐館的菜品味道不錯。於是我就對兒子說:“你是不是覺得今天的食物是天堂般的美味啊?”

之所以用“天堂”來形容美味,是模仿了兒子的語言。或許是從哪本書中看來的或者聽誰說來的,反正他形容什麼東西特別好吃,就說“真是天堂般的美味啊”!說這話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他的小臉蛋上撒滿了陽光。

本想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沒想到他搖搖頭,“我不覺得是天堂般的美味。”“那你說說,你覺得今天的菜味道如何?”每個人的味覺不同,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尤其是大人和孩子對美食的判斷可能更不一樣。

“我覺得是‘dì táng’,算不上天堂?”

“什麼dì táng?”我一時沒聽明白,於是追問了一句。

“因為我覺得他達不到天堂的水平,但還算好吃,所以,就是dì táng啊。”

好吧,這回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在他的概念中比天堂差一點的是“地堂”。“那不叫“地堂”,那叫“人間”好不好?我自己在心裡嘀咕著。

可是,當我們說“人間的美味”時,趣味性真的要比“地堂般的美味”差多了。

從那以後,我們外出吃飯,每每會拿出這個梗而來說一說,讓他給今天的食物評級,是“天堂”級還是“地堂”級。

趣事二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某日,我帶著他做預習,課文中有“對韻歌”。

“雲對雨,雪對風。花對樹,鳥對蟲。山清對水秀,柳綠對桃紅。”

這個很好,特別適合兒童,對仗押韻,朗朗上口。

我想起來課上我教學生的《聲律啟蒙》了。我告訴他,你們學習的這個《對韻歌》很簡單,爸爸給你來個複雜一點的對韻歌。於是,我把《聲律啟蒙》的“一東”背給他聽,還把以這個“一東”為歌詞的歌曲放給他聽。

他覺得很好玩。忽然問我一句,“爸爸,‘白叟’是什麼啊?

我知道他聽到了“白叟對黃童”這句了,於是我告訴他,“‘白叟’就是白髮的老頭兒,因為人老了,頭髮就會變白,‘叟’就是老頭兒,所以‘白叟’就是白髮的老頭兒。”

他想了想:“姥爺應該算是‘白叟’,因為他老了,頭髮也白了。”能學以致用,這讓我覺得很欣慰。

但沒想到,還有大招沒放出來呢?

“爸爸,我覺得你老了之後不能叫‘白叟’。”他又若有所思地說。

“爸爸老了也叫‘白叟’,爸爸老了也是老頭兒啊。你為什麼說爸爸老了不能叫‘白叟’呢?”在我的概念中“白叟”就是老頭兒,不一定非要說“白髮的老頭兒”。

“爸爸你沒有頭髮啊,所以不能叫‘白叟’。”他說的是事實,因為差不多十多年了,我習慣把頭髮颳得光光的,稍稍長出來一點就覺得不舒服了。

“那你說,我老了不叫‘白叟’能叫什麼呢?”

“你應該叫‘光叟’,因為你是光頭啊!”他說的時候一臉的得意。

好吧,學了這麼多年語文,當了這麼多年語文老師,第一次聽說這個詞兒,原來光頭的老頭兒可以叫“光叟”,真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啊!

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不但有模仿,而且有創造。有時候這種創造可能是錯的,但有時候這種創造又極具創意,一下子使得原本規規矩矩的語言生動起來了。

這種語言運用中的創造性如果稍稍有一點修辭學常識,還能往深了說出一點兒子醜寅某來。

我兒子這兩個語言應用中的趣事,都在不經意中運用了仿詞這樣一種常見的修辭方式。而且如果細分,兩者還略有不同。

從“天堂”聯想到“地堂”,就好像說有“陰謀”也會有“陽謀”,有“糊塗蛋”就有“聰明蛋”一樣。這屬於反義仿詞。

從“白叟”創造出“光叟”,則屬於相類仿詞,就好像最初大家最熟悉的詞是“文盲”,現在又有了“科盲”“美盲”“臉盲”等等。這屬於相類仿詞。

想起來曾經在網上流行的一個不算段子的段子。

考卷上有一道填空題是這樣的:

雪化了是_____。

有學生在這個空填了“春天”兩個字。

結果,卷子發回來了,發現這個題上面是一個大大的紅叉。

因為標準答案是“水”。

語言固然有常模,但也有變體。在教給孩子語言的時候,既要有規範,但也不要輕易否定變體吧。更何況有一些“變”還是極具創意的“變”呢?

用標準答案來思維,用標準答案的思維來教語言,很可能非但教不好語言,反而會連語言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創造性都給毀滅了。而我們現在關於語言的各種訓練,正或多或少地陷在標準答案的思維泥潭裡。

“六一”了,這是每個小朋友都盼望的節日。祝每一位小朋友還有每一位心靈不老的大朋友節日快樂。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今天寫一點兒東西,記錄一下我兒子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兩件趣事,說一說我的思考。

趣事一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兒子是吃貨,每次去吃美食,他都非常開心。一次,在餐館吃完了飯,我和他媽媽都覺得這家餐館的菜品味道不錯。於是我就對兒子說:“你是不是覺得今天的食物是天堂般的美味啊?”

之所以用“天堂”來形容美味,是模仿了兒子的語言。或許是從哪本書中看來的或者聽誰說來的,反正他形容什麼東西特別好吃,就說“真是天堂般的美味啊”!說這話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他的小臉蛋上撒滿了陽光。

本想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沒想到他搖搖頭,“我不覺得是天堂般的美味。”“那你說說,你覺得今天的菜味道如何?”每個人的味覺不同,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尤其是大人和孩子對美食的判斷可能更不一樣。

“我覺得是‘dì táng’,算不上天堂?”

“什麼dì táng?”我一時沒聽明白,於是追問了一句。

“因為我覺得他達不到天堂的水平,但還算好吃,所以,就是dì táng啊。”

好吧,這回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在他的概念中比天堂差一點的是“地堂”。“那不叫“地堂”,那叫“人間”好不好?我自己在心裡嘀咕著。

可是,當我們說“人間的美味”時,趣味性真的要比“地堂般的美味”差多了。

從那以後,我們外出吃飯,每每會拿出這個梗而來說一說,讓他給今天的食物評級,是“天堂”級還是“地堂”級。

趣事二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某日,我帶著他做預習,課文中有“對韻歌”。

“雲對雨,雪對風。花對樹,鳥對蟲。山清對水秀,柳綠對桃紅。”

這個很好,特別適合兒童,對仗押韻,朗朗上口。

我想起來課上我教學生的《聲律啟蒙》了。我告訴他,你們學習的這個《對韻歌》很簡單,爸爸給你來個複雜一點的對韻歌。於是,我把《聲律啟蒙》的“一東”背給他聽,還把以這個“一東”為歌詞的歌曲放給他聽。

他覺得很好玩。忽然問我一句,“爸爸,‘白叟’是什麼啊?

我知道他聽到了“白叟對黃童”這句了,於是我告訴他,“‘白叟’就是白髮的老頭兒,因為人老了,頭髮就會變白,‘叟’就是老頭兒,所以‘白叟’就是白髮的老頭兒。”

他想了想:“姥爺應該算是‘白叟’,因為他老了,頭髮也白了。”能學以致用,這讓我覺得很欣慰。

但沒想到,還有大招沒放出來呢?

“爸爸,我覺得你老了之後不能叫‘白叟’。”他又若有所思地說。

“爸爸老了也叫‘白叟’,爸爸老了也是老頭兒啊。你為什麼說爸爸老了不能叫‘白叟’呢?”在我的概念中“白叟”就是老頭兒,不一定非要說“白髮的老頭兒”。

“爸爸你沒有頭髮啊,所以不能叫‘白叟’。”他說的是事實,因為差不多十多年了,我習慣把頭髮颳得光光的,稍稍長出來一點就覺得不舒服了。

“那你說,我老了不叫‘白叟’能叫什麼呢?”

“你應該叫‘光叟’,因為你是光頭啊!”他說的時候一臉的得意。

好吧,學了這麼多年語文,當了這麼多年語文老師,第一次聽說這個詞兒,原來光頭的老頭兒可以叫“光叟”,真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啊!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不但有模仿,而且有創造。有時候這種創造可能是錯的,但有時候這種創造又極具創意,一下子使得原本規規矩矩的語言生動起來了。

這種語言運用中的創造性如果稍稍有一點修辭學常識,還能往深了說出一點兒子醜寅某來。

我兒子這兩個語言應用中的趣事,都在不經意中運用了仿詞這樣一種常見的修辭方式。而且如果細分,兩者還略有不同。

從“天堂”聯想到“地堂”,就好像說有“陰謀”也會有“陽謀”,有“糊塗蛋”就有“聰明蛋”一樣。這屬於反義仿詞。

從“白叟”創造出“光叟”,則屬於相類仿詞,就好像最初大家最熟悉的詞是“文盲”,現在又有了“科盲”“美盲”“臉盲”等等。這屬於相類仿詞。

想起來曾經在網上流行的一個不算段子的段子。

考卷上有一道填空題是這樣的:

雪化了是_____。

有學生在這個空填了“春天”兩個字。

結果,卷子發回來了,發現這個題上面是一個大大的紅叉。

因為標準答案是“水”。

語言固然有常模,但也有變體。在教給孩子語言的時候,既要有規範,但也不要輕易否定變體吧。更何況有一些“變”還是極具創意的“變”呢?

用標準答案來思維,用標準答案的思維來教語言,很可能非但教不好語言,反而會連語言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創造性都給毀滅了。而我們現在關於語言的各種訓練,正或多或少地陷在標準答案的思維泥潭裡。

“六一”了,這是每個小朋友都盼望的節日。祝每一位小朋友還有每一位心靈不老的大朋友節日快樂。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今天寫一點兒東西,記錄一下我兒子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兩件趣事,說一說我的思考。

趣事一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兒子是吃貨,每次去吃美食,他都非常開心。一次,在餐館吃完了飯,我和他媽媽都覺得這家餐館的菜品味道不錯。於是我就對兒子說:“你是不是覺得今天的食物是天堂般的美味啊?”

之所以用“天堂”來形容美味,是模仿了兒子的語言。或許是從哪本書中看來的或者聽誰說來的,反正他形容什麼東西特別好吃,就說“真是天堂般的美味啊”!說這話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他的小臉蛋上灑滿了陽光。

本想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沒想到他搖搖頭,“我不覺得是天堂般的美味。”“那你說說,你覺得今天的菜味道如何?”每個人的味覺不同,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尤其是大人和孩子對美食的判斷可能更不一樣。

“我覺得是‘dì táng’,算不上天堂?”

“什麼dì táng?”我一時沒聽明白,於是追問了一句。

“因為我覺得他達不到天堂的水平,但還算好吃,所以,就是dì táng啊。”

好吧,這回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在他的概念中比天堂差一點的是“地堂”。“那不叫“地堂”,那叫“人間”好不好?我自己在心裡嘀咕著。

可是,當我們說“人間的美味”時,趣味性真的要比“地堂般的美味”差多了。

從那以後,我們外出吃飯,每每會拿出這個梗而來說一說,讓他給今天的食物評級,是“天堂”級還是“地堂”級。

趣事二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某日,我帶著他做預習,課文中有“對韻歌”。

“雲對雨,雪對風。花對樹,鳥對蟲。山清對水秀,柳綠對桃紅。”

這個很好,特別適合兒童,對仗押韻,朗朗上口。

我想起來課上我教學生的《聲律啟蒙》了。我告訴他,你們學習的這個《對韻歌》很簡單,爸爸給你來個複雜一點的對韻歌。於是,我把《聲律啟蒙》的“一東”背給他聽,還把以這個“一東”為歌詞的歌曲放給他聽。

他覺得很好玩。忽然問我一句,“爸爸,‘白叟’是什麼啊?

我知道他聽到了“白叟對黃童”這句了,於是我告訴他,“‘白叟’就是白髮的老頭兒,因為人老了,頭髮就會變白,‘叟’就是老頭兒,所以‘白叟’就是白髮的老頭兒。”

他想了想:“姥爺應該算是‘白叟’,因為他老了,頭髮也白了。”能學以致用,這讓我覺得很欣慰。

但沒想到,還有大招沒放出來呢?

“爸爸,我覺得你老了之後不能叫‘白叟’。”他又若有所思地說。

“爸爸老了也叫‘白叟’,爸爸老了也是老頭兒啊。你為什麼說爸爸老了不能叫‘白叟’呢?”在我的概念中“白叟”就是老頭兒,不一定非要說“白髮的老頭兒”。

“爸爸你沒有頭髮啊,所以不能叫‘白叟’。”他說的是事實,因為差不多十多年了,我習慣把頭髮颳得光光的,稍稍長出來一點就覺得不舒服了。

“那你說,我老了不叫‘白叟’能叫什麼呢?”

“你應該叫‘光叟’,因為你是光頭啊!”他說的時候一臉的得意。

好吧,學了這麼多年語文,當了這麼多年語文老師,第一次聽說這個詞兒,原來光頭的老頭兒可以叫“光叟”,真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啊!

我的思考

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

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不但有模仿,而且有創造。有時候這種創造可能是錯的,但有時候這種創造又極具創意,一下子使得原本規規矩矩的語言生動起來了。

這種語言運用中的創造性如果稍稍有一點修辭學常識,還能往深了說出一點兒子醜寅卯來。

我兒子這兩個語言應用中的趣事,都在不經意中運用了仿詞這樣一種常見的修辭方式。而且如果細分,兩者還略有不同。

從“天堂”聯想到“地堂”,就好像說有“陰謀”也會有“陽謀”,有“糊塗蛋”就有“聰明蛋”一樣。這屬於反義仿詞。

從“白叟”創造出“光叟”,則屬於相類仿詞,就好像最初大家最熟悉的詞是“文盲”,現在又有了“科盲”“美盲”“臉盲”等等。這屬於相類仿詞。

想起來曾經在網上流行的一個不算段子的段子。

考卷上有一道填空題是這樣的:

雪化了是_____。

有學生在這個空填了“春天”兩個字。

結果,卷子發回來了,發現這個題上面是一個大大的紅叉。

因為標準答案是“水”。

語言固然有常模,但也有變體。在教給孩子語言的時候,既要有規範,但也不要輕易否定變體吧。更何況有一些“變”還是極具創意的“變”呢?

用標準答案來思維,用標準答案的思維來教語言,很可能非但教不好語言,反而會連語言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創造性都給毀滅了。而我們現在關於語言的各種訓練,正或多或少地陷在標準答案的思維泥潭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